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着课本中的听力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听力需求的情况。本文提出,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依托课本话题、基于学生学情,查找、整合适合学生的课内外听力资源用于听力教学。上述做法旨在丰富学生的听力内容、满足学生的听力需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李迎春(1972-),女,北京人,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高中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播放教材中现成的听力材料。这样的操作简单便捷,教师能够随时为学生播放听力录音进行听力训练,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对于听力材料的使用比较被动,课本或练习中有什么材料就听什么。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听力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样的听力材料,对于一些听力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吃不饱”,而对于一些听力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则“不消化”。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变被动使用听力资源为主动寻找整合更加适合学生的听力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听力话题和学生学情,应用信息技术选取整合听力资源用于听力教学,让学生更加有兴趣、更加有信心地进行听力学习,最终提高听力水平。
关于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注意到在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曾经谈到,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是促进教学的工具,教师要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新组织教学环节,对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要加以整理和优化,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聚能效应(李谨,200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和使用机会,促进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利用网络提供的实时、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于资源整合,林培英(2002)认为,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它是指一切有益于教学活动的人或物,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参与教学活动的人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筛选、协调和多向互动方式融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使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通过优化、重组融合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适当的听力资源用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合听力资源进行听力教学实例
关于听力资源的选择,《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既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也包括音频的和视频的。不同的语篇为学生接触真实社会中丰富的语篇形式提供了机会,也为教师组织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素材。教师在选择语篇时,要注意长短适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上述课程标准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选择听力资源时可以是音频,也可以是视频,但一定要适合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听力资源选择时,要切实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要依据课本话题,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学情。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进行具体阐述。
1.寻找课外听力资源,进行课内外资源整合。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上有些听力材料比较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较高的听力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查找筛选和课内听力话题相符的視听资源,作为课内听力材料的补充。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第3单元“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未来生活,主要涉及人类对今后生活环境的想象、猜测和思考。其中workbook的听力材料是关于“令人惊异的发明”,通过主持人Zoe Newman对Xiao Feng的采访来呈现他的两项发明,分别为“会飞的鞋”和“会思考的被子”,听力材料对于两项发明的性能、优点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描述。
教师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文本分析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出结论,听力材料符合学生探知未来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其内容对于所教学生来说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话题的听力内容。经过反复筛选,在TED上找到了适合的视听资源,内容是一名美国华裔少年为了防止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走失而发明了一种“防走失智能袜”的演讲。这个视听语篇和课内的语篇从话题到内容都非常相似,都涉及某项发明及其用途。由于是视听资源,较之课本上的听力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明实物的画面、真人演讲的声音表情等都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从而提高听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篇演讲在听力难度上比课内材料要高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听力潜能,适合听力基础好且有更高听力需求的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通过实际授课,发现通过将TED演讲的视听语篇和课内听力语篇进行整合,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感兴趣,同时更加高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听力材料的主题意义,对于学生了解未来生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筛选课内听力资源,进行课内资源整合。上文谈到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外视听资源收到了很好的听力效果,但是在听力教学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像TED演讲这样的资源虽然好,但是对于听力水平不太高的学生不是很适用,它的难度已经远远高出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这样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会在三个地方出现,一是出现在 Using language中的听说部分,二是出现在Workbook中的听力部分,三是出现在Workbook的听力任务部分。三次听力的主题语境相同,但是具体话题有所变化,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将相同主题下的三个听力材料进行筛选,将整合后的听力材料用于学生听力训练,这样既能丰富话题内容,在难度上又比较适合学生。 我们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第3单元“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教师在对本单元呈现的三个听力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内容上,Using language中的听说部分和Workbook中的听力任务部分的两则听力材料更加适合整合,因此,教师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果断将上述两则材料进行整合,作为课堂教学听力资源。Using language中听说部分的听力材料是一则Li Qiang 对Walker Hiller的采访,内容是关于人类在火星上修建名为“Wonderworld”的城镇进行生活的对话。而Workbook中听力任务部分的听力话题和上面一则材料非常相似,内容是Li Qiang 对设计师William Lee的采访,内容是关于如何挽救名为“Saturation City”的水下城市的对话。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则听力材料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相似。从形式上看,两则材料都是采访对话,内容都是关于未来世界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一则材料是关于天上火星的生活,另一则材料是关于水下城市的生活。
