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0月23日,九龙坡区杨家坪街道天宝路社区。
“哒!”一滴硕大的水珠从天花板掉落,正巧砸到社区居民张李建身上。
“呀!什么时候漏水了?”张李建顺势抬头一看,才发现天花板湿了大半,有些地方已被浸得起皮。
“这事不能拖,得赶紧解决。”喃喃自语中,张李建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
“老杨,我楼上可能漏水了,家里的天花板都浸湿了。”
“要得,我马上帮你问问。”
两分钟后答复传来——“楼上业主已搬离小区,过两天会回来一趟,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事找“老杨”,这已成为张李建的习惯——“老杨”的存在让张李建颇觉心安。
事实上,电话里的“老杨”并不姓杨,也不只是一个人。
“老杨”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身份,名字不一、年龄各异,但怀有共同的目标:为群众排忧解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九龙坡区金凤镇综治办原主任杨永根从事基层群众工作30余年的方法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老杨群工”,九龙坡区以一个“老杨”带动一群“小杨”,形成了“我们都姓‘杨’,专帮百姓忙”的局面。
“老杨”带“小杨”
在金凤镇政府大门左侧,有一栋显眼的办公楼,来办事的居民大多都知道:“办事到一楼,矛盾纠纷上二楼。”
整个二楼都是老杨群众工作站,面积之大,足见其重要。
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首任站长就是杨永根。
1985年,因一起环保搬迁的投诉,杨永根开始介入居民的投诉调解。“这个年轻人有礼貌,会给我们反映问题”,这是当时那起环保搬迁投诉案的居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1996年,杨永根正式全面接手金凤镇的综治信访调解工作。在30多年的基层群众工作中,杨永根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涉及金额2亿多元。杨永根这个人、这个名字在金凤镇及周边地区几乎家喻户晓,而他“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工作方法,也让方圆38.5平方公里的万千居民习惯了有什么事就找老杨。
2015年,周文杨走马上任金凤镇党委书记。对老杨群众工作进行深层次了解后,周文杨决定把老杨解决问题的办法变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在全镇推广。
成立工作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在杨永根“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工作法基础之上,构建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专为群众排忧解难。
就这样,一个集金凤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老杨群工站建起来了。
老杨成了领头“杨”。
在杨永根的培养下,金凤镇“小杨”已达100余名。老杨群工站连续多年实现群众信访问题100%回复,群工事项办理满意率达99%。
“老杨”不再只是杨永根。
在金凤镇,隨处可见“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标语。要找“老杨”,不仅可以来镇上,也可以到村里、院坝里:10个村级工作室、150个院坝工作点,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老杨”们的身影。
“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变为了“金凤一群‘杨’,专帮百姓忙”。
“老杨”成品牌
“我怀疑放在家里的笔记本电脑被前妻偷走了,你们快来!”
2019年10月28日,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二郎派出所接到报案,“兵哥工作室”牵头民警胡兵伟立即和辅警王定科出警。
“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在闹矛盾,心里都有怨气。”胡兵伟很快反应过来,有了应对之策。
几分钟后,胡兵伟到达报案人家中。刚一进门,报案人就指着茶几激动地控诉,翻来覆去就一句话:“笔记本电脑被前妻偷了!”
“你和前妻是不是还有个小孩?”看着客厅里散落的儿童玩具,胡兵伟突然问道。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报案人的内心,他开始沉默不语。
“不管你们两人的关系如何变化,孩子还是你们的纽带,未来的学习教育、衣食住行都需要你们共同协商,不应该把关系闹僵……”经过近半小时的耐心劝说,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胡兵伟这才告辞离开。
“我既是人民警察,也是一名‘杨’。”胡兵伟笑着说。
2019年3月,重庆市首个以民警个人名义命名的“兵哥工作室”挂牌成立,正式成为“老杨群工”的众多工作点之一。胡兵伟这位地道的陕西汉子,也成为了“群杨”中的一员,负责工作室的统筹和协调。
不只是“兵哥工作室”。2015年,“老杨群工”还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如今,“老杨”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全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千人大团队。
蝶变源于九龙坡区对“老杨群工”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深化推广。
2019年4月初,九龙坡在全区深化推广“老杨群工”经验。正式推广前,区委办公室向全区印发《深化推广“老杨群工”经验构建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老杨群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种模式”,并确定了以“党建 ”统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落实,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预测、预警、预防相互支撑,共建、共治、共享相得益彰的“一体化核心理念”,以及构建一体化组织体系、规范一体化建设标准、建立一体化运行方式等“五个一体化”任务。
