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是生动而丰富的,其中包罗万象地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为了让预设的教学资源随机生成,为了让学生能比较轻松地获取知识,教师可谓煞费苦心。然而,课堂中有时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外,这就需要教师灵活机动地处理,让意外不是成为课堂教学的“拦路虎”,而是成为促进教学的“催化剂”。
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剪”“拼”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以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学生们可以自己操作,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教师设计了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明白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本活动等分为16份),可以拼成长方形,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各小组活动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地作汇报,教师满意地做着记录。可就在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了异议,他们坚持说,可以将剪分过的圆拼成三角形,并且他们之中有个别学生坚持这种拼法也是正确的。
如果你是这节课的教师,你会怎么处理?
教法一:教师反复地向学生解释这种拼法不方便,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课堂上出现短暂僵局,教师显得很无奈,只好跳过这个环节,继续下面的教学。
教法二:教师先是循循善诱地解释,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们看看别的小组,拼得多好。不要再坚持了,少数服从多数,不要再自以为是了!”“看我们拼得多好,我们都是这么拼的,就不要固执了!”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附和。那一组学生只得不再争辩,似乎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方法。
教法三:尽管对学生意外出现的问题已有所准备,可当学生真的提出来时,教师还是忍不住一愣。一愣之后,教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思考学生究竟说的有没有道理,可以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后再对症下药。于是就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1:有。我认为剪拼后的圆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师:那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有理?
生2:我认为两种拼法都有理。
师:你是怎么拼的呢?
生2:我把三角形的底仍然看作圆周长的一半,高正好是半径的2倍。
师:那你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到圆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2: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师:原来,你们通过其他拼法也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两种拼法虽然不同,但是推导出的圆面积公式并不矛盾呀!
生3:原来圆还可以这么拼,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第六小组的同学真棒!让我们为他们的灵活机智鼓掌!
(教室里沸腾了,学生情绪极度高涨)
生4:老师,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剪拼的方法,可以拼成梯形。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
(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室里有片刻的安静)
生:我拼好了!
师: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5:梯形的上底是3/16圆周长,下底是5/16圆周长,高是半径的两倍,这样推导出圆的周长也是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活学活用,聪明机智的孩子!)
师:太棒了!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圆的面积公式?
生(异口同声):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对比反思:
同样的问题,三种教法效果大相径庭。这三种处理方法背后蕴涵着怎样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课堂上会突如其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变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种教法显得比较消极,教师“错失”了宝贵的教学契机。
第二种教法显得过于武断,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一番“连珠炮”似的“轰炸”,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无奈地屈服。试想,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创造力,只能成为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
第三种教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当课堂上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教师没有乱了分寸,而是真正做到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当有学生提出新的质疑“能否拼成梯形”时,教师没有草草收尾,而是给学生提供第二次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由于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成效才更显著。
对于课堂中那些“不期而遇”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领学生从这些意外的“通道”中领略数学这门学科的美妙。
(责编蓝天)
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通过“分”“剪”“拼”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圆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也就是圆周率乘以半径,宽等于半径,所以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学生们可以自己操作,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合作,教师设计了小组活动环节,让学生明白圆分成若干等份后(本活动等分为16份),可以拼成长方形,一切皆在掌握之中。各小组活动完毕,学生争先恐后地作汇报,教师满意地做着记录。可就在这时,有一组学生提出了异议,他们坚持说,可以将剪分过的圆拼成三角形,并且他们之中有个别学生坚持这种拼法也是正确的。
如果你是这节课的教师,你会怎么处理?
教法一:教师反复地向学生解释这种拼法不方便,力求以理服人,使学生认同自己的看法。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却拒不接受,课堂上出现短暂僵局,教师显得很无奈,只好跳过这个环节,继续下面的教学。
教法二:教师先是循循善诱地解释,在解释无效的情况下,有些生气,高声说道:“你们看看别的小组,拼得多好。不要再坚持了,少数服从多数,不要再自以为是了!”“看我们拼得多好,我们都是这么拼的,就不要固执了!”其他学生也不约而同地附和。那一组学生只得不再争辩,似乎接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方法。
教法三:尽管对学生意外出现的问题已有所准备,可当学生真的提出来时,教师还是忍不住一愣。一愣之后,教师适时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思考学生究竟说的有没有道理,可以先了解他们的想法后再对症下药。于是就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师:你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吗?
生1:有。我认为剪拼后的圆还可以拼成三角形。
师:那你们认为谁的想法更有理?
生2:我认为两种拼法都有理。
师:你是怎么拼的呢?
生2:我把三角形的底仍然看作圆周长的一半,高正好是半径的2倍。
师:那你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得到圆的面积等于什么?
生2: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师:原来,你们通过其他拼法也得到了圆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两种拼法虽然不同,但是推导出的圆面积公式并不矛盾呀!
生3:原来圆还可以这么拼,我怎么没想到呢!
师:第六小组的同学真棒!让我们为他们的灵活机智鼓掌!
(教室里沸腾了,学生情绪极度高涨)
生4:老师,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剪拼的方法,可以拼成梯形。
师(非常激动):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试一试,好吗?
(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室里有片刻的安静)
生:我拼好了!
师:谁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生5:梯形的上底是3/16圆周长,下底是5/16圆周长,高是半径的两倍,这样推导出圆的周长也是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活学活用,聪明机智的孩子!)
师:太棒了!同学们,谁来说一说圆的面积公式?
生(异口同声):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
对比反思:
同样的问题,三种教法效果大相径庭。这三种处理方法背后蕴涵着怎样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好好反思。课堂上会突如其来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变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一种教法显得比较消极,教师“错失”了宝贵的教学契机。
第二种教法显得过于武断,不给学生自主的权利,而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对学生一番“连珠炮”似的“轰炸”,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无奈地屈服。试想,长此以往,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能有什么创造力,只能成为填鸭式教育的牺牲品。
第三种教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立足学生的学习基础。当课堂上出现预设外的问题时,教师没有乱了分寸,而是真正做到蹲下身子,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当有学生提出新的质疑“能否拼成梯形”时,教师没有草草收尾,而是给学生提供第二次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正是由于教师善于捕捉和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教学的成效才更显著。
对于课堂中那些“不期而遇”的课程资源,我们要巧妙地加以利用,引领学生从这些意外的“通道”中领略数学这门学科的美妙。
(责编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