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活(社会)常识教育的重要课程,是为小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打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点有:教材没有简单化地呈现由编者预设的唯一结论,而是设计了典型的生活事例,旨在为学生营造感受、体验生活(社会)的条件和氛围,促使学生在与教材相互作用的动态进程中生成新的意义;教材非静态、封闭的文本,它具有延展性,为开放地吸纳当下生活的新信息、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留出了空间;教材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
一、活动化教学策略
活动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孕育产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我选择设计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看影视录像、讨论交流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学生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学生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活动,强化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体验性教学策略
1. 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体验。教学主要的操作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当作现实的客体,按照客体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浓厚的氛围,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
2. 移情性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由此认知、体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 反思性体验。指导学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相应的体验。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一课,我设计了3个活动。①问一问,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父母或其他家人,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以及家人的心情如何等等。②找一找,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③展一展,把自己收集到的照片、衣物、图片等展示出来,介绍给同学。从而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所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实整合到教材内容中,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学生在自我感悟中迸发出生命的智慧,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价值引导策略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钱该怎样花”一课,我围绕“我想要的都能要吗?”这个主题,结合课本对应的图片版块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和家长,小孩吵着要买这买那,而家长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尔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重在让学生反思哪些是脱离实际的“贪求”,从而渗透了不能跟别人随意攀比的价值引导。最后在“我的花钱计划”“浪费与节约”活动中,渗透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价值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五、将错就错策略
执教《向“谁”学》一课,教材中安排了“想一想、辨一辨”活动,文中呈现出一幅图画,画面中,人们借助健身器材积极锻炼身体,学生不走斑马线横过马路,有个女孩肆意采摘公园里的鲜花,有情侣坐在公园的凳子上边嗑瓜子边乱扔瓜子壳。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要向那对乱扔瓜子壳的情侣或者那个乱摘花的女孩学习。”他的发言让同学们一片哗然。我没有直接下论断,而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继续问他为什么。“他们乱扔瓜子壳,周围的人或者经过的人为什么当作没看见?女孩乱摘公共场所的鲜花,家长和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去制止?我觉得要学习他们,把事情闹大了,直到足以引起周围的人重视,大家都来齐抓共管为止。”我引导同学们讨论、推想和对比这个做法的利与弊。最后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用社会生活中正反方面的力量来鞭策自己,尽自己的能力来为社会的美好作贡献。这样,巧妙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教育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价值观也得到多元体现。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一、活动化教学策略
活动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孕育产生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因此,我选择设计了参观访问、社会调查、角色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看影视录像、讨论交流等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提倡和鼓励教师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或与学生合作选择内容,或利用学生自己的选择来组织活动,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活动空间。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教学活动,强化小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认识。
二、体验性教学策略
1. 从角色扮演活动中获得体验。教学主要的操作方式是指导学生在实践中暂时把自己当作现实的客体,按照客体的立场、观点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创设浓厚的氛围,借助角色扮演,让学生去探究和识别自己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
2. 移情性体验。引导学生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方式,设身处地去感受别人的需要、处境和追求,由此认知、体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3. 反思性体验。指导学生借助联想、记忆等手段,将自身经历中值得珍视的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回味、过滤和反思而引发相应的体验。
三、开放性教学策略
在《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我们的生命”一课,我设计了3个活动。①问一问,让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父母或其他家人,了解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以及家人的心情如何等等。②找一找,搜集自己小时候用过的东西。③展一展,把自己收集到的照片、衣物、图片等展示出来,介绍给同学。从而把课堂活动和家庭生活、课内教学与课外准备、教材的引领与发挥家长的作用融为一体,把学生在调查、访问、搜集、观察、比较和亲自操作中所获得的有关自己成长的活生生的信息、资源充实整合到教材内容中,让发自学生心灵的体验倾注于教学进程中,学生在自我感悟中迸发出生命的智慧,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价值引导策略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钱该怎样花”一课,我围绕“我想要的都能要吗?”这个主题,结合课本对应的图片版块创设情景,指导学生分别扮演小孩和家长,小孩吵着要买这买那,而家长没有满足他的要求。尔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重在让学生反思哪些是脱离实际的“贪求”,从而渗透了不能跟别人随意攀比的价值引导。最后在“我的花钱计划”“浪费与节约”活动中,渗透了“合理消费”“节约资源”的价值引导,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消费观念和节约资源的意识。
五、将错就错策略
执教《向“谁”学》一课,教材中安排了“想一想、辨一辨”活动,文中呈现出一幅图画,画面中,人们借助健身器材积极锻炼身体,学生不走斑马线横过马路,有个女孩肆意采摘公园里的鲜花,有情侣坐在公园的凳子上边嗑瓜子边乱扔瓜子壳。有个学生说:“我觉得要向那对乱扔瓜子壳的情侣或者那个乱摘花的女孩学习。”他的发言让同学们一片哗然。我没有直接下论断,而是“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继续问他为什么。“他们乱扔瓜子壳,周围的人或者经过的人为什么当作没看见?女孩乱摘公共场所的鲜花,家长和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去制止?我觉得要学习他们,把事情闹大了,直到足以引起周围的人重视,大家都来齐抓共管为止。”我引导同学们讨论、推想和对比这个做法的利与弊。最后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学习,学会用社会生活中正反方面的力量来鞭策自己,尽自己的能力来为社会的美好作贡献。这样,巧妙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教育的情感体验得到升华,价值观也得到多元体现。
责任编辑 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