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一构想若能实现,将成为推动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新的增长极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其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急需打造一条“主轴经济带”,与其直接实现对接。
这一构想若能实现,将使西部广大地区跟紧东部的发展步伐,成为推动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新的增长极,形成“一轴带两翼、东西部并举”的发展新格局。这一格局将在未来30年奠定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基石。
随着经济的发展,相邻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通过重要的交通干线和资源供应线相互连接,形成经济轴。轴线的形成大大能降低区域内部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一种通过基础设施轴线带动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称为“主轴经济”,这条轴线所辐射带动的区域称为“主轴经济区域”。
支撑主轴经济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是沿线具有区位、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的若干核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沿海、沿江地区接近那些具有国际贸易或国内贸易优势的核心城市(港口),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因远离这些城市,运输成本过高,既远离了国际市场又远离了主要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即使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与投资,短期内可能有效,长期看依然摆脱不了经济地理学上的这一定律的影响,这也是得到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西部地区依然欠发达的主要原因。
如果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与“一带”的重要前沿西北地区联系起来,以高科技的轨道交通(磁悬浮或高铁)连接深圳、长沙、武汉、重庆、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这八大重点城市,并且使这八大城市具备国际自贸区功能,就等于将海岸线平移1000公里左右,在内地再造一条接近国际市场的主轴经济带。主轴经济带穿越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行政区,通过重要的交通干线、网络与资源供应线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区位优势与集聚条件,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降低生产、交易和运输成本,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形成物流、科技、产业协同、文化交流大通道,带动区域发展。
主轴经济带一旦形成,其作用范围会大大超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这8个重点城市。生产要素将从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沿轴线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支持腹地发展的两翼,并不断带动两翼发展,向不发达的区域纵深推进,带动各个层级的区域行为主体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形成由点而轴、由轴及面的发展新格局。
打造“主轴经济带”规划兼顾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国际而言,可直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对接,并使之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地缘战略“西进”更稳定、扎实、强劲的战略基地与动力源;就国内而言,可推进以“西部国土改造”为核心内容的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广大地区跟紧东部的发展步伐,成为推动我国“第二次改革开放”新的增长极。
“主轴经济带”八大核心城市中,除深圳属于东部发达地区外,其余皆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中长沙、武汉属于中部,重庆、西安在中西部的结合部上,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皆为西部城市。可以说这一规划在战略设计上从一开始就把带动中西部发展、尤其是带动大西北发展置于战略重心,意在实现主轴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之所以较东部地区迟缓,主要受三大制约因素影响:一是极度缺水;二是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三是深处内陆,极度依赖海运和贸易,难以搭乘对外开放的快车。
通过打造“主轴经济带”、尤其是建设贯通大西北、直通西亚、中亚及欧洲的高铁及高速路网,将有效解决西部地区路网不发达、相对封闭、对外开放难度较大等问题,但如果不能解决缺水问题,西北地区也难以起飞,难以与东部地区并驾齐驱。
所以,还必须辅之以“西部国土改造”计划,即把以荒凉著称的西部地区改造成人类宜居之地,使国人愿意“走西口”,而不能永远任由“孔雀东南飞”。
首先,应实行“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向大西北缺水地区大规模引水,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大西北地区数千年的缺水难题。
所谓“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设想从长江流域上游的川、藏边向大西北黄河流域上游大规模引水,同时从珠江流域上游的桂、黔、滇地区截留台风季产生的巨量洪水,引入川藏边的长江流域上游,弥补其调水损耗。即先把珠江流域上游的大量余水通过大型水坝、引水渠及提水泵站,搞多级提水,调往长江流域上游,再调住大西北地区黄河流域上游。此工程如能实现年调水1000亿立方米左右,则广大西北地区就可望从根本上改变荒凉状态,甚至一些不毛之地也可成为人类宜居之地。
