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但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现象依然很普遍,课堂教学中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进去,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课堂没有思维火花的碰撞,没有学生的探究实践,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本文拟在通过有效课堂情境的创设来激活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优秀的思维品质。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的兴趣,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很难彰显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并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和感受。生活即語文,语文即生活。生活的视野有多宽阔,语文的舞台就有多辽阔。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生活便处处皆学问。创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还原生活便能自然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在生活中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生活习俗,那么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情境,还原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对比汪曾祺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便可深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念与对故乡的热爱。可见,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这样,学生不仅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情感的流淌与心灵的交融。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开放型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的课堂情境。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的基础上,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牵引学生获得就近发展区的知识和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己有的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通过知识的牵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这里的“开放”不是指课堂情境形式上的开放,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语文,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
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将整个教室设置为桃花源,每个学生都是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人,我是误入的渔人,用他们在桃花源里的生活感受,来给我这个渔人描绘自由和平的美好生活蓝图,我也用在外面的生活经历,给他们讲战争与剥削、黑暗与压迫……无形之中,两相对比,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根植于学生心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课堂活动情境,因为过多的课堂活动情境同样让人感到疲乏。在创设课堂
活动情境时,要把堂活动情境设置在教学的重难点上,从而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
例如,在执教《社戏》一课时提出第一层次的问题: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那夜的戏好看吗?这个问题旨在重点赏析文段,细读课文,我们通对鲁迅笔下对社戏内容的介绍和孩子们看戏的心理活动的侧面烘托,可以明确,那夜的戏不好看。然后提出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为何写道:“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对文章中看戏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偷豆的乐趣、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明确,作者怀念的是儿时的纯净时光,以及流淌在那时光深处的纯真情谊。三个层次问题的设置,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很透彻、很深入。
综上可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老师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及其教学实际,总结出一定的经验,致力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610000)
一、精设生活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过程中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的兴趣,任何学习的过程都很难彰显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并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和感受。生活即語文,语文即生活。生活的视野有多宽阔,语文的舞台就有多辽阔。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生活便处处皆学问。创设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情境,还原生活便能自然地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在生活中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以及生活习俗,那么在学习《端午的鸭蛋》一课时就会变得生动而有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自己家乡的端午习俗情境,还原学生记忆中的生活体验,对比汪曾祺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风俗,便可深入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念与对故乡的热爱。可见,在课堂上精心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就更容易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这样,学生不仅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更重要的是唤醒了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使整个课堂到处是情感的流淌与心灵的交融。
二、巧设活动情境,指引学生主动体验
开放型的课堂情境,能够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的课堂情境。启发性原则是指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的基础上,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依据,牵引学生获得就近发展区的知识和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要联系学生己有的知识储备和智能水平,通过知识的牵引,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这里的“开放”不是指课堂情境形式上的开放,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思维过程之中。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将学生置身于活动情境当中学习语文,不仅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理解、内化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都是颇有成效的。
如执教《桃花源记》一文时,我将整个教室设置为桃花源,每个学生都是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人,我是误入的渔人,用他们在桃花源里的生活感受,来给我这个渔人描绘自由和平的美好生活蓝图,我也用在外面的生活经历,给他们讲战争与剥削、黑暗与压迫……无形之中,两相对比,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便根植于学生心底。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创设课堂活动情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但在一节课中也不宜开展太多的课堂活动情境,因为过多的课堂活动情境同样让人感到疲乏。在创设课堂
活动情境时,要把堂活动情境设置在教学的重难点上,从而有效地达成课堂教学的目标。
三、妙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创设以问题为核心因素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气氛当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发现新问题、获得新体验的教学方法。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都毫无疑义的是问号,开发学生的潜能,必须鼓励学生从质疑开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做到精心设问,巧于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其入境。
例如,在执教《社戏》一课时提出第一层次的问题:文章围绕看社戏写了哪些事?这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层次的问题:那夜的戏好看吗?这个问题旨在重点赏析文段,细读课文,我们通对鲁迅笔下对社戏内容的介绍和孩子们看戏的心理活动的侧面烘托,可以明确,那夜的戏不好看。然后提出第三个层次的问题,既然戏不好看,那作者在文章结尾处为何写道:“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个问题直接指向了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通过对文章中看戏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偷豆的乐趣、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明确,作者怀念的是儿时的纯净时光,以及流淌在那时光深处的纯真情谊。三个层次问题的设置,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理解很透彻、很深入。
综上可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的创设,要求老师认真研究学生实际及其教学实际,总结出一定的经验,致力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情境创设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6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