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高校的信息技术环境日益完善的背景下,为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与质量,学校教育技术部门急需调整现有的工作思路与角色。分析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校教育技术部门面临的挑战,结合绩效管理的思想剖析有效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从而逐渐推进教学与技术的自然融合。
关键词 信息技术;挑战;绩效改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0-0003-03
1 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全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装备已慢慢成为教师教学中必备的辅助工具,一些独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也正是借助于技术装备获得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探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已不仅仅是从前的教学装备管理者,同时也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推进教学与技术自然融合的服务者和指导者。现实中的教育技术工作由此将更加专业化。
长久以来,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主要承担着学校各类教学装备,特别是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本文中指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多媒体等技术特点的教学硬件和相关软件设施)的保障与维护工作,此项任务甚至被一些学校视作教育技术部门工作的全部。而随着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装备逐渐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仅仅维持原有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速度与教育技术部门的实际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同步现象。如何调整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管理思维,更科学地搭建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如何能为教师提供更充分、更有效地使用各类信息化装备的服务,往往是学校实际管理中的空白地带,构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正在面临的全新挑战。
2 教育技术工作的全景图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内涵将有必要进行实质性的转变,逐步设计适应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全景图。它主要可以由以下两个维度组成。
2.1 信息化装备的管理这一维度是学校教育技术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的正常运行,维持装备较高的可用率。虽然这个维度中更多的是从前已有的工作元素,但伴随着高校信息化装备种类、数量的逐步上升,不断摸索出更适合、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一项挑战。
信息化教学装备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性媒介,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撑条件。因此,这一维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与指导对于教育技术部门而言,这一维度是未来工作中比较新颖的一片“风景”。它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信息化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有效的服务与指导,从而协助教师提高装备的使用频度与预期效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趋于常态化。为教师提供更适合的信息化教学装备,以及对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储备相对完备的信息资源供教师选择,是扩展型管理可以直接切入的实践方向。
这种管理思维会促进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实际工作与教育技术专业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之间的自然融合,提高学科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同时,逐步常态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也会反作用于学科研究过程,引发新的思考和研究思路。
3 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本节中的所谓“策略”是有计划地改进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一系列活动。从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视角看,如何把工作全景图在现实工作中得以有效实施,尤其是更贴近现实可操作性的管理活动,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3.1 以绩效管理的思维诠释信息化装备的管理绩效一词,即Performance,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里的释义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结合目前对绩效界定的主流观点并做适当的调整,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绩效管理的实质。绩效是人们对教学装备预期期望的结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绩效管理则是由绩效计划、辅导、诊断、分析等几个阶段构成的对教学装备的使用绩效进行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管理的循环过程[1-2]。
在绩效管理流程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的使用效能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教育技术部门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将在这个思想框架下展开,这正是基于绩效管理思想下的工作思维。在实用性原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目标管理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教育装备的绩效管理过程,它的基本流程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
1)设定教学装备的预期绩效目标。教学装备目标的设立是期望和要求的传递过程,是牵引工作前进的关键。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预计不同类别的教学装备在教学活动中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伴随学校装备的种类及数量的逐年增多,采用量化的关键指标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确定检验各类装备绩效目标的时间框架,即对本学校使用的不同类别的教学装备制定相应的检验时间计划。这一步促使已设定的绩效目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参照学校教学装备的不同性质——硬件类装备与软件类装备、专业学科类装备与通用类装备等,并依据它们的使用频率以及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程度和长度等因素设计各种教学装备的检验时间。
