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实践哲学现代化理论构建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ddys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哲学视域研究可知,先如今实践哲学已成为哲学思想的一种独特理论体系。运用马克思实践哲学对人类社会生活普遍现象和规律进行解释研究,从而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伦理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凸显马克思實践哲学的伟大变革之处与深层的价值之维。马克思实践哲学中国化历经了一个指导与危机交互更替与作用的过程。本文从实践概念的分析、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人文价值旨趣、实践哲学与技术、制度、文化的共生角度对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做一些梳理和分析, 希望以此结合我国现代化体系构建同时彰显其现代性和人文价值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实践哲学 现代化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55-01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及其内在价值
  马克思作为一代伟人,不仅是世界哲学领域的伟大先驱,更是现代历史革命的领路人。他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深入观察思考人的生存境遇问题,面对世界的统一性这一终极难题,以西方传统文化思考,将抽象、普遍与具体的历史现实境遇相结合,将哲学范畴内的理论思维与生活相结合统一,最终实现人类解放与民主自由的伟大目标。
  马克思实践哲学是一种突破传统的具有伟大变革意义的哲学理论形态,它超越了西方所有的哲学实践观,更具有现代性。它认为,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本属性与方式,其自我主体性和对象主体性在实践中应运而生,而二者又存在相互依赖关系,人通过实践,实现自我全面化和社会化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而逐渐变得人性化和合理化,历史和现实沉淀出一种人文主义的社会和谐。
  二、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的特征
  1.对个别、具体事物的研究
  理论哲学认为变化多端的事物是无法把握、脱离本质的。而从实践哲学的角度来看,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才是如何能够将变幻不定的事物进行掌控,实践哲学既没有脱离对一般事物的把握,又进一步完善了事物掌握的多面性。
  2.对特定领域的追求
  哲学的终极目标是“至善”,这种对“善”的向往也是人类价值追求的最终体现,而实践哲学所强调的是终极目标是人性价值的呼唤,这与传统哲学既有相近又有细微的区别。
  3.过程性思维的转变
  实践哲学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应处在永恒的变化之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现实,注重时间与过程二者的统一结合,最终平衡。其次是人的关注,实践哲学将目光从彼岸转向此岸,从抽象转向对人的价值探究,这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重要变革之一。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而逐步构建形成的,在这一现实历史过程中其实践哲学体系始终以人、劳动、解放作为关键的要素和环节,不仅使马克思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更加牢固,同时为实践哲学的终极目标—人类解放指明了道路。
  三、马克思实践哲学与现代化理论相融合
  1.创新理论与传统相结合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化历程是指导与变革相互交替和相互更新的过程,其实践哲学中的人文价值是回归与超越。马克思实践哲学回归于对人的价值的本位关怀,习近平的“中国梦”也内涵了丰富的实践观,其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是其基本要旨。要求人们一方面要张扬技术理性, 实现国家经济的腾飞;另一方面要高扬价值理性,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以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2.新型价值观的体现
  实践是人民生活方式的一种,而人类可选择自己的生活必然是通过一定的标准去衡量,因此标准具有抽象性。这种人类生活选择的标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价值观,但是由于大家的生活千差万别,所以虽然很多有共性的人类活动在选择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标准, 而人类活动的选择标之一就是哲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源于大众的实践, 因此其哲学理指导大众的实践就有了现实的基础。但哲学是对实践本身所进行的反思与总结,回过头来以此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对具体现象的认识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必须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把握。
  3.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始终实现自由始终贯穿在马克思实践哲学思想的发展,在我国,党和国家的建设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进一步改善民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解决人民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把解决人民生活根本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这样是新时代下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前进,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深化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 ,如何将马克思实践哲学应用与现代社会新理念、新实践想结合,深入把握其创建路径及其体系架构,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将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根本内核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本真视域相结合,才能为马克思实践哲学价值形上性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才能真正把握形而上学价值的真实内涵。
  参考文献:
  [1]陆杰荣.理性范式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之走向[J].广东社会科学,2017,(1).
其他文献
【摘要】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活动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残疾人本来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由于残疾人存在着身体或心理上的残疾原因,再加之社会环境对残疾人的社会参与度意识不高,残疾人在社会参与中长期处于障碍的局面,而这些障碍的出现也导致他们不能与其他正常群体一样及时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各层面的共同关心和帮助。本文在于对残疾人的平等性存在及其社会参与的环境进行分析,
期刊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思路,高校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来创新管理工作,从而保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更科学、更有效率。为进一步探究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笔者从思政教育工作相关含义解析入手,对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创新难点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大数
期刊
【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风貌在历史演进中沉淀下来的精华,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意义。工匠精神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校园工匠精神培养提供支撑和资源,并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四个方面进行实施路径探讨。  【关键词】红色资源 高校 大学生 理想信念教育 实践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要】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仍不能满足社会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中高等职业院校在内部教育教学质量诊断改进中,应切实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培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成长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资源。  【关键词】职业院校 创新型人才 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 培养途径  【基金项目】2017年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46-01  在小学阶段,识字教学是小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确读写汉字是学生能够长期学习的基础,只有学习了汉字的学生才能继续完成接下来的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教学内容,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小学一二年级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動识字、写字的欲望,到了五六年级便要求学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
期刊
【摘要】口语交际是语言学习的基础,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应当注重对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培养。口语是最为基本、便携的交流工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要让学生看得懂、读得会外,还要让学生表达清楚。小学阶段是其语言发展的重要阶段,作为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加大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培养力度。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期刊
【摘要】生命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一切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在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从而帮助学生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本文首先深入阐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必然性;然后在遵循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37-02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目前的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转变,而启发式教学法的出现则为教师
期刊
【摘要】教育对象、目标上的一致性及教育内容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的可行性;高校重视程度上的差异及各自创新发展上的互补需要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应从教育观念、教师队伍、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入手,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校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发展,新课改的基础性、开放性、民主性、个性化等原则深入人心,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重点更多地转移到了学生身上,开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力求帮助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成为新时代新青年。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实践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6-00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