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是教育的基层单位,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面对教育形势的快速发展,我们需要强化使命意识,审时度势,主动扛起科学创新发展的大旗,把学校的办学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一、抓好教学常规研究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寶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要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就是要破除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抓好常规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推动教学常规的生本化、制度化落实。
1.以人为本
2008年,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让每位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全省率先启动“普通高中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模式”改革。经过10年探索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学校按照“整体规划,高点定位,稳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思路,确立了新高考模式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教改提质增效,学校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学校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了以“读、研、点、练、悟”为要点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基本套路,确立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授课模式,使学校课堂教学有了清晰的思路并得以高效实施。
2.抓好教研
集体教研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教育创新的孵化器。
(1)完善教研体制
学校建立了“统一协调、规范有序、高端引领、点面结合”的学科教研体制。各学科成立校级教研组,组长统领各年级、各层次备课组,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安排学科教研;在各年级安排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的教研活动;在每个学科层次安排层次负责人,组织领导分层次教研。实行先大组教研后分层次教研、中心发言人制和包组领导参与制等教研制度,同时加大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团队考核力度,形成团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研机制。
(2)制定教研规范
为全面落实教研细节,学校制定了《学科集体教研制度细化流程》,对教学重难点突破、各种课型的教学路径、教师参与集体教研的分工合作及个人备课的要求等均作详细说明,帮助全体教师在合作研讨中共同进步。
(3)丰富教研形式
组织学科大讲堂。充分利用校内的名师资源,成立讲师团,利用寒暑假开设学科大讲堂。讲座内容既有学科体系构建,也有专题解析;既有教学策略研讨,也有教学方法评析。参加研训的教师记笔记、写体会、解疑惑,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首先,开展基于学段测试的教学反思。在每次学段测试前30分钟,组织教师集中做本学科试卷,填写学生答题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预测表;批完卷后,教师再次进行试卷分析,对比先前的预判,写出教学反思,从而准确把握教情、学情。其次,开展基于高考反馈的教学反思。高考结束后,分学科召开三个层次高三学生答题座谈会,还原答题过程,虚心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研组分类整理反馈内容,形成分析报告,并向学科全体教师汇报,教师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最大限度地避免今后教学中低效、无效环节的产生。
3.建设高效课堂
(1)组织同课异构对比观摩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同一教学内容、新旧不同教学理念下的授课录像,让教师在观摩、对比、思考、选择中了解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主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加强教学环节打磨
高效的课堂教学最终体现在每个课堂细节的科学处理上。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学校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提出“三要求”: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预案。
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潜能。为此,学校提出有效课堂提问的“三要点”: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可能的回答设置充分的预案;提出问题要有梯度,做到环环相扣。
同时,学校还着重强调教法、学法的“三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坚持“先学后教”,利用恰当的问题或“导学案”作引领;坚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正是因为有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科学研究与指导,才使得学校的教学理念先进,授课思路清晰,课堂高效推进。
(3)开展全员个体授课实践培训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对照课堂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上好每一堂课。每周各组轮流推出一节示范课,在组内开展集体观摩、评课,教研组长总结归纳,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这种案例分析式的教学研讨,使全组教师从理念到实践、从策略到方法都得到了普遍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学校制定了新授、复习和讲评三种课型的讲课评课标准。学区组织每位教师讲一节汇报课,学区领导全程参与听课、点评。未过关的教师或教研组,限时整改、重新验收,从而有效缩小了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水平差距。
(4)开展课堂评价
学校每年举行校级年级组长、教师个人、青年教师三个层面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情,也给青年教师创造了大量的学习机会。
二、建立内涵发展的教科研工作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长期探索中,学校确立了“专家引领、科研先行;点上突破、面上辐射;整合强化、凸显特色”的教科研思路。
1.建章立制,明确职能分工,全面统筹学校科研工作 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核心。学校成立课程研究管理中心具体承担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及落实、教育科研管理、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优质课和达标课评选等工作。在最新颁布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中,明确了教科研工作的目标、方法及实施步骤,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做好教师培训
