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调控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诱发合作需求、尊重学生个性、改革评价方式、拓宽合作渠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亲身体验、大胆质疑,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学生不肯积极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该怎么办呢?下面将举例加以说明。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刚出差回来,带回了一些笔,放在小组长那里,要送给同学们,每人可以任意抽取一盒。请打开看看,你有几支铅笔?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有9支铅笔,是最多的,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幸运!有的说:我只有1支,是最少的,真倒霉!有的说:我有6支,不多也不少,心情很坦然。这时,笔者因势利导:老师真粗心,没仔细看每盒里有几支笔,你们有办法帮老师“补救”一下吗?学生们马上展开了讨论:“我的最多,我给一些拿得少的同学,让他和我一样多。”“先由小组长全部收起来,再平均分给组里的每个同学。”……此时,笔者情不自禁地为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鼓起了掌。后来,学生们在小组里重新分起了笔,很快有的小组说已经分好了,可有一个小组却迟迟没有行动,问其原因,原来有一位学生不愿意把自己多拿的铅笔分给他人。于是,笔者进行了一番劝说,但他还是不同意。笔者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教学,使这堂自认为精彩的课留下了缺憾。
【案例二】有一次,学校一年级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一位教师教“图形的认识”,笔者也参加了听课,课堂的最后,该教师安排了用学过的图形拼事物的环节,要求同桌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合作完成。教师刚讲完要求,坐在笔者身边的两个学生就抢起了材料袋里的图形,女孩因为抢得少而哭泣起来。此时,笔者小声地跟他们说要两人一起拼,可是男孩怎么也不肯,男孩的父亲在一旁训斥也无济于事。最后,笔者只好帮他们将图形一分为二,总算让他们静下心来拼图。可当教师要求学生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展示的时候,他们拼的图却是缺胳膊少腿的,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二、案例分析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笔者的亲身经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准备也不够充分,因此当时没能做出很好的处理,总觉得是个缺憾。
案例一通过情景创设、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反馈交流,得出移多补少,先求和再求商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应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但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个别铅笔拿得多的学生不愿意将其分给拿得少的学生。这既让人哭笑不得,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抽到了多的那一份很幸运,这是自己的,分不分给他人是自己的事。案例二中的学生是个独生子,平时有什么东西总是独享,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两个案例都值得教师深思。
三、案例反思
基于前文的案例,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诱发合作需求
案例二中的学生平时可能也拼过各种图形,因而认为自己就能拼出很好的图形,不需要同桌的参与。对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测量不同竹竿的实际高度和其影子长度的作业。这个任务一个人很难完成,必须要有人扶竹竿,有人测量长度,有人记录、计算,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合作的需要。
2.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想法,教师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如案例一中的那位学生,笔者在课堂上一时没能说服他,课后就找他谈心,才知道他要将笔送给他与贫困山区手拉手结对的小朋友。笔者对他说:“由于你不肯合作,使小组同学得不到平均数,他们都不高兴,老师当时也有点生气,你心里也不好受吧?但你要将笔送给其他小朋友是善良的举动,如果你告诉小组同学,他们都会支持你的,并将山区的同学看作你们的组员,这样课堂上你们组也能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平均数,这多好啊!”那位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
3.拓宽合作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除了要立足课堂,还要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家庭延伸到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记录家里的月收入和支出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改革评价方式
随着质量观、学习观、人才观的改变,教育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型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如表现性评价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评价,使教育评价与学习活动保持了一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我能和小组同学讨论用哪些方法才能得出大树的高度。(说出一种方法得一颗星,说出两种方法得两颗星)
(2)我能和小组同学一起测量不同长度竹竿的高度及其影长。(独自进行测量、计算、发现规律得一颗星,分工合作好、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得两颗星)
(3)我能和小组同学利用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独自进行测量、計算得一颗星,分工合作好、速度快得两颗星)
(4)我能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物体的影长和时间、地点的关系。(能说出物体影长与时间的关系或说出物体影长与地点的关系得一颗星,能同时说出这两种关系的得两颗星)
通过以上表现性评价,教师可随时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任务,对照评分标准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以便开展合作探究,修正学习方法。
