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大胆地从教材出发,通过创设鲜活的载体来引导学生真情地走进并“点击”生活的精彩,享受生活的情趣,体验生命的价值。
一、寻求生活的链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尊重与理解》时,我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与邻居的关系之后引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畅谈邻里,明理激情。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邻居家衣服掉到楼下,应不应该帮邻居送回去?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等。学生在活动中真情拥抱生活,在参与中真心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环境中,率真无忌地展露着自己的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使课堂凸显着生活气息。
二、把握情感的切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教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也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过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一课时,为了实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这一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生活现象入手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餐巾纸和筷子的原料都是树木,我们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在破坏森林资源。同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平常不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就是在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由于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容易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容易产生亲近感。通过大家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护行动方案,一个同学说:“我们要倡议全校同学‘告别餐巾纸’,提醒伙伴‘今天你带了手帕吗’?”还有一个同学说提议自制节能卡发给其他同学,进行节能环保宣传。”这样的课堂,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抓住游戏的落脚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受到品德教育。在教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让我们手拉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一些具体事情,我通过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和谐的群体关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我设计的第一个游戏是“一指运球”,每人只能用一个指头将这个球从起点运到终点,每组选派四名队员,小组组员可以商量办法并选队员;第二个游戏是“蒙眼取物”,体现集体智慧与互助。第三个游戏是“接力传球”,组内全体同学都参与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先把球传回来。三个游戏我都参与其中,及时捕捉教育时机。通过让学生总结游戏时的心情,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使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想办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快乐,同时也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机体了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了满足,智力得到了发展。
四、拓展实践的开放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能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会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很广泛的空间。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使教学活动更为丰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第四单元《家乡风貌》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入生活,观察了解家长路的变化、感受家乡路周围经济的变化,了解家乡的特产(盘锦大米、螃蟹、芦苇等),家乡历史、传统、民族风情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想一想,填一填,尝一尝”等活动,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风貌,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增强学生做主人的责任感。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一个没有遮盖的大课堂,生活是一本没有文字却永远解读不完的教科书。我们的孩子一来到世界就走进了生活,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孕育和萌芽。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只有让课堂凸显生活气息,才能使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光彩,才能使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这块乐土上享受到成长的无限乐趣!
一、寻求生活的链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儿童的生活是一个充满活力,蕴藏着巨大发展潜能的阶段,此时的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与特点,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工作者的内涵和发展的价值,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就是要把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我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努力寻找教材与生活的链接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从教材描述的生活片段之内选取生活的点,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活动课堂。如,在教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尊重与理解》时,我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与邻居的关系之后引入新课,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来解决与邻居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在学生讨论之后,我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了下一个环节——畅谈邻里,明理激情。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些辩论图片供学生辩论:邻里小孩之间打仗,大人应不应该帮忙?邻居家衣服掉到楼下,应不应该帮邻居送回去?等,从中让学生体会到邻里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影响。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拟邻里生活,如:“帮邻居收衣服”“帮助邻居劳动”“共同清扫楼道”等。学生在活动中真情拥抱生活,在参与中真心去体验生活,使学生在生活气息浓郁的环境中,率真无忌地展露着自己的情感、充盈着心灵、飞扬着个性──使课堂凸显着生活气息。
二、把握情感的切入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教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也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级、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本地的资源和环境对教学内容加以改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的理解设计新的活动过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第三单元《环境污染》一课时,为了实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就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这一目标,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从日常生活中学生非常熟悉的餐巾纸、一次性筷子等生活现象入手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白餐巾纸和筷子的原料都是树木,我们在享受方便生活的同时,也在破坏森林资源。同时,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平常不用餐巾纸、一次性筷子,就是在为保护森林资源尽一份力。由于问题来源于日常生活,学生容易置身于问题情境中,容易产生亲近感。通过大家讨论,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保护行动方案,一个同学说:“我们要倡议全校同学‘告别餐巾纸’,提醒伙伴‘今天你带了手帕吗’?”还有一个同学说提议自制节能卡发给其他同学,进行节能环保宣传。”这样的课堂,巧妙地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情感、兴趣、思维,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抓住游戏的落脚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游戏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形式,儿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能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把游戏活动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认识和行为方式,使得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知不觉得受到品德教育。在教学三年级(下)第二单元《让我们手拉手》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同学之间的一些具体事情,我通过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的机会,帮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起和谐的群体关系,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我设计的第一个游戏是“一指运球”,每人只能用一个指头将这个球从起点运到终点,每组选派四名队员,小组组员可以商量办法并选队员;第二个游戏是“蒙眼取物”,体现集体智慧与互助。第三个游戏是“接力传球”,组内全体同学都参与活动,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同学先把球传回来。三个游戏我都参与其中,及时捕捉教育时机。通过让学生总结游戏时的心情,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等,使同学们感受到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想办法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仅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的快乐,同时也使同学们在游戏中机体了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了满足,智力得到了发展。
四、拓展实践的开放点,凸显课堂的生活气息
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体验的有效途径。在活动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如能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会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很广泛的空间。在品德与社会课中,我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活动,使教学活动更为丰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如,在教学三年级(下)第四单元《家乡风貌》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走入生活,观察了解家长路的变化、感受家乡路周围经济的变化,了解家乡的特产(盘锦大米、螃蟹、芦苇等),家乡历史、传统、民族风情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课堂中通过“想一想,填一填,尝一尝”等活动,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家乡的风貌,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增强学生做主人的责任感。
“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生活是一个没有遮盖的大课堂,生活是一本没有文字却永远解读不完的教科书。我们的孩子一来到世界就走进了生活,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也随之孕育和萌芽。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只有让课堂凸显生活气息,才能使孩子们的生活更有质量,更有光彩,才能使孩子们在品德与生活这块乐土上享受到成长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