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祥林嫂的眼神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zvik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曾经说:“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她的眼睛。”《祝福》就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生动的明证。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最初发表在1924年3月15日《东方杂志》第21卷第6号上,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是《彷徨》的第一篇。它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劳动妇女为主角,通过对祥林嫂悲惨人生的叙述以及造成祥林嫂悲剧一生的社会环境的勾勒,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而文中作者对祥林嫂眼神的刻画,也生动体现了祥林嫂性格的发展过程,鲜明地表现了她内心世界的深刻变化,从而印记着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死了当家人”,她“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顺着眼”,写出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形象,体现了她吃苦耐劳的品质;“两颊还是红的”,展现了她良好的身体状态,尚可自食其力。“两颊还是红的”、“顺着眼”的祥林嫂在鲁家食物不论,干活不停, “然而她“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因为她可以用自己的双手来规规矩矩地生活。可这样的人却是从婆婆家逃出来的,也就是说她宁愿去给人帮工做苦力,不愿面对婆婆,可见婆婆对她的态度之恶劣。这里已经给读者暗示了封建家族制即族权的可怕,这无疑是她恐怖命运悲剧的开始。
  三个半月以后,婆婆带人将她绑架回去,春上的时候,又用暴力强逼祥林嫂再嫁,以八十千大钱的价格将她卖给深山里的农民。两年后,祥林嫂第二次丧夫,孩子又被狼叨走,没多久大伯收屋,她被赶了出来,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难得的抗争后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还是决定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但从“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中,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
  这次回来,镇上的人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一个“直”字,表明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悲痛当中。但当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就烦厌得头痛,不留情面地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的时候,“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这里的“直”字,又写出了她的吃惊,她的尴尬,和不知所措。“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阿毛的故事来”。别人知道了她的脾气,便似笑非笑地先问她,“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她只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这个“瞥”字写出祥林嫂内心的失落、无奈和悲凉。
  对于祥林嫂的遭遇,同为劳动妇女的“善女人”柳妈“诡秘”地出了一个主意,让她去土地庙里捐一条门槛,作为她的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这样就可以赎了她“事二夫”的罪名。祥林嫂终于看到了希望,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攒够十二银元,去庙里捐了门槛。捐过门槛的祥林嫂显然心里特别轻松,所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她心想,我已经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可以和别人平起平坐了,也可以办“祝福”了,这里的眼神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之后的快乐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但希望的火花很快便被四婶的“你放着吧,祥林嫂!”给浇灭了;于是她的眼睛在一夜间便“窈陷”下去,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从此,她便怕暗夜,怕黑影,怕人,像白天出穴游行的老鼠,直是一个木偶人。
  当我最后一次看见祥林嫂的时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表明她在无数次的打击下,已陷入极度的悲哀,精神已经完全麻木,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但后来她向我打听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时候,她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而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魂灵的怀疑而萌发的一丝希望,她希望死后能免除更大的苦痛与恐怖,这就从骨子里体现了封建礼教观念给她带来的伤害,她不但生活在现世的痛苦与折磨中,还生活在对来世的焦虑与不安中,这样祥林嫂的死也就必然,悲剧意味就更强烈了。因此,这里的“画眼睛”,更能给读者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深沉的悲哀。
  总之,对祥林嫂的眼神的刻画,表现了人物从一个善良本分,自立自强,到对生活失去信心;从坚韧耐劳,能面对现实,转变到麻木迟钝的精神轨迹。它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遭遇和内心世界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祥林嫂被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一步步逼到绝境的过程,我们也得以“借一斑略知全豹”,从她的眼神变化中看到了旧制度是如何一口一口地吞噬善良的劳动妇女,从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封建礼教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徐凡,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其他文献
2020年1月7日,第十二届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在冰城哈尔滨圆满落幕。中国、澳大利亚和法国等高校的55支代表队现场比拼后,北京理工大学的雪雕作品《红色基因》荣获大赛最高奖—特等奖,同时还获得最佳创意奖。  《红色基因》以红船造型为主体,以岩石造型为基础,侧面以DNA螺旋结构寓意红色基因代代传承,岩石上方是巨大的历史画卷。  画卷正面表现的是青涩麦草变成丰收麦穗,寓意着伟大祖国不断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对自己讲授的课程感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的关系,语言表达的障碍,思维习惯的限制,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汉语文困难大,理解难,效率低,成绩差,缺乏兴趣。课堂教学非常被动,大部分学生对汉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因此,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就成了提高汉语文教学成绩的关键。如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
大凡作家笔下所现之物,无不带上他们人生体验的色彩,其美的观念和情感形式也附着在所描述的事物上,诗歌和散文尤其如此。所谓万物融于作家的笔端,并构成了他们的世界,而这个世界又恰恰是他们人生世界的情感体验。或悲或喜或哀或乐,正是外物与内心世界相互撞击的结果。在庐隐的《异国秋思》中,我感到的是她那透过秋天景象和人文世界而显现出来的一种深沉的悲伤情绪,令人心中也升腾起愁绪,不由自主地走进她笔下景和人所构成的
近年来,高考作文材料呈现出贴近社会现实、紧扣时代脉搏、关注青年成长的鲜明特征,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表达对时代、对个体的关注和反思。这要求考生对作文材料有深刻的理解,对问题有鞭辟入里的分析,立意高远,思维清晰。   这跟新闻时评的写作要求和思维方式比较相似,阅读时评既可以积累素材,又可以锻炼思维。尤其是新闻时评所体现的问题思维特别值得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借鉴。高中生阅读量和直接接触社
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既是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的全部课堂艺术的集中体现,那么如何做好让学生活动充分,课堂收获丰硕呢?我觉得从“微型课题”的活动着手,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而微型课就是课堂上有目的探讨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它的内涵具体为:研究的着眼点主要关注于教育教学细节,研究内容是教育教学实践中碰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  一、微型课题的活动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
“整本书阅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重要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文化传承与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虚无主义。“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合
如何有效实现“对话”,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是语文阅读教学所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师生对话,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文本为中介,通过师生对话对课文进行解读与体会,是常用的阅读教学形式。在这种模式下的语文阅读,一定要杜绝以教师讲解为主的填鸭式课堂,教师要根据课文有效地设疑,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探究。还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发
课堂是语文教师的舞台,炼就与展示语文教师教学功力的方式自然就是课堂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力,要从解读文本与解读学生开始。解读文本与学生就是“走进”文本与“走进”学生。“走进”文本就是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即关注文本“说的是什么”、“怎样说”以及“为什么这样说”等问题;“走进”学生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效果,即关注学生“需要学的是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得怎样”等问题。  教师自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讨论”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但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课堂上往往会出现如下情形:有时满堂异口同声,轻而易举;有时满堂鼎沸,不着边际;有时一堂寂静,无人问津,十分困惑、尴尬。其实,其症结主要是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时设计的问题没有很好地切合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
名著是文学家们学识和智慧的结晶,阅读名著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名著也是中考语文的重要内容,从提高学生素养和考试成绩的角度出发,名著教学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如何合理利用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阅读名著是摆在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本人结合教学实际,对初中语文名著课堂教学策略提出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变“灌输知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