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现实地面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施新的增长点与课题。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而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现实地面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施新的增长点与课题。下面以我校《小脚丫走老街》校本课程为例,淡谈如何开发,怎样实施,意义何在。
一、有方案指引
我们学校所在的斗门古镇地处绍兴市区北大门——袍江新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斗门镇在2008年《绍兴市袍江新区斗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编本》中,共收录127项。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思想,既反映了当地居民在民风民俗、技艺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文化,也见证了几千年农耕文化下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共同概念和价值倾向。对这些项目的再认识,将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和展现,必将为我们展开一个了解地方文化活力的生动画卷。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袍江开发的大潮中,斗门古镇所特有的传统民俗正面临着如何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发扬的现实问题。
1. 随着开发区开发进程的加快,人们“弃旧图新”的观念猛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古建筑面临着不加保护、任其自生自灭或拆建的命运,这些祖先留下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正随着新区的建设与我们渐行渐远。
2. 袍江开发在实践着“工业袍江、商贸袍江、人居袍江”创业理想的同时,给快速工业化进程的古镇带来了新的冲击波,许多古镇人流传了几代并曾赖以生存的手工艺技术已走在消失或失传的边缘。
3. 由于袍江新区的成功开发,使斗门古镇处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为它的古老,所以无法与现代化城市相比,也因而在新一代的斗门孩子眼中,古镇是破旧,甚至于是落后的,如此也就谈不上对它的热爱。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必然要协助、分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任。正如田阡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一文就指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因此,我们学校在全体教师、课外辅导员、老手艺人等的共同努力下,以这条千年老街为探究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活动方案指南——《小脚丫走老街》。
活动方案指南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兼顾了乡土生活、劳作中人的社会化反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认识本土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体验本土价值的回归,更多地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者。
我们相信,方案的指引作用是有限的,但在方案的指引下,活动的组织与生成却是无限的。
二、有实践载体
在实践过程中,《小脚丫走老街》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依托“小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小社团活动”的开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优势:一是活动突破班级的限制性,班级联动,资源共享,提升了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二是保证活动的连贯性,随着成果的展示暂告一个段落,小社团会衍生出更多的相关新课题,让活动延续下去。三是三五个同学成组,组成社团,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任务,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小脚丫走老街》“小社团活动”主要探索与实践为三大系列:
1. 探访系列。根据学校毗邻千年老街,周边区域古迹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特点,成立了“小脚丫走老街”小社团(到老台门、老弄堂等去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老街小画社”(去画一画古镇,尤其是老街中的古建筑等)“小故事迷别动队”(听老人讲一讲老弄堂、老台门、老店铺的有关传说、有关故事)等小社团。在校内外辅导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生进行古镇老弄堂、古镇老台门、古镇老店铺的探访等活动。
2. 调查系列。老街中有保存完好的古茶馆,古镇中曾走出柯灵等名人,《围城》等影视剧中曾留下老街古老的影子,古镇祭灶神等习俗别有一番风味。根据这些资源优势,成立了“老茶馆调查团”“古镇名人调查团”“光与影中的老街调查团”“古镇习俗调查团”等小社团,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调查活动,如老街茶馆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古镇走出的名人调查,影视剧中的老街调查,古镇特有的民间习俗调查等,并用调查报告、民间习俗演绎等形式呈现调查成果。
3. 搜寻系列。老街中有古老的手工弹棉花老作坊、竹筅帚制作坊等传统手工艺作坊,这些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失传。而附近的玉山老闸等古迹、古镇的传说等都是一笔无形的宝贵遗产。所以我们成立了“竹筅帚手工坊”“弹弹棉花”“古镇故事多”等小社团,通过搜寻,让学生去了解、学习和保护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这一系列活动主要有古镇古老的手工作坊的搜寻、玉山老闸的古迹搜寻、古镇传说的搜寻等。
三、有活动成效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1. “小脚丫走老街”,增强了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小脚丫走老街”主题实践活动,以老街为辐射点,对学校周边区域古迹文物的探访、古镇习俗的调查、民间艺术杂技的采风等,让学生丰富了社会视野,认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认识本土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体验本土价值的回归,是一次行为上和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借此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建立。
2. “小脚丫走老街”, 充实了课程资源,活跃了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推出,大大充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于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意义极其重大。
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实施,让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使校本课程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和创新力。
3. “小脚丫走老街”,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的办学特色项目。
现在学校的少先队队室已成为了斗门民俗的展览馆,学校少先队的活动就围绕“小脚丫走老街”这个活动主题,以社团活动为形式来进行。其中的“小脚丫导游团”的小导游们已多次为前来学校参观考察的上级领导和辅导员们进行介绍,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飞扬画社”的“印象老街”黑白线描画给人一种走进历史时空的感觉……
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积淀和凝固的。我们相信,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学校一定能把民俗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精神文化的家园、师生素质提升的学园、师生享受教育幸福的乐园。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开发和实施,我们由衷地说“想说爱你也容易”,因为我们已与综合实践活动“真情相拥”。实践证明,我校“有方案指引,有实践载体,有活动成效”模式的建构,扎实有效地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力红.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课程.教材.教法,2001(6).
[2] 张永谊.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00(6).
[3] 王海音. 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 戏文,2007(4).
