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音乐情感”,我个人认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个体对音乐艺术接纳的程度和理想达到的程度;第二层是个体对音乐艺术理解的程度和认识的深刻程度。如何对待“音乐”,是作为茶余饭后可有可无的消遣,还是作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陶冶性情还是为了达到一种驾驭欣赏音乐的能力,是表面化聆听还是内在化理解,是侧重对音乐旋律的刻画还是努力做到对音乐背景的诠释,这些态度都直接影响到培养“音乐情感”的目标性。
“90后”的这一代中学生,与十年前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借助便利的现代化信息条件,他们的“音乐情操”可以做到与世界接轨,可以经常性的在“快男超女”中得到历练,我羡慕他们是时代的宠儿。不过这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病菌”,它正在一点点吞噬着青少年对“音乐古典美”的审视,正在一步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音乐情感”的思维。为此,“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也与时俱进的做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更多的侧重培养同学们的内在修养,对一些比较固定的知识做了灵活生动的解释,这是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一种突破性尝试。
1.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个性魅力
学生发生偏科的原因往往就是受到学科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喜进厌退”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多年来,在音乐学科领域,教师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总是照本宣科的以完成书本进度为己任。而在学生广闻博见的今天,这种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可再取。这就像是中国电视主持人十年前后的主持风格一样,由“一成不变的固定套路”朝向“以个人魅力为主导的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在课改的思潮下关注自身的教学个性魅力,不仅要培养自身音乐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要培养独具个性的说课方法以及能和中学生音乐潮流完美衔接的先进思想,用自我的比较“阳光”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积极上进,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一堂音乐课程。因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前提是教师要被学生接受并且喜欢。
2.由近及远,潜移默化中习得新知识
据我了解,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往往都被认为是较“久远”的知识。大多音乐教师总会带着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贝多芬的辉煌”;徜徉其中,“体会白毛女的悲凉”。这些故事虽具有戏剧性,却因年代久远早已失去了亲近性与趣味性。同学们在音乐欣赏课中似乎很难感受到“枪花的疯狂,周杰伦的飘缈”,更难接触到“同一首歌的实况,格莱美的盛典”。无疑这些惯用的教学方式或内容很难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课改中,应该努力发掘一些学生身边的,能够催生学习兴趣的元素作为课程的支撑点。一方面同学们津津乐道,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按课程需要把内容发展的淋漓尽致,利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行思考。于是,我们便可以吸收其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放大,在每堂课之始,教师务必找到一些能和课堂内容挂钩的并且同学们乐于接受的音乐话题作为引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开展本堂课程教学,这是让同学们用兴趣学习最有利的手段之一。
3.“DIY”创作参与
教材给我们划定了一个“教学与学习”的范围和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教学与学习就因此而钙化。我们教师要依附于框架之上,将教学新理念延伸到云层或更高境界。“欣赏”的目的是学会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习得经验,“经验”的积累便可以进行适度创作。这里所说的“创作”并非专业性的“音乐写作”,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音乐创作的这一“DIY”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师生协作的感情,提升学生“剖析音乐”的兴趣,为音乐课堂开展有序教学创造良性循环。
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丰富多彩,也许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有我们还不曾破解的快乐,我们期待发掘这种美好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做到明察秋毫,尽善尽美的发现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动因并给予支持、鼓励和传播,用自己的情感来“渲染他人”,用他人的情感来“同化全部”,以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迎接新教学课程改革的春风,这即将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
“90后”的这一代中学生,与十年前那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又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借助便利的现代化信息条件,他们的“音乐情操”可以做到与世界接轨,可以经常性的在“快男超女”中得到历练,我羡慕他们是时代的宠儿。不过这种快捷的信息传播方式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病菌”,它正在一点点吞噬着青少年对“音乐古典美”的审视,正在一步步影响着青少年培养“音乐情感”的思维。为此,“中学音乐欣赏课程”也与时俱进的做了相应的改革与调整,更多的侧重培养同学们的内在修养,对一些比较固定的知识做了灵活生动的解释,这是提高中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一种突破性尝试。
1.音乐教师应注重培养自身个性魅力
学生发生偏科的原因往往就是受到学科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喜进厌退”直接决定学生成绩的好坏。多年来,在音乐学科领域,教师很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总是照本宣科的以完成书本进度为己任。而在学生广闻博见的今天,这种音乐教学模式已经不可再取。这就像是中国电视主持人十年前后的主持风格一样,由“一成不变的固定套路”朝向“以个人魅力为主导的个性化方向”发展。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在课改的思潮下关注自身的教学个性魅力,不仅要培养自身音乐修养,不断提高专业水平,更要培养独具个性的说课方法以及能和中学生音乐潮流完美衔接的先进思想,用自我的比较“阳光”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积极上进,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一堂音乐课程。因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前提是教师要被学生接受并且喜欢。
2.由近及远,潜移默化中习得新知识
据我了解,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在学生们的头脑中,往往都被认为是较“久远”的知识。大多音乐教师总会带着学生沉浸其中,“感受贝多芬的辉煌”;徜徉其中,“体会白毛女的悲凉”。这些故事虽具有戏剧性,却因年代久远早已失去了亲近性与趣味性。同学们在音乐欣赏课中似乎很难感受到“枪花的疯狂,周杰伦的飘缈”,更难接触到“同一首歌的实况,格莱美的盛典”。无疑这些惯用的教学方式或内容很难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共鸣。因此,我们音乐教师在课改中,应该努力发掘一些学生身边的,能够催生学习兴趣的元素作为课程的支撑点。一方面同学们津津乐道,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按课程需要把内容发展的淋漓尽致,利用潜移默化的手段引导学生由近及远进行思考。于是,我们便可以吸收其中成功的经验进行放大,在每堂课之始,教师务必找到一些能和课堂内容挂钩的并且同学们乐于接受的音乐话题作为引子,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开展本堂课程教学,这是让同学们用兴趣学习最有利的手段之一。
3.“DIY”创作参与
教材给我们划定了一个“教学与学习”的范围和框架,但并不意味着教学与学习就因此而钙化。我们教师要依附于框架之上,将教学新理念延伸到云层或更高境界。“欣赏”的目的是学会总结,“总结”的目的是习得经验,“经验”的积累便可以进行适度创作。这里所说的“创作”并非专业性的“音乐写作”,而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参与音乐创作的这一“DIY”过程。在此过程中逐步培养师生协作的感情,提升学生“剖析音乐”的兴趣,为音乐课堂开展有序教学创造良性循环。
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丰富多彩,也许在他们的情感世界里,有我们还不曾破解的快乐,我们期待发掘这种美好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做到明察秋毫,尽善尽美的发现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动因并给予支持、鼓励和传播,用自己的情感来“渲染他人”,用他人的情感来“同化全部”,以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迎接新教学课程改革的春风,这即将成为我们可以看到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