将两则材料整合在一起,从话题到难度都非常适合学生,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还需要教师删减一些对话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准备时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剪辑,从而使整合后的听力材料适合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经过整合后的听力资源更加充实,语言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在进行完听力训练后,不但能够对未来火星生活展开丰富想象,而且对于未来水下生活也充满了兴趣,听力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听力输入内容丰富,在听后输出环节,学生依据所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谈论了1000年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情况。例如,有些学生整体听力基础弱些,如果课本中的一些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很难,教师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寻找话题相同但是难度低些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加以训练。
3.使用开放教育资源辅助听力教学。我们发现,互联网、手机电脑、各种网站和 App 等软硬件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不断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当然,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从内容的选择到电脑、手机等设备的使用等对学生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中的Video(視频)、Live(直播)、TV(电视)等提供音视频的主页聆听观看最新的国内、国际时事、文化、体育、旅游、科技等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China Daily(中国日报)网站聆听观看其中的Video(视频),里面的内容丰富,如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艺术等,视频通常只有几分钟,画面精美,适合学生观看收听。除了使用电脑进行听力练习以外,使用手机也是非常便捷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端浏览网站进行听力练习,还可以应用一些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中相应的英语听力资源,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上述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听力练习,既能增长背景知识,又能扩充巩固词汇,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话题的理解,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课余时间更加有意义。
三、结语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有资源整合意识,依托课本话题但不拘泥于课本资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寻找、筛选、剪辑听力资源,使之为听力教学服务,这样,学生进行听力的内容才能更加丰富,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才能充满兴趣地进行听力学习,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4-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林培英.论地理教学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44-47.
【关键词】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听力教学
【作者简介】李迎春(1972-),女,北京人,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高中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播放教材中现成的听力材料。这样的操作简单便捷,教师能够随时为学生播放听力录音进行听力训练,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那就是对于听力材料的使用比较被动,课本或练习中有什么材料就听什么。这样,一方面会造成听力内容不够丰富;另一方面在满足学生需求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同样的听力材料,对于一些听力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会感到“吃不饱”,而对于一些听力能力弱的学生来说则“不消化”。
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变被动使用听力资源为主动寻找整合更加适合学生的听力资源,教师可以依据听力话题和学生学情,应用信息技术选取整合听力资源用于听力教学,让学生更加有兴趣、更加有信心地进行听力学习,最终提高听力水平。
关于信息技术,我们可以注意到在20世纪90年代末,科技的发展促进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曾经谈到,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网络)是促进教学的工具,教师要能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重新组织教学环节,对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要加以整理和优化,从而对整个教学过程产生聚能效应(李谨,2002)。《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模态手段、平台和空间,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跨时空的语言学习机会和使用机会,促进了英语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利用网络提供的实时、个性化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帮助学生拓宽学习渠道,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于资源整合,林培英(2002)认为,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的来源,它是指一切有益于教学活动的人或物,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参与教学活动的人等都是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整合就是通过筛选、协调和多向互动方式融合不同的教学资源,使不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紧密相关,通过优化、重组融合成一个有价值、有效率的整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适当的听力资源用于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整合听力资源进行听力教学实例
关于听力资源的选择,《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教学中的语篇通常以多模态形式呈现,既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也包括音频的和视频的。不同的语篇为学生接触真实社会中丰富的语篇形式提供了机会,也为教师组织多样的课堂学习活动提供了素材。教师在选择语篇时,要注意长短适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从上述课程标准表述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选择听力资源时可以是音频,也可以是视频,但一定要适合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因此,教师在进行听力资源选择时,要切实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要依据课本话题,另一方面要基于学生学情。下面,笔者结合实例进行具体阐述。
