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把握好文本的有效切入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rong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解读文本是最基本的要素。精心设计文本解读的切入口,是阅读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往往决定着阅读的深浅甚至成败。好的切入口能引导学生在进入文本时提纲挈领、探幽寻美,使他们获得情感的享受和能力的提高;反之,切入口不恰当,学生解读文本可能浮在表层,事倍功半。
  那么,怎样设计恰当有效的切入口,以走进文本深处呢?笔者将通过解析《孔乙己》教学中的多种切入方式,提出文本有效切入的四字要诀。
  一、准: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如果教学的入口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就有可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或者绕了不必要的弯路。确定目标就是给文本解读指明方向,而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就是文本的落脚点和核心点。选择切入点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从重难点入手,能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知。为此,教师在文本切入时,要围绕教学目标,抓准重点、难点;要从文章重点、难点出发,提纲挈领地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化繁为简、以点带面,确定解读的方向、研读的层次、感悟的深度等。
  我在进行《孔乙己》一文教学时,设计的教学重点是学习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我由《一面》中鲁迅先生“竹枝似的手”导入,引导学生将视角投射到《孔乙己》中对手进行的细节描写,从而激发学生通过初读《孔乙己》,找出文中与手相关的细节描写。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全文,从而找出了从“排出九文钱摆阔的手”到“偷东西卑劣的手”,再到“教孩子识字善良的手”……教师通过一个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切入,由点到面,透视文本,发散学生的思维,突破教学重点,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物形象,体验了作者的情感,也更好地解读了文本的主旨。
  二、趣:激发阅读兴趣
  只有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才能深入。因此,阅读教学的切入口一定要考虑所设计的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作为入口的问题不应该是一眼就能在文本中找到的简单问题,而应该是“跳一跳,摘桃子”类型的。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思索欲望,使学生主动进入文本,收集、筛选、分析信息,得出自己的判断,这样,学生学习才能深入。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情趣因素,精心设计提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孔乙己》一文时,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切入方式:让学生帮助孔乙己创建一个学籍档案,这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确定学籍所填的项目内容,即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身体状况、特长、爱好、家庭成员、学习工作经历、操行评语等。这样的切入法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培养了学生鉴赏小说和条分缕析的能力,使一个立体的孔乙己跃然纸上,同时,也使学生保持了活跃的思维和探索的兴趣,并使他们迸发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又如另一位老师在进行《孔乙己》教学时,将问题插入文本之中,从而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学习。老师在学生通读课文后,问学生:“孔乙己这个人物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哪句话显示出了这一点?”“小说中对孔乙己的描写,笔墨最多的是什么方面的描写?”在学生七嘴八舌,讨论明白了人物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的要点后,老师就引导学生勾画、朗读、体会文中的语言,从而帮他们感悟文章主题。
  三、简:提领内容特点
  文本切入的目的是为了落实全文的讲解。切入点如果不能灵活自如地联系全文,那么也就失去了切入的价值。因此,文本解读切入时要选择具有概括性、纲领性的内容或关联全篇的内容,这样的切入点,能以小见大,提领文本内容。通过这个切入点来揣摩、理解文本,就能带动学生对其他内容的解读,以及对整篇文章的赏读。
  语文名师余映潮在《孔乙己》的初始教学阶段,以“孔乙己与酒”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寻找与酒有关的情节。这种精简的切入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把学生引入到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阅读境界当中。在余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可以感知到如下内容: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经常受到酒客们的嘲笑;咸亨酒店只是孔乙己悲剧的一隅。如此精简而有力的切入,一下子将学生的视线聚焦到与人物相关的事迹和特定的情境上了。
  设计切入问题时,要同时根据文本的特点,或从情节入手,让学生总体把握;或抓住构思特点,使学生体会其精巧;有时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两个精彩词语,引入对全文的领悟。抓住文本原有的特点,巧妙地设计入口,常常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有效提领文本内容。
  在《孔乙己》的主体教学阶段,余映潮老师又扣住一个“偷”字,引发学生再次进行阅读和品评。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偷”引出“笑”, 将酒客、掌柜的无情嘲笑展露无遗,将社会的冷漠和盘托出。由“偷”引出“打”,那因为偷东西而被打折的腿,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由“偷”引出了作者对孔乙己又怒又哀的态度。在这里,抓住一个“偷”字,课文的灵魂就显现出来了,同时也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注意。
  四、活:切合学情素养