3)将教学装备实际达到的绩效水平与预先设定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这是一个对已搜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依据统计出的客观数据或事实,结合教师对装备的主观意见或建议,装备管理者就能够准确地发现何种装备的效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某些目标,并分析出未能达到既定绩效目标的原因。
4)制定新的装备绩效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的目标可能采取的新的措施。这是目标管理周期的最后一步。凡是已实现绩效目标的教学装备可根据现实情况保持或进一步提升其绩效目标。而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的教学装备,应与使用这类装备的教师与学生再次沟通,判明困难的出现是否属于偶然现象,是否存在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了目标的达成,分析此类装备的效能有无提升的可能,并制定出解决妨碍绩效目标达成的办法和行动矫正方案[3]。
以上描述了教学装备目标管理的一个完整周期,它构成了整个目标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顺畅的封闭环路。通过持续性重复这个周期,实现信息化装备使用效能的提升和改善。
3.2 以教师的视角解析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方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学装备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直接影响着教学装备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围绕“如何促使教师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问题展开实践研究。在此笔者引用且适当改动绩效改进领域的一个理想模型[4]:如果将能力强(因素6),且经过良好培训(因素5)的教师安排到有着明确预期(因素1)、任务支持(因素2)、注重激励(因素3)并且反馈适当(因素4)的环境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各类装备的使用效果自然会得到改善。理想模型中的6个因素恰好可以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明显的提示,6个因素反映出的缺陷或问题也都隐含着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教育技术人员正可以从中入手,挖掘与设计实用合理的应对策略。
1)基于绩效改进模型的初始方案。逐步把绩效管理领域的理想假设完全应用于高校的教育技术工作确实需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工作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一次革新。在以上的6个因素中,笔者考虑应首先选择容易切入、不需要从前有太多工作积累的因素来规划今后的工作对策。因素1、因素2和因素6可列入视线范围。
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会被忽视。上面提到的因素1“明确预期”,就是要解决目标模糊的问题。在这里,工作目标的产出具体是指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制品(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规范)与具体行为(如装备操作能力)分别达到什么程度。目标或预期可以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前期导向。
因素2“任务支持”的确切含义是为教师创建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提供真正到位的教学装备与信息资源,它是全景图中的信息化装备管理的子集。在这个因素当中,不妨把教育技术部门与教师类比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教育技术部门尝试以企业的身份分析教师的要求和意见,主动挖掘从哪些侧面会促使教师顺畅地使用自己企业的产品,使得教师满意。高校的装备与信息资源都不是标准化的配置商品,它们应自然地符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及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甚至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例如,目前高校中的多媒体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已相当普及,但一般是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教育技术工作者不妨充分收集筛选教师的意见,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或教学的不同形式,尝试建设偏重于不同专业的、差别化的实验教室,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该投入的方向上去。
因素6主要涉及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已经习得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能力[5]。在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供选择的资料繁多;同时,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装备擅长于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且动态、形象和直观,这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和鉴别的能力。但在这方面,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解答教师的疑问往往是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所忽视的。
2)基于绩效改进模型的后续展望。因素3、因素4和因素5可以作为后续策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所以把这3个因素列为后续策略,是因为这几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前期工作的支持。