1.寻找课外听力资源,进行课内外资源整合。在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本上有些听力材料比较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满足学生较高的听力需求,因此,教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查找筛选和课内听力话题相符的視听资源,作为课内听力材料的补充。
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第3单元“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未来生活,主要涉及人类对今后生活环境的想象、猜测和思考。其中workbook的听力材料是关于“令人惊异的发明”,通过主持人Zoe Newman对Xiao Feng的采访来呈现他的两项发明,分别为“会飞的鞋”和“会思考的被子”,听力材料对于两项发明的性能、优点以及局限性进行了描述。
教师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文本分析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出结论,听力材料符合学生探知未来的特点,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其内容对于所教学生来说有些简单,因此,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上查找相关话题的听力内容。经过反复筛选,在TED上找到了适合的视听资源,内容是一名美国华裔少年为了防止患阿尔茨海默症的爷爷走失而发明了一种“防走失智能袜”的演讲。这个视听语篇和课内的语篇从话题到内容都非常相似,都涉及某项发明及其用途。由于是视听资源,较之课本上的听力材料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明实物的画面、真人演讲的声音表情等都能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器官,从而提高听力的效果。更重要的是,这篇演讲在听力难度上比课内材料要高出一些,可以激发学生的听力潜能,适合听力基础好且有更高听力需求的学生进行练习。教师通过实际授课,发现通过将TED演讲的视听语篇和课内听力语篇进行整合,既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生更加感兴趣,同时更加高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听力材料的主题意义,对于学生了解未来生活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筛选课内听力资源,进行课内资源整合。上文谈到了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整合课外视听资源收到了很好的听力效果,但是在听力教学中,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像TED演讲这样的资源虽然好,但是对于听力水平不太高的学生不是很适用,它的难度已经远远高出了学生的听力水平,这样起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教师在选择资源进行整合时要充分考虑自己所教学生的学情。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可以发现,通常情况下,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听力材料会在三个地方出现,一是出现在 Using language中的听说部分,二是出现在Workbook中的听力部分,三是出现在Workbook的听力任务部分。三次听力的主题语境相同,但是具体话题有所变化,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将相同主题下的三个听力材料进行筛选,将整合后的听力材料用于学生听力训练,这样既能丰富话题内容,在难度上又比较适合学生。 我们还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5第3单元“Life in the future”为例,教师在对本单元呈现的三个听力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内容上,Using language中的听说部分和Workbook中的听力任务部分的两则听力材料更加适合整合,因此,教师依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学情果断将上述两则材料进行整合,作为课堂教学听力资源。Using language中听说部分的听力材料是一则Li Qiang 对Walker Hiller的采访,内容是关于人类在火星上修建名为“Wonderworld”的城镇进行生活的对话。而Workbook中听力任务部分的听力话题和上面一则材料非常相似,内容是Li Qiang 对设计师William Lee的采访,内容是关于如何挽救名为“Saturation City”的水下城市的对话。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两则听力材料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相似。从形式上看,两则材料都是采访对话,内容都是关于未来世界的生活,所不同的是一则材料是关于天上火星的生活,另一则材料是关于水下城市的生活。
将两则材料整合在一起,从话题到难度都非常适合学生,但是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还需要教师删减一些对话内容。因此,教师在实际授课准备时需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剪辑,从而使整合后的听力材料适合学生在一节课内完成。经过整合后的听力资源更加充实,语言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在进行完听力训练后,不但能够对未来火星生活展开丰富想象,而且对于未来水下生活也充满了兴趣,听力内容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由于听力输入内容丰富,在听后输出环节,学生依据所听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谈论了1000年后人类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能存在其他情况。例如,有些学生整体听力基础弱些,如果课本中的一些听力材料对学生来说很难,教师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寻找话题相同但是难度低些的听力材料让学生加以训练。
3.使用开放教育资源辅助听力教学。我们发现,互联网、手机电脑、各种网站和 App 等软硬件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开放教育资源,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相关资源不断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当然,对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从内容的选择到电脑、手机等设备的使用等对学生都是很大的考验。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加以指导。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中的Video(視频)、Live(直播)、TV(电视)等提供音视频的主页聆听观看最新的国内、国际时事、文化、体育、旅游、科技等内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China Daily(中国日报)网站聆听观看其中的Video(视频),里面的内容丰富,如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艺术等,视频通常只有几分钟,画面精美,适合学生观看收听。除了使用电脑进行听力练习以外,使用手机也是非常便捷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端浏览网站进行听力练习,还可以应用一些App或者微信公众号中相应的英语听力资源,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总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使用上述开放教育资源进行听力练习,既能增长背景知识,又能扩充巩固词汇,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本相关话题的理解,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课余时间更加有意义。
三、结语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有资源整合意识,依托课本话题但不拘泥于课本资源。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教师要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寻找、筛选、剪辑听力资源,使之为听力教学服务,这样,学生进行听力的内容才能更加丰富,视野才能更加开阔,才能充满兴趣地进行听力学习,提高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4-10.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林培英.论地理教学资源[J].课程·教材·教法,2002(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