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现在,汉语热也不断的升温,随之而来的是对外汉语教学被逐步推到了文化交际和文化传播的前台,其教学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训练,还肩负着揭示汉语言的文化意义及跨文化传播的重大使命。这种跨文化意识是对外汉语教学价值“应然”与“实然”实现统一的途径。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汉语作为我们的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被各国人们所吸引,这就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是一种多方面的教学,下面来浅谈一下对外汉语教学。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话语交际的重要背景就是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文化对话语的产生、连贯以及话语的表达方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不仅受到外在的交际情景制约,而且还受交往双方内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支配。语言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形象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就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邢福义在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曾说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确如此。首先,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能分割。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正如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汉字与表音的字母文字有很大不同,它在利用形象思维上与表音文字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讲解汉字字形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汉语文化内涵以及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能让单纯枯燥的语言课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无穷。在语言结构中的字、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方式中词汇是最具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它直接的反映着着文化的变迁。
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一些民族文化中形成的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很难在别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如果不深入分析解释,只把重心放在语言上而忽视文化,往往会产生理解偏差。这些词主要是一些成语和熟语。成语在汉语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往往都与汉民族的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有关,如“愿者上钩”、“负荆请罪”、“东窗事发”、“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东窗事发”等等。甚至一些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的词,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比如“粽子”,这个词的意义是“一种食品,用竹叶或苇叶灯把糯米包住,扎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煮熟后食用”(据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学生要想明白词义并不难,但很难理解“人们在端午节会把粽子倒在河里”的内在涵义。“粽子”在这里的指称意义是词汇教学的内容,它背后所蕴含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民族风俗,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素,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语言学能够发展到今天绝对不能够否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不可能仅仅去完成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知识传授,只固守于传统语言学的范围。文化及跨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意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弘扬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国际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功能。“跨文化意识”这个概念是汉维(Hanvey,1979)提出的,它是指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差异。获取跨文化意识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做到尊重、参与、移情(empathy)并愿作出必要的自我改变以求适应居留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让他们真正认识、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特点,比较其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冲突,才能顺利帮助学生度过文化适应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全球化观念,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大语言环境下不是汉语的民族特色。这里有五个要点。
(一)要树立汉语的文化观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语言的又是文化的,既具有语言科学的本质和功能,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质和功能。因此,跨文化意识要始终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努力弘扬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当将对外汉语的文化观和语言观的探究树立在文化角度上,把汉语文化学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让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迅速提高,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加强,使对外汉语教学有效地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二)要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当中
汉语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都与汉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比如成语歇后语俗语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了”“啊”等字的使用就是我们汉民族特有的语法手段。对外汉语的学习者即使发音再怎么标准,如果不懂的汉语的表达手段的话,那也学不了地道标准的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将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要努力学习中外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中外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汉语的文化特征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集中表现出来,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也会同时呈现出来,所以说,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据了解,不少对外汉语的学习者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兼顾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能够让他们更加有兴趣。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当引导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能够让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运用多种手段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对外汉语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比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手段给学生们更多的介绍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汉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们多读文学作品,这样可以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民族习性,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多阅读报刊杂志,收看电视节目,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新闻动态,扩大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当中要是当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比较法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Z].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汉语作为我们的语言同时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被各国人们所吸引,这就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这不是一门简单的学科,是一种多方面的教学,下面来浅谈一下对外汉语教学。
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话语交际的重要背景就是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意义和价值文化,文化对话语的产生、连贯以及话语的表达方式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的交际过程不仅受到外在的交际情景制约,而且还受交往双方内化于心理中的文化观念和思维习惯的支配。语言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根基、文化形象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就像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的:“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社会组织”。邢福义在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曾说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确如此。首先,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不能分割。语言与文化的交叉关系决定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必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正如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所讲:“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汉字与表音的字母文字有很大不同,它在利用形象思维上与表音文字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讲解汉字字形中所蕴藏的丰富的汉语文化内涵以及汉民族的文化精神能让单纯枯燥的语言课变得生动形象、趣味无穷。在语言结构中的字、词、词组、句子和话语篇章的构造方式中词汇是最具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它直接的反映着着文化的变迁。
在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一些民族文化中形成的特有的事物和概念,很难在别的语言中找到对应的词语,如果不深入分析解释,只把重心放在语言上而忽视文化,往往会产生理解偏差。这些词主要是一些成语和熟语。成语在汉语中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往往都与汉民族的历史渊源和风俗习惯有关,如“愿者上钩”、“负荆请罪”、“东窗事发”、“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东窗事发”等等。甚至一些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的词,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背景,比如“粽子”,这个词的意义是“一种食品,用竹叶或苇叶灯把糯米包住,扎成三角锥体或其他形状,煮熟后食用”(据商务版《现代汉语词典》)。学生要想明白词义并不难,但很难理解“人们在端午节会把粽子倒在河里”的内在涵义。“粽子”在这里的指称意义是词汇教学的内容,它背后所蕴含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民族风俗,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因素,索绪尔说过:“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
语言学能够发展到今天绝对不能够否定文化因素的影响。对外汉语教学也同样不可能仅仅去完成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的知识传授,只固守于传统语言学的范围。文化及跨文化因素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因此,对外汉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深入地进行跨文化研究和教学,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跨文化意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弘扬中华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传播、国际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功能。“跨文化意识”这个概念是汉维(Hanvey,1979)提出的,它是指理解和承认人类具有各自创造其独特文化的基本能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存在差异。获取跨文化意识成败的关键就是能否做到尊重、参与、移情(empathy)并愿作出必要的自我改变以求适应居留国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帮助外国留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让他们真正认识、理解并融入中国文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先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深入了解学生的母语文化特点,比较其与汉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可能产生的冲突,才能顺利帮助学生度过文化适应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全球化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中怎样培养跨文化意识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大好形势下,我们要树立全球化观念,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大语言环境下不是汉语的民族特色。这里有五个要点。
(一)要树立汉语的文化观
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语言的又是文化的,既具有语言科学的本质和功能,又具有突出的人文性质和功能。因此,跨文化意识要始终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当中,努力弘扬时代精神体现民族特色。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应当将对外汉语的文化观和语言观的探究树立在文化角度上,把汉语文化学的思想始终贯穿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中,让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能力迅速提高,文化交际能力也能得到不断加强,使对外汉语教学有效地起到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二)要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教学当中
汉语当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都与汉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比如成语歇后语俗语都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汉语语法重“意”不重“形”,“了”“啊”等字的使用就是我们汉民族特有的语法手段。对外汉语的学习者即使发音再怎么标准,如果不懂的汉语的表达手段的话,那也学不了地道标准的汉语。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将语音词汇语法的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又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三)要努力学习中外文化
对外汉语教学就是中外语言文化相互碰撞的过程,汉语的文化特征会在这个过程当中集中表现出来,与其他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也会同时呈现出来,所以说,参与文化交流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前提就是认识到自身文化和异域文化之间相互关联的生存关系。据了解,不少对外汉语的学习者认为如果在介绍中国文化的同时能够兼顾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能够让他们更加有兴趣。既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当引导与自己国家的文化相比较,能够让他们更加关注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四)运用多种手段渗透文化背景知识
在这个信息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对外汉语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手段,比如多媒体,幻灯,录像等手段给学生们更多的介绍汉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汉民族的社会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让学生们多读文学作品,这样可以让他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不同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民族习性,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们多阅读报刊杂志,收看电视节目,及时了解当前的社会新闻动态,扩大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当中要是当采用直观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比较法等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Z].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