总之,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适时渗透合作意识,使学生明白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可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当学生不肯积极参与教师精心设计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该怎么办呢?下面将举例加以说明。
一、案例描述
【案例一】在教学“平均数”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刚出差回来,带回了一些笔,放在小组长那里,要送给同学们,每人可以任意抽取一盒。请打开看看,你有几支铅笔?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说说你有什么感受。汇报时,有的学生说:我有9支铅笔,是最多的,感到非常高兴,非常幸运!有的说:我只有1支,是最少的,真倒霉!有的说:我有6支,不多也不少,心情很坦然。这时,笔者因势利导:老师真粗心,没仔细看每盒里有几支笔,你们有办法帮老师“补救”一下吗?学生们马上展开了讨论:“我的最多,我给一些拿得少的同学,让他和我一样多。”“先由小组长全部收起来,再平均分给组里的每个同学。”……此时,笔者情不自禁地为学生们精彩的发言鼓起了掌。后来,学生们在小组里重新分起了笔,很快有的小组说已经分好了,可有一个小组却迟迟没有行动,问其原因,原来有一位学生不愿意把自己多拿的铅笔分给他人。于是,笔者进行了一番劝说,但他还是不同意。笔者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教学,使这堂自认为精彩的课留下了缺憾。
【案例二】有一次,学校一年级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一位教师教“图形的认识”,笔者也参加了听课,课堂的最后,该教师安排了用学过的图形拼事物的环节,要求同桌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合作完成。教师刚讲完要求,坐在笔者身边的两个学生就抢起了材料袋里的图形,女孩因为抢得少而哭泣起来。此时,笔者小声地跟他们说要两人一起拼,可是男孩怎么也不肯,男孩的父亲在一旁训斥也无济于事。最后,笔者只好帮他们将图形一分为二,总算让他们静下心来拼图。可当教师要求学生将拼好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展示的时候,他们拼的图却是缺胳膊少腿的,引得其他学生哄堂大笑。
二、案例分析
上面两个例子都是笔者的亲身经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准备也不够充分,因此当时没能做出很好的处理,总觉得是个缺憾。
案例一通过情景创设、启发引导、动手操作、反馈交流,得出移多补少,先求和再求商的方法,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应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与学有机结合的尝试,但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个别铅笔拿得多的学生不愿意将其分给拿得少的学生。这既让人哭笑不得,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抽到了多的那一份很幸运,这是自己的,分不分给他人是自己的事。案例二中的学生是个独生子,平时有什么东西总是独享,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这两个案例都值得教师深思。
三、案例反思
基于前文的案例,教师在合作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诱发合作需求
案例二中的学生平时可能也拼过各种图形,因而认为自己就能拼出很好的图形,不需要同桌的参与。对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心理需求。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时,教师可给学生布置测量不同竹竿的实际高度和其影子长度的作业。这个任务一个人很难完成,必须要有人扶竹竿,有人测量长度,有人记录、计算,多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这就使学生产生了主动合作的需要。
2.尊重学生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不同的个性和想法,教师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如案例一中的那位学生,笔者在课堂上一时没能说服他,课后就找他谈心,才知道他要将笔送给他与贫困山区手拉手结对的小朋友。笔者对他说:“由于你不肯合作,使小组同学得不到平均数,他们都不高兴,老师当时也有点生气,你心里也不好受吧?但你要将笔送给其他小朋友是善良的举动,如果你告诉小组同学,他们都会支持你的,并将山区的同学看作你们的组员,这样课堂上你们组也能得到一个不同寻常的平均数,这多好啊!”那位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
3.拓宽合作渠道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除了要立足课堂,还要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家庭延伸到社会,要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学习了“统计初步认识”以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记录家里的月收入和支出情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4.改革评价方式
随着质量观、学习观、人才观的改变,教育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新型的评价方式得到了开发和运用。如表现性评价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做出评价,使教育评价与学习活动保持了一致。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大树有多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我能和小组同学讨论用哪些方法才能得出大树的高度。(说出一种方法得一颗星,说出两种方法得两颗星)
(2)我能和小组同学一起测量不同长度竹竿的高度及其影长。(独自进行测量、计算、发现规律得一颗星,分工合作好、发现有价值的规律得两颗星)
(3)我能和小组同学利用发现的规律,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大树的高度。(独自进行测量、計算得一颗星,分工合作好、速度快得两颗星)
(4)我能和小组同学一起讨论物体的影长和时间、地点的关系。(能说出物体影长与时间的关系或说出物体影长与地点的关系得一颗星,能同时说出这两种关系的得两颗星)
通过以上表现性评价,教师可随时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学生也可以根据评价任务,对照评分标准找到自身的不足和优势,以便开展合作探究,修正学习方法。
总之,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教师要适时渗透合作意识,使学生明白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