因素3“激励”是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装备使用效果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利用制度来激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创新[6]。如果说因素3是在制度环境上的一种激励,那么因素4“反馈适当”,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测评考核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在测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装备过程中的不足甚至盲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以适当地处理因素5“良好的培训”。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可以为信息化装备管理者提供课程培训、在职培训和工作辅助,以弥补他们技能和知识方面的欠缺,帮助其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在这里,培训的思路可以很广,它可以涉及实用性的计算机技术、厂家对其门下的信息化装备的讲解、教育装备专家对装备管理工作的剖析,甚至可以是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的学习和讨论等。总之,参照测评体系中反映出的绩效不足,对信息化装备管理者的工作路径中发现的问题,辅之以教育专家的指导意见,以高校个体为单位,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实用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吉尔里,艾伦.绩效改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高校课程教育中的当务之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9卷,1998:105-107
关键词 信息技术;挑战;绩效改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8)20-0003-03
1 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全新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学校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装备已慢慢成为教师教学中必备的辅助工具,一些独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也正是借助于技术装备获得了在实际教学中实践探索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已不仅仅是从前的教学装备管理者,同时也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逐渐成为推进教学与技术自然融合的服务者和指导者。现实中的教育技术工作由此将更加专业化。
长久以来,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主要承担着学校各类教学装备,特别是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本文中指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与多媒体等技术特点的教学硬件和相关软件设施)的保障与维护工作,此项任务甚至被一些学校视作教育技术部门工作的全部。而随着大量的信息化教学装备逐渐在高校中的普遍应用,仅仅维持原有的工作思路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高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速度与教育技术部门的实际工作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不同步现象。如何调整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管理思维,更科学地搭建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如何能为教师提供更充分、更有效地使用各类信息化装备的服务,往往是学校实际管理中的空白地带,构成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正在面临的全新挑战。
2 教育技术工作的全景图
在上述背景下,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内涵将有必要进行实质性的转变,逐步设计适应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工作全景图。它主要可以由以下两个维度组成。
2.1 信息化装备的管理这一维度是学校教育技术部门一直关注的焦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保证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的正常运行,维持装备较高的可用率。虽然这个维度中更多的是从前已有的工作元素,但伴随着高校信息化装备种类、数量的逐步上升,不断摸索出更适合、更有效的管理模式是一项挑战。
信息化教学装备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性媒介,它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支撑条件。因此,这一维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2 信息技术应用的服务与指导对于教育技术部门而言,这一维度是未来工作中比较新颖的一片“风景”。它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信息化装备在使用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有效的服务与指导,从而协助教师提高装备的使用频度与预期效果,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趋于常态化。为教师提供更适合的信息化教学装备,以及对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难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并储备相对完备的信息资源供教师选择,是扩展型管理可以直接切入的实践方向。
这种管理思维会促进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实际工作与教育技术专业已有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成果之间的自然融合,提高学科学术研究转化为现实教学实践的可能性。同时,逐步常态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也会反作用于学科研究过程,引发新的思考和研究思路。
3 推进高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本节中的所谓“策略”是有计划地改进信息技术应用效果的一系列活动。从高校教育技术部门的视角看,如何把工作全景图在现实工作中得以有效实施,尤其是更贴近现实可操作性的管理活动,是本节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3.1 以绩效管理的思维诠释信息化装备的管理绩效一词,即Performance,在《牛津现代高级英汉词典》里的释义是“执行、履行、表现、成绩”。结合目前对绩效界定的主流观点并做适当的调整,笔者认为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绩效管理的实质。绩效是人们对教学装备预期期望的结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绩效管理则是由绩效计划、辅导、诊断、分析等几个阶段构成的对教学装备的使用绩效进行持续改进的管理过程,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管理的循环过程[1-2]。
在绩效管理流程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化教学装备的使用效能是绩效管理的最终目标。教育技术部门的所有管理活动都将在这个思想框架下展开,这正是基于绩效管理思想下的工作思维。在实用性原则的前提下,笔者认为目标管理的方法比较适用于教育装备的绩效管理过程,它的基本流程可大致分为4个部分。
1)设定教学装备的预期绩效目标。教学装备目标的设立是期望和要求的传递过程,是牵引工作前进的关键。这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预计不同类别的教学装备在教学活动中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信息技术环境下伴随学校装备的种类及数量的逐年增多,采用量化的关键指标管理方式不失为一种合理的选择。
