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情境微课设计

来源 :高考·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dfwe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河流地貌为例,通过微课形式,呈现主题式情境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将理论知识与某一特定情境相融合,采用模拟实验、主题辩论、逻辑表达等多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动手参与,动脑分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情境教学;微课设计;河流地貌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现今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的方向和教学目标。地理实践力是课标提出的高中地理教学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实践力素养具有实践性,蕴含科学精神,指向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观察感悟智能与意志品质等多维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现今中学课堂教学要达成核心素养,大多数中学教师力不从心,方式不当,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本文通过微课教学形式,呈现主题式情境教学,采用模拟实验、主题辩论、逻辑表达等多样的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生的行为意识和行为能力。同时,希望本文的创作为今后中学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提供一个案例,呈现一种途径。
  一、情境微课设计原则
  (一)关注学生个性化需求
  从各方面发展和成长水平来看,高中生已经具备较高的能力和水平。但是,在实践性活动中往往存在不足,这就需要教师在微课设计上关注学生需求。通过兼顾学生在兴趣、年龄认知等方面的需求,使其系统化地感知知识,提高其观察力。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学生在实践中存在的知识漏洞,通过设计情境微课打造契合学生知识结构的实践性活动,灵活运用情境微课增强实践活动的体验感。其中,教师可以从地理视角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实践,使其从感性认知层面提高到理性认知,完善其地理知识体系,强化其社会实践能力。
  (二)立足课程标准
  在实践课程实施中,需要牢牢把握课程标准这一导向,包括课程理念、目标和实施建议等内容。从客观角度出发,关于地理教学指导、教材编写、考试命题等内容都与课程标准有着密切的联系,更能为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标准。所以,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地理实践素养中,教师应深入地钻研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目标、理念等方面强化实践力,在课堂中运用微课构建情境实验,让学生能够主动面对自然问题,使其在实践中强化个人理解能力,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地理探索和实践。
  (三)保证活动方案适度性
  在钻研和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分析情境微课活动的合理性,确保活动主题与实验内容相关联。在地理实践力培养中,教师要全面地考虑活动组织形式、材料准备、实验主题等方面,强调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手段和方法,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在情境微课的支持下,教师可借助课堂这一舞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得实践活动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控性,便于教师及时优化和改进实验方案,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多样的考查和实践结果。通过围绕地理课堂制造情境微课,可以打造课内实践活动方案,以适当的形式强化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认知,提高其实践力。
  二、微课一:山前洪积扇堆积地貌实验
  (一)实验1:均匀小米粒重力作用形成堆积扇
  1.实验准备:一杯小米粒、一本书、一张白纸。
  2.实验步骤:(1)将白纸平铺在桌面上;(2)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3)将小米粒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4)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征。
  3.微课流程:(1)课件展示洪积扇、冲积扇的外观形态;(2)教师对洪积扇、冲积扇的异同特征先做深入介绍,尤其对颗粒物沉积的分异特征做理论知识的铺垫;(3)实验由第一小组学生动手完成,并完成课件展示的几个问题,形成实验初步结论。
  4.实验结论:小米粒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具有山前洪积扇(冲积扇)的地貌特征;但这个实验不能很好地反映山前洪积扇(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5.实验改进:将小米粒换成颗粒大小不一的沙子。
  (二)实验2:不均匀颗粒重力作用形成的堆积扇
  1.实验准备:将废弃粉笔头随意碾压成粒径大小不等的形状并部分成为灰状、一本书、一张边角叠有褶皱的报纸。
  2.实验步骤:同实验1。
  3.微课流程:(1)实验由第二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所有学生聚精会神观察出现的现象;(2)思考并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1)粒径大的粉笔头在惯性作用下,滚得更远,粒径小的粉笔灰在“山口”地带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2)沉积物的沉积分异现象与课件洪积扇的沉积分异出现相反的情况;(3)这个实验还需进一步改进。
  5.实验改进:应改重力作用为流水搬运作用。
  (三)实验3:不同粒径颗粒物流水作用搬运堆积过程
  1.实验准备:长条形塑料水槽、一包粒径大小不一的粉笔头与较多量的粉笔灰、一小桶水、一个水勺、一个水盆、一瓶细泥沙。
  2.实验步骤:(1)将水盆放在桌面上,将瓶里面的细泥沙平铺在水盆底部;(2)将塑料水槽放于桌面,水槽一端低放于水盆中,另一端用手托高,倾斜角度适当;(3)将一包粒径大小不一的粉笔头与较多量的粉笔灰轻堆于水槽高的一端,以不自由滚动下滑为基准;(4)用水勺舀少量水倒在水槽顶端;(5)用水勺舀多量水再倒在水槽顶端;(6)观察两次倒水时在水盆中形成的堆积体外形特点。
  3.微课流程:(1)实验由第三小组学生动手完成,所有学生围拢饶有兴致地观看;(2)思考并得出结论。
