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领导人与工商界代表高层对话会暨第六届中非企业家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欢迎包括非洲企业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家到中国投资兴业,也积极鼓励中国企业家到非洲开拓发展,携手共建“一带一路”。
在全球经济版图中,非洲是一片日渐升温的热土。过去10年,其正成为中国和东南亚之外,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方,大多数年份增长率保持在4%~6%。
拉动非洲经济的引擎中,来自中国的力量不容小觑。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00亿美元,2017年时达到17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已达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40倍。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几乎遍布非洲每一个国家,涵盖科技、地质勘查、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和农业等领域。
在中非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背后,企业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企业正在“走进非洲”,其既为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带动了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标准“走出去”,同时帮助非洲改善了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众多中国企业家面对面,倾听他们“走进非洲”的投资故事,透视其中宝贵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中非合作,源自互补。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看来,随着中国的工资水平上升,中国的产业升级将带动新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转移,这是史上最大的窗口机遇期。“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24亿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从业人数达8500万人,而整个非洲制造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1000万人,8500万劳动人口的窗口机遇期足以让非洲国家同时实现工业化。”
他认为,目前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可以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方面的瓶颈,为非洲抓住工业化机遇创造条件。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也提出,非洲能源基础设施确实需要加快发展。他表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现在非洲的人均用电量是世界人均用电量的五分之一,没有充足的能源保障,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在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看来,目前非洲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上的三大瓶颈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许镜湖认为,中国拥有人才、资金、设备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补充非洲的短板,而且中方在与非方合作时会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选择的合作项目也会考虑建成后的自主和可持续发展。
摩洛哥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梅祖尔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合作关系,第一阶段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在现阶段,非洲的工业化转型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借助非洲的资源优势,打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说中国在能源、交通等建设方面对非洲的帮助都属有形资产,那么经验、模式等“授人以渔”的无形资产显然更受非洲青睐。
佛得角普尔曼投资公司CEO安德瑞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正是对目前中非合作最准确的描述。”
莫桑比克索尼帕有限公司董事长拉提尔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西方国家对非援助不同的是,中国提供的援助和投资都是从非洲本身的发展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根据他们认为需要提供的帮助。
“非洲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如何帮助非洲实现自我发展,通过自己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非洲发展的问题。过去一些国家给予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教育医疗和粮食供给上,这些虽然能解决非洲一时的问题,但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拉提尔说。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希纳说,“非洲现在出口的产品中70%都是原材料,就像中国在1979年时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好的供应链,生产出一些有附加值的產品,不仅仅是油气或者农产品,我们需要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中非合作不断深化紧密的背景下,可以预见,全球会看到更多的“非洲制造”。南非黑人工商理事会主席桑迪莱·尊古表示,南非是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还需要进入价值链的上游,要有高价值的生产制造业。目前,非洲的出口还是以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南非非常注重建立产业基础,在制造业领域的经验和积累越来越丰富。未来,南非将进一步增加高价值包装器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希望中南两国在农业加工、矿物选矿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作为“过来人”,都有不少经验。