海纳百川,聚沙成塔。
“凡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分忧的群众工作,都可以纳入‘老杨群工’的体系。”按照方案,九龙坡区建立了区级“老杨群工中心”、19个镇街“老杨群工站”、206个村社“老杨群工室”、3000多个网格的“老杨群工点”,“老杨群工”的触角已延伸到基层的每个“神经末梢”——
在黄桷坪街道,1800余名义工对85个基础网格内的居民问题和诉求全天候倾听,做到了2个工作日内上报社区和街道、1周内办结或反馈;在西彭镇,一支由党员牵头,包含村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共计6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了起来;在100余家企业集中的留学生创业园,“老杨”驻扎其中,联合区劳动争议、社区巡回法庭,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诞生地金凤镇的“五龙治水”变合力,到各个街镇各展所长,再到全区推广并纳入“全科网格”建设,“老杨群工”从单一形象变可塑品牌,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网打尽”。
“智慧杨”上线
“老杨”有了新同事。
新同事不是居民代表、志愿者、社工,也不是社会单位、社会组织,而是机器人克鲁泽。
基层群众工作纷繁复杂,“老杨”们再神通广大,也有“只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的时刻,而克鲁泽的到来,让“老杨群工”模式再次升级。
克鲁泽既是“全能讲解员”,又是“AI业务员”,除了可以开展民心党建,还可以收集民情,并多渠道对接,将民情分发给不同“老杨群工”站点的“老杨”们。对接完成后,再由这些“老杨”逐户上门解决问题,进而精确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通过与重庆市群工系统、‘五彩金凤’微信公众号等系统对接,克鲁泽能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的智能服务,即便是在‘老杨’们下班或节假日期间,也能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极大地弥补了“老杨”们无法避免的不足。
九龙坡区还通过“数字城管”“智能停车系统”“智能抓拍”等手段优化空间布局;引入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提升智能办公水平;引进热感应红外检测系统应用于森林防火,并安装智能语音防火宣传系统,配备护林员GPS定位系统……“智慧杨”逐渐延伸到各个服务点,让“老杨群工”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从“老杨”带“小杨”,到“老杨群工”成为金字招牌,再到“智慧杨”广泛应用,九龙坡区以“老杨群工”为抓手,让线上“智慧杨”和线下千名“老杨”联动发力,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哒!”一滴硕大的水珠从天花板掉落,正巧砸到社区居民张李建身上。
“呀!什么时候漏水了?”张李建顺势抬头一看,才发现天花板湿了大半,有些地方已被浸得起皮。
“这事不能拖,得赶紧解决。”喃喃自语中,张李建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
“老杨,我楼上可能漏水了,家里的天花板都浸湿了。”
“要得,我马上帮你问问。”
两分钟后答复传来——“楼上业主已搬离小区,过两天会回来一趟,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有事找“老杨”,这已成为张李建的习惯——“老杨”的存在让张李建颇觉心安。
事实上,电话里的“老杨”并不姓杨,也不只是一个人。
“老杨”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身份,名字不一、年龄各异,但怀有共同的目标:为群众排忧解难。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九龙坡区金凤镇综治办原主任杨永根从事基层群众工作30余年的方法经验总结提炼形成“老杨群工”,九龙坡区以一个“老杨”带动一群“小杨”,形成了“我们都姓‘杨’,专帮百姓忙”的局面。
“老杨”带“小杨”
在金凤镇政府大门左侧,有一栋显眼的办公楼,来办事的居民大多都知道:“办事到一楼,矛盾纠纷上二楼。”
整个二楼都是老杨群众工作站,面积之大,足见其重要。
工作站成立于2015年,首任站长就是杨永根。
1985年,因一起环保搬迁的投诉,杨永根开始介入居民的投诉调解。“这个年轻人有礼貌,会给我们反映问题”,这是当时那起环保搬迁投诉案的居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1996年,杨永根正式全面接手金凤镇的综治信访调解工作。在30多年的基层群众工作中,杨永根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件,涉及金额2亿多元。杨永根这个人、这个名字在金凤镇及周边地区几乎家喻户晓,而他“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工作方法,也让方圆38.5平方公里的万千居民习惯了有什么事就找老杨。
2015年,周文杨走马上任金凤镇党委书记。对老杨群众工作进行深层次了解后,周文杨决定把老杨解决问题的办法变成一个行之有效的工作法,在全镇推广。
成立工作站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在杨永根“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工作法基础之上,构建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专为群众排忧解难。
就这样,一个集金凤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的老杨群工站建起来了。
老杨成了领头“杨”。
在杨永根的培养下,金凤镇“小杨”已达100余名。老杨群工站连续多年实现群众信访问题100%回复,群工事项办理满意率达99%。
“老杨”不再只是杨永根。
在金凤镇,隨处可见“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的标语。要找“老杨”,不仅可以来镇上,也可以到村里、院坝里:10个村级工作室、150个院坝工作点,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处处可见“老杨”们的身影。
“有事找老杨,老杨帮您忙”,变为了“金凤一群‘杨’,专帮百姓忙”。
“老杨”成品牌
“我怀疑放在家里的笔记本电脑被前妻偷走了,你们快来!”