  适当的切入点,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入口,更是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有效工具。因而,切入口设计,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学情,以学定教;要尊重学生的已有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李镇西老师在执教《孔乙己》时,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寻找文本中的疑难点,采取生问生答的形式。这种切入法一改以往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被动模式,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初读文本后,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出来,有学生问:“文中提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孔乙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还有学生问:“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像是矛盾的。该怎么理解呢?”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深入思考,感悟文本的主题,从而使课堂在预设和生成中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效果。
  好的切入点应该是文本内容与学生学情的有机结合。有生命力的课堂永远是充满变化的。即使教师课前已精心设计好一个切入口,但在课堂中也应考虑与课堂生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随机应变,在新的课堂动态中重新设计新的切入口。这种能动的设计,能真正促进教学相长。可见,考虑学生实际,恰当利用生成切入,就可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如果说文本是“全牛”,那么切入口就是那“节之有间”,恰当地切入,就能“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实践证明,精当、新颖的切入必定是求精、求美、求活、求实的,它可以有效深化语文课堂中的品读、品析、品味过程,有效增强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氛围和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可以想见,恰当切入、选点突破能够为语文教学增添魅力、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一中)
  (责任编辑:赵彩侠)
其他文献
主讲人简介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兰教授先后承担研究课题4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张秀兰教授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等理论对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截至2011年底,张秀兰教授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英文48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撰写英文
课程价值:为了每个生命的闪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以求地帮助每个人散发自己的光芒。2016年5月,笔者到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调研,发现这所学校在艺体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竞技成绩。调研期间,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在国家级舞台上频繁精彩亮相的照片,欣赏了孩子们在绿荫场上拼抢足球的珍贵镜头……与许多学校重点培养艺体特长
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
提起课题研究总觉得是专家们干的事,教师们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好了。经历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工作,经过细化就可以上升到课题研究的程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明白,如果能及时记录积累经验甚至提炼出规律,再进行反思调整,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了“研究”的层面。  一、故事背景  《创意合影》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个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学阶段是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基础。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最關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我校学生
一、缘起  每学期开学前几周,儿子所在的学校均要测查学生假期自学知识的情况,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学习知识。我非常赞赏这样学知识的过程,尽管孩子们对某些新知识不能理解透彻,但常常会引发他们探讨。  这天早饭后儿子与我探讨一个测查的物理问题:用同样一把小刀划刻木头和花岗岩,木头易划出痕迹而花岗岩不易,这与物质的硬度还是密度有关?儿子依靠感觉答的是“硬度”,而同学答的是“密度”,儿子不敢确认自己答
此身浮云,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課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
本刊讯 2016年1月15日,海淀区五一小学迎来了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领导、专家的课程下校调研活动。  谭中玲副校长以“幸福素养课程让学生成为幸福的学习者”为题对学校“幸福素养课程的整体架构”“分类推进、学科融通的课程推进策略”以及“下一步课程建设的设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接下来由“幸福起航课程”“STEM课程”“话剧表演课程”三位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
本刊讯 2016年9月22日,“海淀区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小学子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诊断和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柏春庆主持。与会专家及领导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王蔷教授、曹一鸣教授、陈则航教授、孙晓慧老师,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数学
当今,问题学习在欧美国家很受重视,其发展趋势是学习方法的互相渗透和整合优化。而我国是“问题教学”的策源地,孔子提出“疑是学之始,思之端”,教师有明确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求知求解目的学习。  都说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何谓真正意义上的“惑”?如何才能做到“解惑”?在这方面,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