属地化管理是在非洲的中资企业普遍谈到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中资企业在非建设项目,多重视本地员工的雇佣和培养,特别是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属地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一旦中资机构撤离该项目,其自身依旧有造血能力,可以继续良好地运行下去。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介绍,“我们非常重视属地化管理,特别重视非洲项目当地员工的发展,践行能力建设的行动,除了雇佣非洲当地的劳务人员,创造大量就业以外,更重视当地员工的培训,培养当地自行发展的能力。” 任洪斌举例说,国机集团在赤道几内亚建设水电站输变电项目过程中以及建成后,为该国培训了248名国家电力系统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我们培训的人员现在已经在赤道几内亚电力公司以及赤道几内亚国家级项目当中担任重要岗位。”
2012年,国机集团在贝宁投产的某纺织厂项目,一共雇佣1216名当地员工,中方只派了5名管理人员。“现在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了贝宁棉花的深加工问题,同时每年上缴各种税收1.5亿西非法郎,为振兴与发展贝宁纺织工业开辟了成功之路。提高非洲所产的初级产品附加值,在当地生产、利用当地原料、培训当地员工,使产业能够在当地生根,为当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种经验值得长期推广。”任洪斌说。
對于属地化管理,在非洲47个国家开展业务、非洲项目占海外业务70%以上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建”)也有同感,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介绍,“中国铁建积极关注所在国当地员工的就业和培训,因为不管从管理的角度还是属地化、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都需要大量雇佣当地员工。”据统计,50多年来,中国铁建在非洲培训当地人员超过30万人次。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总经理孙洪水认为,大部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这就要求中企在各非洲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属地化运营,没有当地政府和其他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持续的。”
咨询公司麦肯锡对8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89%的雇员都是非洲本地人,总计为当地民众提供了30余万个工作岗位。由此可以大致推算,整个非洲的1万多家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岗位应达到数百万个。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领域日渐呈现多元化及产业升级的特征。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机构董事总经理鲁静表示,“像矿产、自然资源这些传统项目比重在下降,高新科技、制药、健康医疗等公司都慢慢来到非洲,他们对非洲市场非常感兴趣。”
文化和旅游合作便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常来往,常来往就给我们发展旅游贸易带来很好的空间。”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5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两国的旅游贸易日益激增。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到非洲的人数达到1000万~1100万,占中国出境旅游总量的10%,这一数字比6年前的3%翻了三番,而且平均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长。
据李晓鹏介绍,接下来,光大集团将构建中非旅游贸易生态圈,并在4个方面推进:
第一,加大中非双方对话交流机制。旅游服务涉及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通过对话、交流解决政策问题。第二,打造中非双方双向推荐机制。非洲是富饶美丽的地方,中国美丽的风景也吸引着非洲人民,但双方在市场推荐方面存在差距。第三,建立中非双方产业协同机制。旅游需要交通、服务、金融业的支持,尤其需要环保业的支持。尽管非洲的风景很好,但在环保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非洲旅游。第四,打造中非双方服务提升机制。目前,中非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小众群体、团队旅游和会展等方面的旅游产品,还需打造一系列旅游产品。
对文化领域的合体,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高深有体会。他说,保利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对非洲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包装、运作,引进到中国;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包括歌舞、电影和电视剧等,出口到非洲国家,让非洲人民能够消费到中国好的文化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非洲一体化和自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要共同采取PPP、POT等形式,支持非洲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和电信建设,促进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说。
据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戴维?多拉尔测算,中国目前一年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入约100亿美元,约占非洲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外来资金的1/3。
在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央企当仁不让。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央企频签大单,其中不少便在基础设施领域。