专家引领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加高端学术研讨会、培训会和观摩会;安排近100名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人人提交学习总结,期末,学校举行“外出学习培训成果評选”,使教师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获得更宽广的教育视野、更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更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还把专家请进学校,邀请市教科院专家诊断课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在寒暑假期间为全体教师进行“互联网 教育”、新高考政策解读、学科知识素养培养等讲座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一场场高端思想盛宴。
3.开展全员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欠缺专业知识,为此,学校启动了“书香致远教师读书工程”。在教育部全国教师阅读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发动教师推荐学科阅读书目,完善图书装备。同时鼓励教师自选书目,学校负责购买,全力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科、学区、学校三个层面的读书报告会,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读书成果。
4.重视课题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学校通过专家解读、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建立“教育教学问题档案库”,以问题研究为抓手,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级课题。
完善的工作机制、扎实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使学校教师逐渐完成由“经验型”向“专家学者型”的转变,由“做课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三、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的介入,云计算、大数据的流行,“互联网 ”的兴起,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学校从2009年就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走班教学的管理,开发了“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构建了以教师、班主任、家长等为评价主体,全员、全程、多元、量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较早地在学校普及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拓展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学校陆续新增了班级考核、宿舍管理、物资报修、值班安排、课表管理、师生评议、家校互通等管理模块,实现了学校管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打造智慧校园,构建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达到信息系统应用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学校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科研的执着追求。不止步于曾经的辉煌,积极转变思路,大胆突破自我,才能谋求新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科学管理理念,才能让师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彰显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一、抓好教学常规研究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寶生在《人民日报》撰文:“要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就是要破除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抓好常规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推动教学常规的生本化、制度化落实。
1.以人为本
2008年,学校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为学生提供适合的课程,让每位学生做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全省率先启动“普通高中学科选层次走班教学模式”改革。经过10年探索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学校按照“整体规划,高点定位,稳步实施,重点推进”的思路,确立了新高考模式下的选课走班教学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动教改提质增效,学校把打造高效课堂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学校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理念,形成了以“读、研、点、练、悟”为要点的互动高效课堂教学基本套路,确立了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三种授课模式,使学校课堂教学有了清晰的思路并得以高效实施。
2.抓好教研
集体教研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教育创新的孵化器。
(1)完善教研体制
学校建立了“统一协调、规范有序、高端引领、点面结合”的学科教研体制。各学科成立校级教研组,组长统领各年级、各层次备课组,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安排学科教研;在各年级安排年级组长,组织本年级的教研活动;在每个学科层次安排层次负责人,组织领导分层次教研。实行先大组教研后分层次教研、中心发言人制和包组领导参与制等教研制度,同时加大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团队考核力度,形成团队协作、共同发展的教研机制。
(2)制定教研规范
为全面落实教研细节,学校制定了《学科集体教研制度细化流程》,对教学重难点突破、各种课型的教学路径、教师参与集体教研的分工合作及个人备课的要求等均作详细说明,帮助全体教师在合作研讨中共同进步。
(3)丰富教研形式
组织学科大讲堂。充分利用校内的名师资源,成立讲师团,利用寒暑假开设学科大讲堂。讲座内容既有学科体系构建,也有专题解析;既有教学策略研讨,也有教学方法评析。参加研训的教师记笔记、写体会、解疑惑,纷纷表示“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首先,开展基于学段测试的教学反思。在每次学段测试前30分钟,组织教师集中做本学科试卷,填写学生答题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预测表;批完卷后,教师再次进行试卷分析,对比先前的预判,写出教学反思,从而准确把握教情、学情。其次,开展基于高考反馈的教学反思。高考结束后,分学科召开三个层次高三学生答题座谈会,还原答题过程,虚心听取他们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教研组分类整理反馈内容,形成分析报告,并向学科全体教师汇报,教师进一步总结、反思、改进,最大限度地避免今后教学中低效、无效环节的产生。