  4.实验结论:(1)水流在水盆中下渗到细泥沙底部;(2)水流搬运物在水盆“山口”地带形成堆积地貌,白色的粉笔颗粒与灰色的泥沙形成鲜明的对比;(3)实验堆积地貌与洪积扇的颗粒沉积物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4)模拟实验成功。
  (四)微课实验后思考:1.几组实验结论不同,与实验的选择替代材料物质特点、动力来源以及时间过程有关。2.实验步骤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通过动手实践,认识做事顺序的重要性。3.模拟实验与真实情境是有偏差的。学习知识要理論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验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领会。   三、微课二:洪积扇上聚落选址辩论
  (一)教学目的:1.认识洪积扇堆积地貌在俯视、侧视状态下的形态特征。2.了解洪积扇颗粒沉积物分异规律,地表水、地下水分布一般状况。3.分析人类活动聚落选址、农耕布局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学流程:1.在洪积扇形成的模拟实验基础上,结合课件或地图册对洪积扇的三维空间展示,学生对洪积扇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2.在扇缘(甲方)还是扇中扇顶(乙方)选择聚落与农耕地址,你更看好哪处?并说明理由。3.读课件“黄沙掩埋下的丝绸之路”图,分析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沙漠与绿洲的进退局势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变迁。4.还原古代绿洲或古城古遗址当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三)辩论设计:1.将全班学生分为甲方、乙方两个大组。2.围绕主题畅所欲言,阐明己方选址的好处,并指出对方选址不利的方面。
  (四)辩论归纳:
  甲方理由:1.地势平坦,利于聚落选址与农耕活动。2.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取水方便。3.由于流水沉积分异作用,扇缘附近沉积物颗粒细小,黏土广布,土壤团粒结构好,土层深厚肥沃,利于农耕。
  乙方理由:1.建筑房屋石材丰富。当地缺少建筑木料,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2.地势较高,防洪涝灾害威胁。3.相对扇缘而言,位于河流较上游,水源更丰富。
  (五)微课评价:
  1.古绿洲或古城遗址远离南部昆仑山地,分布在盆地内部,位于河流中下游,类似于扇缘地带;而现代绿洲和公路远离古遗址,贴近昆仑山山前地带,类似于扇中或近扇顶地带。甲方或乙方的选择没有对错之分,作为辩论主题无知识性与逻辑性的问题障碍。
  2.辩论形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调动性,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把自己当成扇缘甲方或扇中、扇顶乙方的主人,用综合思维的方式辩证地看待客观事物,充分表达对所选区域的热爱与崇敬。
  四、微课三:河曲与牛轭湖形成过程推理描述
  (一)教学目的:1.认识河曲地貌特征并分析河曲产生的可能原因。2.分析牛轭湖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结合材料和图像,利用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水平。
  (二)案例展示:
  1.辽河下游平原水系密布,河流众多,水流缓慢,河曲发育,河道变迁频繁,平原上遗留很多废弃河道和牛轭湖。结合材料与图像(以下图像皆略),描述辽河下游牛轭湖形成的自然过程。
  2.天鹅洲长江古道群位于湖北省石首市北部的长江北岸,是淤积洲滩和牛轭湖相互交融的典型洪泛平原湿地景观,这块湿地已建有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保护区和麋鹿国家级保护区,据图,说明曲流和古道的形成过程。
  3.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地理事物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序。
  (1)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床向凹岸移动(2)平直河道与水流缓慢(3)平直河道与河岸边牛轭湖(4)河道发生摆动,产生弯曲(5)上下两个河弯曲率不断增大(6)发生截弯取直
  (三)过程描述与图像直观表达:
  1.推测河弯形成的初始原因:(1)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曲流;(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河流水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3)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曲流;(4)由于地转偏向力或其他任何一个小小的外力,都能使平原上流淌的河流发生改道,形成曲流。
  2.牛轭湖的形成过程:(1)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宽广,河水流速缓慢,河流侧蚀作用强,河道易弯曲摆动;(2)河水不断冲刷与侵蚀河流凹岸,河曲随之不断地发展,河曲的弯曲程度增大;(3)河水冲刷与侵蚀最弯曲河岸,河流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形成牛轭湖。
  (四)微课评价:
  1.应用课本对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原理,分析曲流、牛轭湖的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利于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地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很复杂,由内外力共同作用而形成。微课从外力流水作用地貌的形成入手,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地理事物的形成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帮助学生较好地选择合适的窗口看世界。
  3.地貌的形成有先后顺序,如何分析与判断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需要从已知条件出发,从已有依据入手,多采用反推法,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4.地貌的形成要配有相应的图像,有些图像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结合想象绘制甚至创作创新,利于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此外,关于河流地貌的微课,还可选取多个角度实施。如河漫滩与河漫滩平原的形成、三角洲的形成、河流阶地的形成、江心洲的形成、水流速度变化与流水搬运物体重量关系的实验等,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这样的核心素养方面,都可作为很好的选材。
  结束语