2)确定检验各类装备绩效目标的时间框架,即对本学校使用的不同类别的教学装备制定相应的检验时间计划。这一步促使已设定的绩效目标更具有实际操作性。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参照学校教学装备的不同性质——硬件类装备与软件类装备、专业学科类装备与通用类装备等,并依据它们的使用频率以及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程度和长度等因素设计各种教学装备的检验时间。
3)将教学装备实际达到的绩效水平与预先设定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这是一个对已搜集信息的判断和处理的过程。依据统计出的客观数据或事实,结合教师对装备的主观意见或建议,装备管理者就能够准确地发现何种装备的效能没有达到预期的某些目标,并分析出未能达到既定绩效目标的原因。
4)制定新的装备绩效目标,以及为达到新的目标可能采取的新的措施。这是目标管理周期的最后一步。凡是已实现绩效目标的教学装备可根据现实情况保持或进一步提升其绩效目标。而对于没有达到预定的绩效目标的教学装备,应与使用这类装备的教师与学生再次沟通,判明困难的出现是否属于偶然现象,是否存在外在的客观因素影响了目标的达成,分析此类装备的效能有无提升的可能,并制定出解决妨碍绩效目标达成的办法和行动矫正方案[3]。
以上描述了教学装备目标管理的一个完整周期,它构成了整个目标管理过程是一个信息顺畅的封闭环路。通过持续性重复这个周期,实现信息化装备使用效能的提升和改善。
3.2 以教师的视角解析教育技术部门的工作方略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善教学效果,教学装备的直接使用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起到关键性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组织者,直接影响着教学装备的使用状态和方式。因此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围绕“如何促使教师更好地使用信息技术装备”的问题展开实践研究。在此笔者引用且适当改动绩效改进领域的一个理想模型[4]:如果将能力强(因素6),且经过良好培训(因素5)的教师安排到有着明确预期(因素1)、任务支持(因素2)、注重激励(因素3)并且反馈适当(因素4)的环境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各类装备的使用效果自然会得到改善。理想模型中的6个因素恰好可以为高校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明显的提示,6个因素反映出的缺陷或问题也都隐含着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教育技术人员正可以从中入手,挖掘与设计实用合理的应对策略。
1)基于绩效改进模型的初始方案。逐步把绩效管理领域的理想假设完全应用于高校的教育技术工作确实需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过程,它是工作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一次革新。在以上的6个因素中,笔者考虑应首先选择容易切入、不需要从前有太多工作积累的因素来规划今后的工作对策。因素1、因素2和因素6可列入视线范围。
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会被忽视。上面提到的因素1“明确预期”,就是要解决目标模糊的问题。在这里,工作目标的产出具体是指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制品(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规范)与具体行为(如装备操作能力)分别达到什么程度。目标或预期可以作为后期评价的依据,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提供明确的前期导向。
因素2“任务支持”的确切含义是为教师创建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提供真正到位的教学装备与信息资源,它是全景图中的信息化装备管理的子集。在这个因素当中,不妨把教育技术部门与教师类比为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教育技术部门尝试以企业的身份分析教师的要求和意见,主动挖掘从哪些侧面会促使教师顺畅地使用自己企业的产品,使得教师满意。高校的装备与信息资源都不是标准化的配置商品,它们应自然地符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及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甚至能够体现学校的特色。例如,目前高校中的多媒体实验室及语言实验室已相当普及,但一般是千篇一律的建设模式。教育技术工作者不妨充分收集筛选教师的意见,依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或教学的不同形式,尝试建设偏重于不同专业的、差别化的实验教室,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该投入的方向上去。
因素6主要涉及教师的信息素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已经习得使用各种信息工具和主要信息来源的能力[5]。在网络等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可供选择的资料繁多;同时,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装备擅长于多种媒体形式的组合,且动态、形象和直观,这都需要教师拥有较强的信息检索和鉴别的能力。但在这方面,为教师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解答教师的疑问往往是教育技术工作人员所忽视的。
2)基于绩效改进模型的后续展望。因素3、因素4和因素5可以作为后续策略的主要研究方向。之所以把这3个因素列为后续策略,是因为这几个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需要前期工作的支持。
因素3“激励”是在教师的工作过程中安排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装备使用效果的实现。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可以利用制度来激励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大胆尝试信息技术的应用性创新[6]。如果说因素3是在制度环境上的一种激励,那么因素4“反馈适当”,可以理解为建立在测评考核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
在测评过程中,发现教师在使用信息化装备过程中的不足甚至盲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以适当地处理因素5“良好的培训”。教育技术工作人员可以为信息化装备管理者提供课程培训、在职培训和工作辅助,以弥补他们技能和知识方面的欠缺,帮助其更好地为教师服务。在这里,培训的思路可以很广,它可以涉及实用性的计算机技术、厂家对其门下的信息化装备的讲解、教育装备专家对装备管理工作的剖析,甚至可以是对本课题的相关问题的学习和讨论等。总之,参照测评体系中反映出的绩效不足,对信息化装备管理者的工作路径中发现的问题,辅之以教育专家的指导意见,以高校个体为单位,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实用性的培训。
参考文献
[1]饶征,孙波.以KPI为核心的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祖忻.绩效技术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吉尔里,艾伦.绩效改进[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王健.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在高校课程教育中的当务之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第9卷,199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