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Comenius曾说过:“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初中数学开始引入代数、几何概念,数理抽象程度加强,抽象概念类题型增多。尽管初中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较大改变,开始构建适应抽象运算的思维模型,但感官体验的缺失仍将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影响。教学情境创设因为其直观性、生动性、具体性,作为各个学科的辅助教学手段,被广泛运用。初中数学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给予学生适时、恰当的感官刺激,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抽象思维的不完全发展时期,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可以从课前引入、案例分析、错题导思三个层面入手,合理分析、高效整合,加强知识与方法的契合度,推动思维习惯的科学发展。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益教学
课前三分钟,被称为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点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学生注意力集群还未被完全唤醒。教师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三分钟,有效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学生的思维将进入惯性懈怠模式,注意力将变得分散。之后进行教学,教师将很难再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这无疑会对数学教学带来阻碍作用。可见,教师应当利用适当的课前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教学知识的有效引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王比小明跑得快得多,一天小王和小明同时从A点向B点跑去,两个人当天均正常发挥,结果小明比小王早到终点,这是为什么?”学生看到这样的“奇异现象”都表示不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图形让学生明白,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小王跑的路程比小明多,因此即便小王跑得快,仍比小明晚到终点。通过这样的课前情境创设,有效设置了悬念,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案例情境建构,具象概念促理解
初中数学抽象数理体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将抽象概念具象转化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无法很好地理解吸收新知识,长此以往,将造成失败体验的过量积累,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情境建构,将概念具象化、生动化,用通俗易懂的类比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概念中的逻辑关系,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3x-8>2x 2”。有学生无法理解如何将式子转化为“3x>2x 2 8”。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一家水果店,桃子的重量减去梨的重量之后,所剩的重量仍比苹果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桃子比梨和苹果的总和还要来得重呢?”“可以!”学生齐声回答。“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3x’看作是桃子,把-8’看作是‘减去的梨’,将‘2x 2’当作是苹果呢?”笔者将情境与题目进行稍稍整合,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像这样利用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三、错误情境引入,认知碰撞利掌握
论语有言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概念繁复、形式多变,需要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应对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错误情景导学,将易错题型融入情境创设,在概念的变式中融入情境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趣味中警醒,在矛盾与困惑中思考,在认知碰撞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笔者完成教学后,创设了这样一道“错误”情境:“小光的哥哥做了一个三角形的挂饰用于装饰墙壁,小光看到之后觉得十分美丽,于是他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了三角挂饰三个角的大小,回家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挂到墙上。”笔者讲完之后顿了一下说:“好,我们现在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这时,底下传来一个细小的声音:“老师,您刚刚讲的故事好像有问题。”笔者“正色”道:“哪位同学?能请你解释一下问题在哪里吗?”那位学生怯弱地站起来说:“老师,首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中并没有‘三个角全等三角形就全等’这一定理;其次,当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但三条边都不相等的时候,三角形是不可能全等的,只会有大有小。所以,老师您说小光量了三个角之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挂饰,这应该是错的。”笔者笑着说:“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确实是这样。同学们要记住了,只证明三个角分别相等,是无法推出三角形全等的。”通过这样的“错误”情境激发学生在疑惑中自主探究思考,通过这样获得的知识体验将更加持久。
结语: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应该立足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在内容选择、形式构思上,进一步贴近学生兴趣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机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教学为主的原则,一切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利于教学实践,切不可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导致“满堂彩”却“负效果”情况的出现。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益教学
课前三分钟,被称为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点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学生注意力集群还未被完全唤醒。教师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三分钟,有效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学生的思维将进入惯性懈怠模式,注意力将变得分散。之后进行教学,教师将很难再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这无疑会对数学教学带来阻碍作用。可见,教师应当利用适当的课前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教学知识的有效引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王比小明跑得快得多,一天小王和小明同时从A点向B点跑去,两个人当天均正常发挥,结果小明比小王早到终点,这是为什么?”学生看到这样的“奇异现象”都表示不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图形让学生明白,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小王跑的路程比小明多,因此即便小王跑得快,仍比小明晚到终点。通过这样的课前情境创设,有效设置了悬念,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案例情境建构,具象概念促理解
初中数学抽象数理体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将抽象概念具象转化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无法很好地理解吸收新知识,长此以往,将造成失败体验的过量积累,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情境建构,将概念具象化、生动化,用通俗易懂的类比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概念中的逻辑关系,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3x-8>2x 2”。有学生无法理解如何将式子转化为“3x>2x 2 8”。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一家水果店,桃子的重量减去梨的重量之后,所剩的重量仍比苹果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桃子比梨和苹果的总和还要来得重呢?”“可以!”学生齐声回答。“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3x’看作是桃子,把-8’看作是‘减去的梨’,将‘2x 2’当作是苹果呢?”笔者将情境与题目进行稍稍整合,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像这样利用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三、错误情境引入,认知碰撞利掌握
论语有言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概念繁复、形式多变,需要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应对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错误情景导学,将易错题型融入情境创设,在概念的变式中融入情境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趣味中警醒,在矛盾与困惑中思考,在认知碰撞中有所收获。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时,笔者完成教学后,创设了这样一道“错误”情境:“小光的哥哥做了一个三角形的挂饰用于装饰墙壁,小光看到之后觉得十分美丽,于是他用量角器分别测量了三角挂饰三个角的大小,回家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挂到墙上。”笔者讲完之后顿了一下说:“好,我们现在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这时,底下传来一个细小的声音:“老师,您刚刚讲的故事好像有问题。”笔者“正色”道:“哪位同学?能请你解释一下问题在哪里吗?”那位学生怯弱地站起来说:“老师,首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中并没有‘三个角全等三角形就全等’这一定理;其次,当三角形三个角相等,但三条边都不相等的时候,三角形是不可能全等的,只会有大有小。所以,老师您说小光量了三个角之后,做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挂饰,这应该是错的。”笔者笑着说:“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到位,确实是这样。同学们要记住了,只证明三个角分别相等,是无法推出三角形全等的。”通过这样的“错误”情境激发学生在疑惑中自主探究思考,通过这样获得的知识体验将更加持久。
结语:初中数学情境创设应该立足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在内容选择、形式构思上,进一步贴近学生兴趣特点,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情境创设时机的选择上,应该遵循教学为主的原则,一切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有利于教学实践,切不可为了情境创设而创设情境,导致“满堂彩”却“负效果”情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