党的“十六大”报告从国家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而在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现实地面临着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如何对民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也是我们许多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与实施新的增长点与课题。下面以我校《小脚丫走老街》校本课程为例,淡谈如何开发,怎样实施,意义何在。
一、有方案指引
我们学校所在的斗门古镇地处绍兴市区北大门——袍江新区,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斗门镇在2008年《绍兴市袍江新区斗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汇编本》中,共收录127项。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流传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思想,既反映了当地居民在民风民俗、技艺技巧等方面的独特文化,也见证了几千年农耕文化下当地居民生活生产的共同概念和价值倾向。对这些项目的再认识,将有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对这些项目的了解和展现,必将为我们展开一个了解地方文化活力的生动画卷。
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袍江开发的大潮中,斗门古镇所特有的传统民俗正面临着如何开发与保护、传承与发扬的现实问题。
1. 随着开发区开发进程的加快,人们“弃旧图新”的观念猛烈地冲击着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一些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古建筑面临着不加保护、任其自生自灭或拆建的命运,这些祖先留下的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东西正随着新区的建设与我们渐行渐远。
2. 袍江开发在实践着“工业袍江、商贸袍江、人居袍江”创业理想的同时,给快速工业化进程的古镇带来了新的冲击波,许多古镇人流传了几代并曾赖以生存的手工艺技术已走在消失或失传的边缘。
3. 由于袍江新区的成功开发,使斗门古镇处在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因为它的古老,所以无法与现代化城市相比,也因而在新一代的斗门孩子眼中,古镇是破旧,甚至于是落后的,如此也就谈不上对它的热爱。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必然要协助、分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重任。正如田阡在《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对策》一文就指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课堂,可以增强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认同,从小树立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因此,我们学校在全体教师、课外辅导员、老手艺人等的共同努力下,以这条千年老街为探究主题,开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活动方案指南——《小脚丫走老街》。
活动方案指南突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兼顾了乡土生活、劳作中人的社会化反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认识本土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体验本土价值的回归,更多地培养潜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保护者。
我们相信,方案的指引作用是有限的,但在方案的指引下,活动的组织与生成却是无限的。
二、有实践载体
在实践过程中,《小脚丫走老街》校本课程的实施主要依托“小社团活动”的方式来进行。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小社团活动”的开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优势:一是活动突破班级的限制性,班级联动,资源共享,提升了活动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二是保证活动的连贯性,随着成果的展示暂告一个段落,小社团会衍生出更多的相关新课题,让活动延续下去。三是三五个同学成组,组成社团,人人都参与,人人有任务,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小脚丫走老街》“小社团活动”主要探索与实践为三大系列:
1. 探访系列。根据学校毗邻千年老街,周边区域古迹较多且保存较为完好的特点,成立了“小脚丫走老街”小社团(到老台门、老弄堂等去走一走、看一看、拍一拍)“老街小画社”(去画一画古镇,尤其是老街中的古建筑等)“小故事迷别动队”(听老人讲一讲老弄堂、老台门、老店铺的有关传说、有关故事)等小社团。在校内外辅导老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生进行古镇老弄堂、古镇老台门、古镇老店铺的探访等活动。
2. 调查系列。老街中有保存完好的古茶馆,古镇中曾走出柯灵等名人,《围城》等影视剧中曾留下老街古老的影子,古镇祭灶神等习俗别有一番风味。根据这些资源优势,成立了“老茶馆调查团”“古镇名人调查团”“光与影中的老街调查团”“古镇习俗调查团”等小社团,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调查活动,如老街茶馆文化的调查与研究,古镇走出的名人调查,影视剧中的老街调查,古镇特有的民间习俗调查等,并用调查报告、民间习俗演绎等形式呈现调查成果。
3. 搜寻系列。老街中有古老的手工弹棉花老作坊、竹筅帚制作坊等传统手工艺作坊,这些传统手工艺正面临逐渐失传。而附近的玉山老闸等古迹、古镇的传说等都是一笔无形的宝贵遗产。所以我们成立了“竹筅帚手工坊”“弹弹棉花”“古镇故事多”等小社团,通过搜寻,让学生去了解、学习和保护这些传统的手工艺。这一系列活动主要有古镇古老的手工作坊的搜寻、玉山老闸的古迹搜寻、古镇传说的搜寻等。
三、有活动成效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舞台。在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以社团为载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无穷魅力: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多元感受,在实践中获得新知,也在实践中形成了意识,锻炼了能力,学生的个性在实践中得到张扬,整体素质在实践中获得提高。
1. “小脚丫走老街”,增强了学生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小脚丫走老街”主题实践活动,以老街为辐射点,对学校周边区域古迹文物的探访、古镇习俗的调查、民间艺术杂技的采风等,让学生丰富了社会视野,认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地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通过这种引导,让学生认识本土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体验本土价值的回归,是一次行为上和精神上的寻根之旅,借此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传承和保护意识的建立。
2. “小脚丫走老街”, 充实了课程资源,活跃了校园文化。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推出,大大充实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对于充分挖掘学生个性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意义极其重大。
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实施,让我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使校本课程更具生命力、感召力和创新力。
3. “小脚丫走老街”,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彰显。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创建自己的学校特色。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是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的办学特色项目。
现在学校的少先队队室已成为了斗门民俗的展览馆,学校少先队的活动就围绕“小脚丫走老街”这个活动主题,以社团活动为形式来进行。其中的“小脚丫导游团”的小导游们已多次为前来学校参观考察的上级领导和辅导员们进行介绍,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飞扬画社”的“印象老街”黑白线描画给人一种走进历史时空的感觉……
学校办学特色是需要足够的耐心来积淀和凝固的。我们相信,在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中,学校一定能把民俗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精神文化的家园、师生素质提升的学园、师生享受教育幸福的乐园。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小脚丫走老街》的开发和实施,我们由衷地说“想说爱你也容易”,因为我们已与综合实践活动“真情相拥”。实践证明,我校“有方案指引,有实践载体,有活动成效”模式的建构,扎实有效地保障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与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力红.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 课程.教材.教法,2001(6).
[2] 张永谊. 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00(6).
[3] 王海音. 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J]. 戏文,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