9月2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推动中非企业务实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正如李晓鹏所言,在中国企业对非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贸易中,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正在变得不可或缺。
9月5日,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在京成立。银联体的创始成员之一、成立于1920年的埃及银行行长埃特雷比介绍,过去40年埃及银行参与了42个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中非银行之间要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非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机会,中国也应该从中获益。银联体会对中非合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消除自由贸易和商务方面的任何障碍。”
除了国企,民企对非投资也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重要力量。
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整个非洲大陆的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90%是民营企业。这1万家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从事制造业,在非洲当地的市场份额达20%;四分之一从事服务业,开展贸易往来的企业也超过五分之一。
在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制造业领域,新的气象正在悄然发生。
例如在工业领域,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集团除了已建成9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具备年生产出口女鞋300万双的产能外,还在埃塞规划建设“中国(广东)—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预计2020年建成,每年可为埃塞俄比亚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个就业岗位。
在农业现代化领域,江苏牧羊集团在埃及苏伊士园区投资新建钢板仓和饲料机械生产工厂,年产钢板仓320万吨仓容、饲料加工生产线38套产能,不仅能填补非洲农业机械细分领域的空白,还能缓解部分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缺粮现状,可以推动完善非洲粮食生产、加工、收购、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 拥有12亿人口和3倍于中国土地面积的非洲,其巨大的市场机遇给予行动敏捷、极富进取精神的中国民营企业同样巨大的发展空间。
8月28日,中国巨石埃及公司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在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投产。巨石埃及基地是中国之外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也是非洲唯一的玻纤生产基地,填补了非洲大陆玻纤制造业的空白,也使埃及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玻纤生产国。
民营企业在非如何取得成功?中国巨石董事长张毓强坦言,“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在商言商,强者自强,充分发挥企业家、创业者的作用。”
“6年前,当巨石踏上埃及决心建立第一个海外玻纤生产基地时,没人能想到我们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今一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拔地而起。”张毓强说,埃及具备生产要素条件,只是保障系数、安全系数没那么高,比如电力的稳定性。“但你不能什么条件都具备才来,那就没有机会了。”
敢于占领先机的中国巨石已经尝到了甜头。据张毓强介绍,现在巨石埃及每吨产品的单位利润高于国内水平。“这还是在埃及对电、天然气和水的补贴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就是对这个项目价值的最好说明。”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市场的同时,也需要面对非洲这片神秘热土所带来的挑战。非洲国家多数并不发达,有些国家政治并不稳定,很多地方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还可能存在因语言、文化等原因导致的与当地人的沟通障碍。
中铁工业品牌总监焦卫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几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政治冲突和局势动荡,近年来非洲整体局势趋稳,但是局部还有动荡;第二是法律体系复杂,非洲处于欧亚大陆圈中,分布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还有当地的各种习俗,这为我们掌握当地的法律规则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非洲语言也非常多样,非洲民族众多,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有带当地特色的英语、法语等,这对我们在当地的交流沟通造成了困难。”
这样的挑战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2011年,北非国家利比亚战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曾在3天内把超过1万名员工撤出,虽然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中国海外务工人员撤离奇迹,但对企业在当地的经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同在2011年,中国巨石的一条玻璃纤维生产线刚在埃及开始建设,埃及就爆发了革命,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政府被推翻,政局动荡使中国巨石在投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成本、产品等环节全部受到波及。
除了战争的硝烟外,非洲当地复杂的商业法律也给中国企业带来困扰。一位在南非从事工程贸易的中国商人说,即便在南非这样商业文明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进行政府采购时需要遵守复杂的竞争性投标程序,而如果竞争对手没有竞标成功,那么中方有可能会被其以一些子虚乌有的原因起诉。