3.建设高效课堂
(1)组织同课异构对比观摩
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观看同一教学内容、新旧不同教学理念下的授课录像,让教师在观摩、对比、思考、选择中了解为什么要“以学生为主体”,什么样的课堂才是“以学生为主体”,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加强教学环节打磨
高效的课堂教学最终体现在每个课堂细节的科学处理上。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为此学校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提出“三要求”:教学目标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设计教学目标;要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评价预案。
好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潜能。为此,学校提出有效课堂提问的“三要点”: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对学生可能的回答设置充分的预案;提出问题要有梯度,做到环环相扣。
同时,学校还着重强调教法、学法的“三坚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坚持“先学后教”,利用恰当的问题或“导学案”作引领;坚持“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正是因为有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科学研究与指导,才使得学校的教学理念先进,授课思路清晰,课堂高效推进。
(3)开展全员个体授课实践培训
学校要求全体教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对照课堂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上好每一堂课。每周各组轮流推出一节示范课,在组内开展集体观摩、评课,教研组长总结归纳,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这种案例分析式的教学研讨,使全组教师从理念到实践、从策略到方法都得到了普遍提高。为进一步加强监督指导,学校制定了新授、复习和讲评三种课型的讲课评课标准。学区组织每位教师讲一节汇报课,学区领导全程参与听课、点评。未过关的教师或教研组,限时整改、重新验收,从而有效缩小了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水平差距。
(4)开展课堂评价
学校每年举行校级年级组长、教师个人、青年教师三个层面的优质课评选活动,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比、学、赶、帮、超”的工作热情,也给青年教师创造了大量的学习机会。
二、建立内涵发展的教科研工作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在长期探索中,学校确立了“专家引领、科研先行;点上突破、面上辐射;整合强化、凸显特色”的教科研思路。
1.建章立制,明确职能分工,全面统筹学校科研工作 课程是落实育人目标的有效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核心。学校成立课程研究管理中心具体承担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学科建设规划制定及落实、教育科研管理、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优质课和达标课评选等工作。在最新颁布的《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章程》中,明确了教科研工作的目标、方法及实施步骤,进一步完善教科研工作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申报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的完善,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做好教师培训
专家引领是提升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组织教师外出参加高端学术研讨会、培训会和观摩会;安排近100名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人人提交学习总结,期末,学校举行“外出学习培训成果評选”,使教师学有所思、学有所得,获得更宽广的教育视野、更先进的教育技能和更良好的专业素养。学校还把专家请进学校,邀请市教科院专家诊断课堂,推进高效课堂建设;邀请全国知名专家在寒暑假期间为全体教师进行“互联网 教育”、新高考政策解读、学科知识素养培养等讲座培训,为教师提供了一场场高端思想盛宴。
3.开展全员读书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很多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的根本原因在于欠缺专业知识,为此,学校启动了“书香致远教师读书工程”。在教育部全国教师阅读推荐书目的基础上,发动教师推荐学科阅读书目,完善图书装备。同时鼓励教师自选书目,学校负责购买,全力满足教师的个性化阅读需求。学校每学年组织学科、学区、学校三个层面的读书报告会,让教师交流读书体会,展示读书成果。
4.重视课题研究,取得丰富成果
学校通过专家解读、校本培训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培训。建立“教育教学问题档案库”,以问题研究为抓手,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为目的,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级课题。
完善的工作机制、扎实有力的举措,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使学校教师逐渐完成由“经验型”向“专家学者型”的转变,由“做课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三、创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当前互联网、物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的介入,云计算、大数据的流行,“互联网 ”的兴起,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生态。学校从2009年就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校走班教学的管理,开发了“牟平一中学生评价系统”,构建了以教师、班主任、家长等为评价主体,全员、全程、多元、量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较早地在学校普及了信息化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拓展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学校陆续新增了班级考核、宿舍管理、物资报修、值班安排、课表管理、师生评议、家校互通等管理模块,实现了学校管理由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打造智慧校园,构建信息化基础服务平台,达到信息系统应用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深刻变革。
学校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科研的执着追求。不止步于曾经的辉煌,积极转变思路,大胆突破自我,才能谋求新的发展;不断改革创新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运用科学管理理念,才能让师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彰显生命的价值。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