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解惑方法,直达授业目标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4027713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问题学习在欧美国家很受重视,其发展趋势是学习方法的互相渗透和整合优化。而我国是“问题教学”的策源地,孔子提出“疑是学之始,思之端”,教师有明确目的地进行“因材施教”“因学施教”,指导学生带着明确的求知求解目的学习。
  都说师者是“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何谓真正意义上的“惑”?如何才能做到“解惑”?在这方面,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创造性地总结出了“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一、以问题为驱动——“三疑课堂”的核心内容与基本主张
  “三疑课堂”主要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来的:其一,传统课堂教学为了方便教师“教”,而忽视了学生“学”;其二,传统课堂教学以认知目标为本位,而理当与之并重的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其三,传统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只是教案执行的过程,遏制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学畸变为灌输式、机械化的活动;其四,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听众”。
  据此,红花学校提出了“解决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共同问题”的新主张:首先,必须树立现代课堂理念,革新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效益观、课程观、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等;其次,寻求一个有效途径,将改革的聚集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现代视野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思考型和智慧型教师;最后,实现“发展教师,受益学生,打造特色”的最终目标。
  “三疑课堂”基于现代课堂理念,通过“质疑、探疑、解疑”(三疑),让教师主导,学生自主进行合作、探究、体验等现代课堂理念,在教师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有效“落地”。教师的主导地位通过“引导、指导、辅导(三导)”来实现,教师“三导”促进学生“三学”,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形式上)”“想学、会学、乐学(情感态度上)”。
  该模式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导向课堂、驱动课堂。教师预设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想学)。在教师指导下,问题回到学生手中,学生自主探疑(自主、探究)、合作探疑(合作、探究)、师生合作解疑,把问题向更深层次推进,最终实现“三维目标”。
  二、以探究促思考——“三疑课堂”的操作步骤
  剖析了“三疑”的核心,最终要有解决“三疑”的方法,于是,红花学校进行了如下尝试,并总结出实用性很强的操作步骤:
  1.情景导入,引导质疑
  在课堂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一展示、评价、梳理,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链条。
  2.自主探疑
  围绕核心问题和个性化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展开自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基本解决了浅层次问题,对难度较大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下一步合作探疑打好基础。
  3.合作探疑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小组内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互帮互助探究尚未解决的问题。在合作过程中,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
  4.师生合作解疑
  小组展示合作成果,小组间PK、再质疑,把问题向更深层次推进,完善核心问题的解疑。在基本完成本课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课知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再次进行深入探究解答,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5.巩固训练,拓展迁移
  针对本课所学的“新知”,围绕学习目标,教师可尝试编拟一些基础性习题或拓展性习题,让全体学生训练,并及时检查,予以订正、反思和归纳。
  三、以转变促发展——“三疑课堂”的实效显现
  结合红花学校几年来在“三疑”模式方面的尝试,教师们切实感受到此模式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的明显变化。
  总体来说,“三疑课堂”的特点可概括为五个“转变”:一是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主讲”转变为“主导”,学生由“听众”“被灌输者”“模仿者”转变为自主探疑者、同伴互助者、问题探究者;二是教育目标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三是课堂形态的转变,由教师表演的“讲堂”变为学生活动的“学堂”,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行动手动脑探究解答,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四是很好解决了传统课堂解决不好的问题,如兼顾各层次学生发展,在自主探疑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疑,各层次学生各自承担任务,小组内互帮互助,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五是教师由“匠人型”向“研究型”“学者型”转变,从而挖掘教师潜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升,真正成为研究型、创新型的教师,从而实现师生共轨发展。
  “三疑”模式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课前预习,当堂完成学习目标,不存在课外负担问题,真正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乐趣。
  四、以总结引提升——“三疑课堂”预期效果分析
  红花学校的“三疑”课堂是一种新的尝试,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从理论方面看,实施“三疑”课堂研究,会有以下几方面成效:一是可以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教学改革向更高层次发展;二是通过建构“三疑”课堂导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程式,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三是通过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四是通过研究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形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基本指导策略、方法论和基本经验,促进教师专业与学生创新素质同步发展。实施“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必将促进学校课堂教学品牌的形成,凸显学校课堂特色。
  从实践方面看,实施“三疑”课堂研究,可能会有以下几方面的效益和影响:
  一是教学方法多元,将新课标理念落实到课堂环节。“三疑”课堂使学生在“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中,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获得新知、解决问题,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和更为活跃的思维投入学习,课堂也由“静”变“动”,由“教”变“学”。
  二是尊重学生主体,激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三疑”课堂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质疑和选择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学习状态被激活,能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了更多自我操作和相互交流的机会。
  三是在课改中实现红花历史蜕变。红花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经过10年发展,运行良好,管理规范,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肯定。然而,教师队伍虽然年轻,课堂教学却十分传统,“三疑”课堂则有效改变了这种传统模式,让课堂活跃起来。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教育改革的聚焦点,要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学校形象,必须下大力气改革课堂教学。我们深信实施“‘三疑课堂’导学模式”后,红花学校将突破发展瓶颈,学生将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将“活”起来。“三疑课堂”研究将为“发展”教师,“成长”学生,助推红花的发展生生不息。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红花学校)
  (责任编辑:张迿)
其他文献
“做前问、做中学、做后思”是学校“行知课堂”模式的核心操作环节,这一过程体验的是以“做”为本位,体现“问、学、思”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操作起来简便易行,一目了然。运用“行知课堂”理论,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思维与行为始终处于“高效”状态,这是我们开展“行知课堂”实践的美好愿望。本文旨在以《雨后》一课为例,谈谈实践“行知课堂”的体会。  一、科学设计,关注学法  《雨后》描绘
主讲人简介  张秀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秀兰教授先后承担研究课题4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科技部项目、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张秀兰教授提出的发展型社会政策、家庭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等理论对学术界和我国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影响。截至2011年底,张秀兰教授在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82篇(英文48篇),在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30余篇,撰写英文
课程价值:为了每个生命的闪光  庄子说:“生者,德之光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盏灯,都有自己的光芒。教育工作者要孜孜以求地帮助每个人散发自己的光芒。2016年5月,笔者到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调研,发现这所学校在艺体教育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竞技成绩。调研期间,笔者看到了孩子们精湛的艺术表演,在国家级舞台上频繁精彩亮相的照片,欣赏了孩子们在绿荫场上拼抢足球的珍贵镜头……与许多学校重点培养艺体特长
发现一个无有叠加、“玄之又玄”的道,是老子思想极其伟大、极其精妙的地方。对于这一点,我们无论如何表达赞美、感叹都不为过!但是,“道隐无名”,它无形无状,是不可思议、“不可致诘”、无从追问的;只有通过现象界(可道)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因此我们说,《道德经》的重心,其实并不在解说常道,而在阐发可道,因为只有可道—道表现出来的现象和应用价值才是可以具体阐发、具体发挥的,所以我们把老子哲学的特质归结为
提起课题研究总觉得是专家们干的事,教师们只要做好教学工作就好了。经历过种子教师研究项目的“基于教学实践的课题研究申请书撰写”之后,我意识到原来自己的教学工作,经过细化就可以上升到课题研究的程度。种子教师研究项目让我明白,如果能及时记录积累经验甚至提炼出规律,再进行反思调整,就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升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达到了“研究”的层面。  一、故事背景  《创意合影》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个
《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中学阶段是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时期,具备基本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展的必备基础。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课程改革提出了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最關键、最基本和最必需的共同素养。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与能力。  我校学生
一、缘起  每学期开学前几周,儿子所在的学校均要测查学生假期自学知识的情况,目的是促使学生在假期中主动学习知识。我非常赞赏这样学知识的过程,尽管孩子们对某些新知识不能理解透彻,但常常会引发他们探讨。  这天早饭后儿子与我探讨一个测查的物理问题:用同样一把小刀划刻木头和花岗岩,木头易划出痕迹而花岗岩不易,这与物质的硬度还是密度有关?儿子依靠感觉答的是“硬度”,而同学答的是“密度”,儿子不敢确认自己答
此身浮云,  飘心飞絮思不群。  常闻戏曲,  方觉一缕香魂尚存。  是你让我—  为你哭,为你笑,为你迷,为你痴……  这是张文静对自己痴迷戏曲的描述。由此,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位铁杆戏迷对戏曲的热爱程度。自从她进入中学任教开始,就想着有一天能在学校开设戏曲课程,以弘扬这项传统艺术,传承民族经典文化。  “走进中国戏曲”課程受冷落  2006年,浙江省启动第一轮新课改时,张文静就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申
本刊讯 2016年1月15日,海淀区五一小学迎来了北京市教委基教二处、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领导、专家的课程下校调研活动。  谭中玲副校长以“幸福素养课程让学生成为幸福的学习者”为题对学校“幸福素养课程的整体架构”“分类推进、学科融通的课程推进策略”以及“下一步课程建设的设想”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接下来由“幸福起航课程”“STEM课程”“话剧表演课程”三位负责人和授课教师就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情
本刊讯 2016年9月22日,“海淀区促进学科能力发展的教学改进”小学子项目研讨会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诊断和教学改进,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进而整体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会议由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主任柏春庆主持。与会专家及领导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王蔷教授、曹一鸣教授、陈则航教授、孙晓慧老师,北京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