2019年10月28日,九龙坡区公安分局二郎派出所接到报案,“兵哥工作室”牵头民警胡兵伟立即和辅警王定科出警。
“这两个人很可能是在闹矛盾,心里都有怨气。”胡兵伟很快反应过来,有了应对之策。
几分钟后,胡兵伟到达报案人家中。刚一进门,报案人就指着茶几激动地控诉,翻来覆去就一句话:“笔记本电脑被前妻偷了!”
“你和前妻是不是还有个小孩?”看着客厅里散落的儿童玩具,胡兵伟突然问道。
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报案人的内心,他开始沉默不语。
“不管你们两人的关系如何变化,孩子还是你们的纽带,未来的学习教育、衣食住行都需要你们共同协商,不应该把关系闹僵……”经过近半小时的耐心劝说,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胡兵伟这才告辞离开。
“我既是人民警察,也是一名‘杨’。”胡兵伟笑着说。
2019年3月,重庆市首个以民警个人名义命名的“兵哥工作室”挂牌成立,正式成为“老杨群工”的众多工作点之一。胡兵伟这位地道的陕西汉子,也成为了“群杨”中的一员,负责工作室的统筹和协调。
不只是“兵哥工作室”。2015年,“老杨群工”还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几条板凳;如今,“老杨”队伍不断壮大、遍布全区,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千人大团队。
蝶变源于九龙坡区对“老杨群工”基层社会治理经验的深化推广。
2019年4月初,九龙坡在全区深化推广“老杨群工”经验。正式推广前,区委办公室向全区印发《深化推广“老杨群工”经验构建一体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老杨群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种模式”,并确定了以“党建 ”统筹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各项工作落实,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辅相成,预测、预警、预防相互支撑,共建、共治、共享相得益彰的“一体化核心理念”,以及构建一体化组织体系、规范一体化建设标准、建立一体化运行方式等“五个一体化”任务。
海纳百川,聚沙成塔。
“凡是立足于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分忧的群众工作,都可以纳入‘老杨群工’的体系。”按照方案,九龙坡区建立了区级“老杨群工中心”、19个镇街“老杨群工站”、206个村社“老杨群工室”、3000多个网格的“老杨群工点”,“老杨群工”的触角已延伸到基层的每个“神经末梢”——
在黄桷坪街道,1800余名义工对85个基础网格内的居民问题和诉求全天候倾听,做到了2个工作日内上报社区和街道、1周内办结或反馈;在西彭镇,一支由党员牵头,包含村干部、乡贤、热心群众等共计600余人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了起来;在100余家企业集中的留学生创业园,“老杨”驻扎其中,联合区劳动争议、社区巡回法庭,为企业排忧解难,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从诞生地金凤镇的“五龙治水”变合力,到各个街镇各展所长,再到全区推广并纳入“全科网格”建设,“老杨群工”从单一形象变可塑品牌,实现了基层社会治理“一网打尽”。
“智慧杨”上线
“老杨”有了新同事。
新同事不是居民代表、志愿者、社工,也不是社会单位、社会组织,而是机器人克鲁泽。
基层群众工作纷繁复杂,“老杨”们再神通广大,也有“只恨自己没有三头六臂”的时刻,而克鲁泽的到来,让“老杨群工”模式再次升级。
克鲁泽既是“全能讲解员”,又是“AI业务员”,除了可以开展民心党建,还可以收集民情,并多渠道对接,将民情分发给不同“老杨群工”站点的“老杨”们。对接完成后,再由这些“老杨”逐户上门解决问题,进而精确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通过与重庆市群工系统、‘五彩金凤’微信公众号等系统对接,克鲁泽能为群众提供7×24小时的智能服务,即便是在‘老杨’们下班或节假日期间,也能全天候坚守工作岗位。”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极大地弥补了“老杨”们无法避免的不足。
九龙坡区还通过“数字城管”“智能停车系统”“智能抓拍”等手段优化空间布局;引入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提升智能办公水平;引进热感应红外检测系统应用于森林防火,并安装智能语音防火宣传系统,配备护林员GPS定位系统……“智慧杨”逐渐延伸到各个服务点,让“老杨群工”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从“老杨”带“小杨”,到“老杨群工”成为金字招牌,再到“智慧杨”广泛应用,九龙坡区以“老杨群工”为抓手,让线上“智慧杨”和线下千名“老杨”联动发力,构成基层社会治理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