此外,面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冲突对中国企业更是家常便饭。中国巨石埃及公司负责人曹国荣介绍说,中国员工到外面打狗回来烧菜,让埃及员工无法忍受;中国师傅“传帮带”埃及徒弟,有时拍拍徒弟的头表示友好,而埃及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甚至为此打得头破血流;埃及拉丝工俯身处理废丝,中国员工路过时拍拍屁股,本意是打个招呼,也会为此打上一架。更不用说,一开始有中国员工吃猪肉,甚至引起当地员工罢工。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机构董事总经理鲁静认为,到任何一个不熟悉的市场都会面临风险,应持开放的心态,同时采取最有效方式一一规避。她建议,中资企业出海时应寻找强有力,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当地伙伴,能够切实帮助企业 。
苦尽才能甘来,一位曾在华为尼日利亚公司工作过的人士这样描述他的非洲生活:“后来在尼日利亚待了很多年,渐渐习惯了听到这里发生了恐怖襲击,那里又发生了激烈冲突的消息。跟随公司在这种环境下风雨同舟,看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我很自豪自己没有做逃兵,同时更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
在全球经济版图中,非洲是一片日渐升温的热土。过去10年,其正成为中国和东南亚之外,经济增长最迅速的地方,大多数年份增长率保持在4%~6%。
拉动非洲经济的引擎中,来自中国的力量不容小觑。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为100亿美元,2017年时达到170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非贸易额已达988亿美元,同比增长16%;2017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31亿美元,是2003年的近40倍。
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对非各类投资存量超过1000亿美元,几乎遍布非洲每一个国家,涵盖科技、地质勘查、房地产、金融、批发零售和农业等领域。
在中非经贸关系日益紧密的背后,企业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
中国企业正在“走进非洲”,其既为自身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也带动了中国企业、中国产品、中国标准“走出去”,同时帮助非洲改善了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
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与众多中国企业家面对面,倾听他们“走进非洲”的投资故事,透视其中宝贵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
中国为非洲工业化带来窗口机遇期
中非合作,源自互补。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看来,随着中国的工资水平上升,中国的产业升级将带动新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转移,这是史上最大的窗口机遇期。“中国制造业从业人数为1.24亿人,劳动密集型加工业从业人数达8500万人,而整个非洲制造业的从业人数不超过1000万人,8500万劳动人口的窗口机遇期足以让非洲国家同时实现工业化。”
他认为,目前非洲国家基础设施普遍较差,这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可以帮助非洲国家解决基础设施方面的瓶颈,为非洲抓住工业化机遇创造条件。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印彪也提出,非洲能源基础设施确实需要加快发展。他表示,电力是国民经济的先行官,现在非洲的人均用电量是世界人均用电量的五分之一,没有充足的能源保障,工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加快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在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看来,目前非洲在资金、人才、基础设施上的三大瓶颈制约了非洲的发展。
许镜湖认为,中国拥有人才、资金、设备装备等方面的优势,可以补充非洲的短板,而且中方在与非方合作时会充分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选择的合作项目也会考虑建成后的自主和可持续发展。
摩洛哥企业家联合会主席梅祖尔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与非洲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循序渐进式的合作关系,第一阶段针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而在现阶段,非洲的工业化转型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可以借助非洲的资源优势,打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
如果说中国在能源、交通等建设方面对非洲的帮助都属有形资产,那么经验、模式等“授人以渔”的无形资产显然更受非洲青睐。
佛得角普尔曼投资公司CEO安德瑞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中国有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认为这正是对目前中非合作最准确的描述。”
莫桑比克索尼帕有限公司董事长拉提尔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其他西方国家对非援助不同的是,中国提供的援助和投资都是从非洲本身的发展需求出发,而不仅仅是根据他们认为需要提供的帮助。
“非洲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而是如何帮助非洲实现自我发展,通过自己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非洲发展的问题。过去一些国家给予的援助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教育医疗和粮食供给上,这些虽然能解决非洲一时的问题,但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拉提尔说。