  设计和打造情境微课对学生实践素养、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教师应从地理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在分析学生需求、课程标准、活动实际的基础上明确设计原则,通过设计基于微课的主题式情境、模拟实验、主题辩论和逻辑表达等微课,让学生在动脑中动手实践,在情境实验中主动对话,促使其思维、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在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同时,确保其地理实践力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严钦尚,曾昭璇.地貌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林愛文.自然地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之中,提高学困生的历史阅读能力,不仅能够促进学困生学业成绩的提升,使其阳光自信地学习和生活,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满足新课程对于历史教学的要求,实现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育。鉴于此,教师在组织学困生进行历史阅读的过程中,既要分析和研究学困生历史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又要根据学困生历史阅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能够培养学困生历史阅读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以此
期刊
一次能源过量消耗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引起的一次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解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能源领域的重要课题。中国电力市场的改革为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需求响应技术在电力市场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负荷聚合商作为新兴的市场主体在中小用户参与到需求响应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和动力电池成本的下降,电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是天然的柔性负荷,使得电动汽车成为负荷聚合商在参与需求响应过程中聚合的优质的需求相
作为世界上的碳排放大国之一,中国将碳排放权交易作为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分配各省碳排放权,既是是碳排放权交易的核心问题。也是中国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
  本文分析了中国大陆30个省能源消费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首先,采用对数平均分解指数(LMDI)技术将省级碳排放变化分解为能源结构、能源强度、经济产出和人口规模效应4个效应。接下来,根据LMDI分解结果,计算各分解因子的总体贡献,并应用于2020年全国30多个省份的碳排放限额分配。经济产出、人口规模效应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高中阶段,数学这门学科逐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并且,高中阶段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学生过去所学习的内容更加复杂难懂。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不断创设多样化、生动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身处在相对更加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来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散,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理解、接受相应的新知识、新内容。于是,在这一过程中
期刊
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行业内需求的推动,能源行业逐步朝着绿色化、信息化、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建筑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最有利的技术保障。BIM、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对建造管理进行升级,使建造管理更加信息化、数字化。因此,电力行业实现基于EIM(Engineer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模型的变电站建设项目全面信息化协同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在分析国内外BIM相关研究以及国内EIM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下研究:
摘 要:新课程改革既是对教学模式的一次探索与创新,也是对教师的一次考验或挑战。在改革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从当前的综合教学效果来看,新课程改革是成功的,其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作为教师,要积极落实并创新新课程改革理念,尝试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展开教学,并结合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问题情境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帮助学生更深入、更充分地学习化学知识。  关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作为单纯的听众,无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能力及运用所学英语与人进行交流合作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悖。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积极转变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和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文针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展开探讨,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及运用,从而提高我国高中学生英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