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需要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孩子需要的。我在思索中践行,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努力探索。
一、用情感给孩子营造一个“爱的课堂”
(一)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知识的传授不是拥有较高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达到的。教师上课有激情,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身体姿态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因此,无论情绪如何,教師都应在课前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将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一种诗化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感悟,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走过一段激情的岁月。
(二)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教师如果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提条件就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身体潜能,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取了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总之,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传统的模式,划划重点,传授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肯定是不买账的。为此,我围绕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搜集了众多的资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课上我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生动地讲解,当浩瀚的宇宙景观以一种“真实”的景象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兴奋的、渴求的眼神。他们对这个未来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是最有效的时候,因此我抓住时机,提问:“浩瀚的宇宙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挖掘。你们最想了解的内容有哪些?为了了解这些信息,你会做出哪些努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各个争先恐后地发言。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分外快乐。
(三)融情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只有融情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渐入课文佳境。在教学《丁丁和牵牛花》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前导入部分作了精心的准备工作。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情感美文,讲的是丁丁为了让上了年纪不能出门的奶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牵牛花的美丽倩影,做了大量的艰辛的工作,表现了丁丁对奶奶的一片体贴和挚爱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奶奶为了一家人操持了一生,现在她年纪大了,连楼梯都下不来了,但是她多么想看看盛开的牵牛花啊!如果这位奶奶就是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贴的丁丁看出奶奶的心意后,他是怎么做的吧。”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鸣,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老奶奶的爱,对丁丁的敬佩,对牵牛花的喜爱难以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
二、借用对话形式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课堂”
文本对话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文章情境,才能更好地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物的特征。在教学记叙文时,我会时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某某,你会怎么说,又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直接的教授,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证明,“教”与“学”是互长的,教师只有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学生之间也要展开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言和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三、搭建舞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让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要敢于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汲取语文的精华,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近距离。这样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放飞思维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把他人的间接情感变成自己的直接感受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们遇到一个小问题。文章描述的是“北国风光”,文章也不难,但是毕竟有地域上的区别,我们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北国风光,怎样能体验作者因为对北国风光的热爱,进而表现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呢?为此,我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北大荒。学生们都被美丽的北国风光吸引了,我趁机启发他们:祖国大地处处有美景,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咱们一起描述一下家乡的美景吧!孩子们被我激情的语言调动起兴趣,纷纷带着自豪感开始描述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把他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爱如茉莉》是一篇表现父母之间朴实而又诚挚的美文,针对这样的文章,不用上来给学生进行分析,最好的办法是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品读,让学生自我感受文中的美好情感。等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我才引导学生:“你觉得爱是什么?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爱就是爸爸匆匆往返于医院的身影,爱就是妈妈看着爸爸那默默含情的眼神,爱就是妈妈病床上那一束淡雅的茉莉,爱就是从窗外照进卧室里那一缕金色的阳光,爱就是妈妈为病床边熟睡的爸爸披上的一件外衣。”美好的文字在学生不经意中脱口而出,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的语文课堂。
一、用情感给孩子营造一个“爱的课堂”
(一)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知识的传授不是拥有较高的教学手段就一定能达到的。教师上课有激情,能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和身体姿态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因此,无论情绪如何,教師都应在课前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将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用一种诗化的语言传达给学生,把自己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感悟,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看到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走过一段激情的岁月。
(二)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教师如果想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前提条件就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身体潜能,使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采取了多种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总之,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问银河》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还是按照原来传统的模式,划划重点,传授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肯定是不买账的。为此,我围绕课本上的重要知识点搜集了众多的资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课件。课上我一边播放课件,一边生动地讲解,当浩瀚的宇宙景观以一种“真实”的景象展现在孩子面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兴奋的、渴求的眼神。他们对这个未来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是最有效的时候,因此我抓住时机,提问:“浩瀚的宇宙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挖掘。你们最想了解的内容有哪些?为了了解这些信息,你会做出哪些努力?”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各个争先恐后地发言。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分外快乐。
(三)融情于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教师只有融情于教学活动中,才能引导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渐入课文佳境。在教学《丁丁和牵牛花》这篇课文时,我就在课前导入部分作了精心的准备工作。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情感美文,讲的是丁丁为了让上了年纪不能出门的奶奶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牵牛花的美丽倩影,做了大量的艰辛的工作,表现了丁丁对奶奶的一片体贴和挚爱之情。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入语:“奶奶为了一家人操持了一生,现在她年纪大了,连楼梯都下不来了,但是她多么想看看盛开的牵牛花啊!如果这位奶奶就是你的奶奶你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贴的丁丁看出奶奶的心意后,他是怎么做的吧。”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鸣,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此时对老奶奶的爱,对丁丁的敬佩,对牵牛花的喜爱难以言表,感情得到升华,思想受到教育。
二、借用对话形式为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课堂”
文本对话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入文章情境,才能更好地体味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体味人物的特征。在教学记叙文时,我会时常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就是文章中的某某,你会怎么说,又会采取什么样的举动?”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直接的教授,缺乏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证明,“教”与“学”是互长的,教师只有俯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地对话,实现与学生的沟通,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
学生之间也要展开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中自由地发言和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三、搭建舞台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让他们自由地“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教师要敢于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影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汲取语文的精华,使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和生活之间的近距离。这样在无形中就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放飞思维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一)把他人的间接情感变成自己的直接感受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我们遇到一个小问题。文章描述的是“北国风光”,文章也不难,但是毕竟有地域上的区别,我们南方的孩子很少见过北国风光,怎样能体验作者因为对北国风光的热爱,进而表现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呢?为此,我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北大荒。学生们都被美丽的北国风光吸引了,我趁机启发他们:祖国大地处处有美景,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咱们一起描述一下家乡的美景吧!孩子们被我激情的语言调动起兴趣,纷纷带着自豪感开始描述自己家乡的美景。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二)把他人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爱如茉莉》是一篇表现父母之间朴实而又诚挚的美文,针对这样的文章,不用上来给学生进行分析,最好的办法是带领学生一遍遍地品读,让学生自我感受文中的美好情感。等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感之后,我才引导学生:“你觉得爱是什么?我们也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好吗?”孩子们在我的引导下,写下了:“爱就是爸爸匆匆往返于医院的身影,爱就是妈妈看着爸爸那默默含情的眼神,爱就是妈妈病床上那一束淡雅的茉莉,爱就是从窗外照进卧室里那一缕金色的阳光,爱就是妈妈为病床边熟睡的爸爸披上的一件外衣。”美好的文字在学生不经意中脱口而出,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才是学以致用的有效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