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德希纳说,“非洲现在出口的产品中70%都是原材料,就像中国在1979年时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好的供应链,生产出一些有附加值的產品,不仅仅是油气或者农产品,我们需要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在中非合作不断深化紧密的背景下,可以预见,全球会看到更多的“非洲制造”。南非黑人工商理事会主席桑迪莱·尊古表示,南非是非洲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还需要进入价值链的上游,要有高价值的生产制造业。目前,非洲的出口还是以基础产品和原材料为主。南非非常注重建立产业基础,在制造业领域的经验和积累越来越丰富。未来,南非将进一步增加高价值包装器材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希望中南两国在农业加工、矿物选矿和先进制造等领域深化合作。
加强属地化管理,中国企业实现“授人以渔”
值得一提的是,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作为“过来人”,都有不少经验。
属地化管理是在非洲的中资企业普遍谈到的关键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大部分中资企业在非建设项目,多重视本地员工的雇佣和培养,特别是劳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属地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一旦中资机构撤离该项目,其自身依旧有造血能力,可以继续良好地运行下去。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介绍,“我们非常重视属地化管理,特别重视非洲项目当地员工的发展,践行能力建设的行动,除了雇佣非洲当地的劳务人员,创造大量就业以外,更重视当地员工的培训,培养当地自行发展的能力。” 任洪斌举例说,国机集团在赤道几内亚建设水电站输变电项目过程中以及建成后,为该国培训了248名国家电力系统管理和技术骨干人员。“我们培训的人员现在已经在赤道几内亚电力公司以及赤道几内亚国家级项目当中担任重要岗位。”
2012年,国机集团在贝宁投产的某纺织厂项目,一共雇佣1216名当地员工,中方只派了5名管理人员。“现在这个项目不仅解决了贝宁棉花的深加工问题,同时每年上缴各种税收1.5亿西非法郎,为振兴与发展贝宁纺织工业开辟了成功之路。提高非洲所产的初级产品附加值,在当地生产、利用当地原料、培训当地员工,使产业能够在当地生根,为当地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种经验值得长期推广。”任洪斌说。
對于属地化管理,在非洲47个国家开展业务、非洲项目占海外业务70%以上的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建”)也有同感,中国铁建总裁庄尚标介绍,“中国铁建积极关注所在国当地员工的就业和培训,因为不管从管理的角度还是属地化、履行社会责任的角度,都需要大量雇佣当地员工。”据统计,50多年来,中国铁建在非洲培训当地人员超过30万人次。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总经理孙洪水认为,大部分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是投资巨大,回收周期长。“这就要求中企在各非洲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属地化运营,没有当地政府和其他力量的参与,是不可持续的。”
咨询公司麦肯锡对8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调研后发现,这些企业89%的雇员都是非洲本地人,总计为当地民众提供了30余万个工作岗位。由此可以大致推算,整个非洲的1万多家中资企业为当地创造的就业岗位应达到数百万个。
从矿产到旅游,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领域日益扩大
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经营领域日渐呈现多元化及产业升级的特征。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机构董事总经理鲁静表示,“像矿产、自然资源这些传统项目比重在下降,高新科技、制药、健康医疗等公司都慢慢来到非洲,他们对非洲市场非常感兴趣。”
文化和旅游合作便是一个新的增长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要常来往,常来往就给我们发展旅游贸易带来很好的空间。”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李晓鹏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过去5年,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两国的旅游贸易日益激增。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游客到非洲的人数达到1000万~1100万,占中国出境旅游总量的10%,这一数字比6年前的3%翻了三番,而且平均每年都以50%的速度增长。
据李晓鹏介绍,接下来,光大集团将构建中非旅游贸易生态圈,并在4个方面推进:
第一,加大中非双方对话交流机制。旅游服务涉及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通过对话、交流解决政策问题。第二,打造中非双方双向推荐机制。非洲是富饶美丽的地方,中国美丽的风景也吸引着非洲人民,但双方在市场推荐方面存在差距。第三,建立中非双方产业协同机制。旅游需要交通、服务、金融业的支持,尤其需要环保业的支持。尽管非洲的风景很好,但在环保方面还需进一步改善,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非洲旅游。第四,打造中非双方服务提升机制。目前,中非旅游产品比较单一,缺乏个性化、小众群体、团队旅游和会展等方面的旅游产品,还需打造一系列旅游产品。
对文化领域的合体,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高深有体会。他说,保利一方面通过市场化运作,对非洲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进行包装、运作,引进到中国;另一方面,也要把中国优秀的、传统的艺术形式,包括歌舞、电影和电视剧等,出口到非洲国家,让非洲人民能够消费到中国好的文化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非洲一体化和自主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我们要共同采取PPP、POT等形式,支持非洲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电力和电信建设,促进非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贸促会会长姜增伟说。
据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戴维?多拉尔测算,中国目前一年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入约100亿美元,约占非洲所有基础设施项目外来资金的1/3。
在对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上,央企当仁不让。在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央企频签大单,其中不少便在基础设施领域。
9月2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表示,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将牢牢把握“一带一路”对接非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推动中非企业务实合作迈向更高水平。
正如李晓鹏所言,在中国企业对非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贸易中,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支持正在变得不可或缺。
9月5日,中非金融合作银行联合体在京成立。银联体的创始成员之一、成立于1920年的埃及银行行长埃特雷比介绍,过去40年埃及银行参与了42个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中非银行之间要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非洲来说这是一个重要机会,中国也应该从中获益。银联体会对中非合作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希望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可以消除自由贸易和商务方面的任何障碍。”
民企掘金非洲:不能什么条件都具备才来,那就没机会了
除了国企,民企对非投资也快速增长,逐渐成为对非投资的重要力量。
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整个非洲大陆的中资企业超过1万家,其中90%是民营企业。这1万家企业中有近三分之一从事制造业,在非洲当地的市场份额达20%;四分之一从事服务业,开展贸易往来的企业也超过五分之一。
在民营企业最为集中的制造业领域,新的气象正在悄然发生。
例如在工业领域,位于埃塞俄比亚的华坚集团除了已建成9条现代化制鞋生产线,具备年生产出口女鞋300万双的产能外,还在埃塞规划建设“中国(广东)—埃塞华坚国际轻工业园”,计划总投资10亿美元,预计2020年建成,每年可为埃塞俄比亚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至5万个就业岗位。
在农业现代化领域,江苏牧羊集团在埃及苏伊士园区投资新建钢板仓和饲料机械生产工厂,年产钢板仓320万吨仓容、饲料加工生产线38套产能,不仅能填补非洲农业机械细分领域的空白,还能缓解部分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及缺粮现状,可以推动完善非洲粮食生产、加工、收购、储存、销售等产业链条。 拥有12亿人口和3倍于中国土地面积的非洲,其巨大的市场机遇给予行动敏捷、极富进取精神的中国民营企业同样巨大的发展空间。
8月28日,中国巨石埃及公司年产20万吨玻璃纤维生产基地在埃及苏伊士经济特区投产。巨石埃及基地是中国之外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基地,也是非洲唯一的玻纤生产基地,填补了非洲大陆玻纤制造业的空白,也使埃及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玻纤生产国。
民营企业在非如何取得成功?中国巨石董事长张毓强坦言,“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在商言商,强者自强,充分发挥企业家、创业者的作用。”
“6年前,当巨石踏上埃及决心建立第一个海外玻纤生产基地时,没人能想到我们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如今一个现代化的生产基地拔地而起。”张毓强说,埃及具备生产要素条件,只是保障系数、安全系数没那么高,比如电力的稳定性。“但你不能什么条件都具备才来,那就没有机会了。”
敢于占领先机的中国巨石已经尝到了甜头。据张毓强介绍,现在巨石埃及每吨产品的单位利润高于国内水平。“这还是在埃及对电、天然气和水的补贴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实现的,这就是对这个项目价值的最好说明。”
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市场的同时,也需要面对非洲这片神秘热土所带来的挑战。非洲国家多数并不发达,有些国家政治并不稳定,很多地方的交通、能源和通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还可能存在因语言、文化等原因导致的与当地人的沟通障碍。
中铁工业品牌总监焦卫华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几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政治冲突和局势动荡,近年来非洲整体局势趋稳,但是局部还有动荡;第二是法律体系复杂,非洲处于欧亚大陆圈中,分布了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还有当地的各种习俗,这为我们掌握当地的法律规则造成了很大困难;此外,非洲语言也非常多样,非洲民族众多,各民族几乎都有自己的语言,同时也有带当地特色的英语、法语等,这对我们在当地的交流沟通造成了困难。”
这样的挑战在现实中不胜枚举。
2011年,北非国家利比亚战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曾在3天内把超过1万名员工撤出,虽然创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情况最复杂的中国海外务工人员撤离奇迹,但对企业在当地的经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同在2011年,中国巨石的一条玻璃纤维生产线刚在埃及开始建设,埃及就爆发了革命,长期执政的穆巴拉克政府被推翻,政局动荡使中国巨石在投产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成本、产品等环节全部受到波及。
除了战争的硝烟外,非洲当地复杂的商业法律也给中国企业带来困扰。一位在南非从事工程贸易的中国商人说,即便在南非这样商业文明相对发达的非洲国家,进行政府采购时需要遵守复杂的竞争性投标程序,而如果竞争对手没有竞标成功,那么中方有可能会被其以一些子虚乌有的原因起诉。
此外,面对不同地域、民族、文化的冲突对中国企业更是家常便饭。中国巨石埃及公司负责人曹国荣介绍说,中国员工到外面打狗回来烧菜,让埃及员工无法忍受;中国师傅“传帮带”埃及徒弟,有时拍拍徒弟的头表示友好,而埃及人认为这是一种侮辱,甚至为此打得头破血流;埃及拉丝工俯身处理废丝,中国员工路过时拍拍屁股,本意是打个招呼,也会为此打上一架。更不用说,一开始有中国员工吃猪肉,甚至引起当地员工罢工。
渣打银行企业及金融机构董事总经理鲁静认为,到任何一个不熟悉的市场都会面临风险,应持开放的心态,同时采取最有效方式一一规避。她建议,中资企业出海时应寻找强有力,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当地伙伴,能够切实帮助企业 。
苦尽才能甘来,一位曾在华为尼日利亚公司工作过的人士这样描述他的非洲生活:“后来在尼日利亚待了很多年,渐渐习惯了听到这里发生了恐怖襲击,那里又发生了激烈冲突的消息。跟随公司在这种环境下风雨同舟,看着公司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我很自豪自己没有做逃兵,同时更体会到和平的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