其次,要通过高科技的轨道交通设施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改造大西北,使得这条主轴交通线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陆路物流大通道,让其示范效应带动“一带”上的境外交通建设。
综而论之,大西北路网再造和西线“大南水北调”是打造“主轴经济带”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有完成这些世纪工程的必要条件和能力。我国有3万余亿美元外汇储备,有大量民间游资,有超强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和工程建设能力以及研发能力,还有动员能力、对资源调动能力强大的政府。应综合思考,全盘规划,通过真正的科学规划加以支持。
规划的这条珠三角-新疆“主轴经济带”将带动我国约40%的人口、42%的陆上国土面积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根据经济联系的强度,可以将“主轴经济带”影响区域分为紧密圈、辐射圈和战略关联圈。
紧密圈主要为重点城市所在的城市群区域,覆盖2.3亿人,55万平方公里。辐射圈主要为重点城市所在省份、周边省份与重点城市联系紧密的两翼城市群区域,覆盖2.97亿人,348万平方公里。以上两部分构成约402万平方公里主轴经济区域,沿线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超过140个,总人口大约为5.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40%;GDP总量超过19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1/3 。主轴带所在区域除深圳周边外,皆处在中西部地区。
在扎实推进以上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主轴经济带”在境内外中长期影响将日益显现,形成其战略关联圈。战略关联圈可以包括与“主轴经济带”重点城市有铁路、公路、航线、水运、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联结、合作往来密切的关联区域,也可以是有双边自贸协议、口岸通关协调机制等的其他国家关联区域。如重庆可向南连通贵阳、昆明幅射至东南亚,西安向东可连通京津冀及东北,可远及东北亚。
主轴经濟区域一旦建成,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重点城市-紧密圈-辐射圈-战略关联圈环环相扣,形成东南、中部、西南、西北四大功能区域,可以连接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及大西北起飞圈,大大加快我国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步伐。并可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直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实现我国第二次开放及第四次向西拓展的新局面。
(段霞为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林利民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此文是中国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读懂中国国际合作中心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
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后,其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急需打造一条“主轴经济带”,与其直接实现对接。
这一构想若能实现,将使西部广大地区跟紧东部的发展步伐,成为推动中国“第二次改革开放”的新的增长极,形成“一轴带两翼、东西部并举”的发展新格局。这一格局将在未来30年奠定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基石。
形成发展新格局
随着经济的发展,相邻区域的经济中心城市通过重要的交通干线和资源供应线相互连接,形成经济轴。轴线的形成大大能降低区域内部的生产和运输成本,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和重新组合,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一种通过基础设施轴线带动相邻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称为“主轴经济”,这条轴线所辐射带动的区域称为“主轴经济区域”。
支撑主轴经济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是沿线具有区位、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的若干核心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沿海、沿江地区接近那些具有国际贸易或国内贸易优势的核心城市(港口),而广大的西部地区因远离这些城市,运输成本过高,既远离了国际市场又远离了主要国内市场,发展潜力受到限制。即使中央政府加大转移支付与投资,短期内可能有效,长期看依然摆脱不了经济地理学上的这一定律的影响,这也是得到中央财政大力支持的西部地区依然欠发达的主要原因。
如果将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与“一带”的重要前沿西北地区联系起来,以高科技的轨道交通(磁悬浮或高铁)连接深圳、长沙、武汉、重庆、西安、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这八大重点城市,并且使这八大城市具备国际自贸区功能,就等于将海岸线平移1000公里左右,在内地再造一条接近国际市场的主轴经济带。主轴经济带穿越广东、湖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行政区,通过重要的交通干线、网络与资源供应线连接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区位优势与集聚条件,促进各种要素流动和经济联系,降低生产、交易和运输成本,吸引人口、产业向轴线两侧集聚,形成物流、科技、产业协同、文化交流大通道,带动区域发展。
主轴经济带一旦形成,其作用范围会大大超出作为经济增长极的这8个重点城市。生产要素将从大大小小的中心城市沿轴线拓展发展空间,形成支持腹地发展的两翼,并不断带动两翼发展,向不发达的区域纵深推进,带动各个层级的区域行为主体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形成由点而轴、由轴及面的发展新格局。
带动西部发展
打造“主轴经济带”规划兼顾了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就国际而言,可直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陆海对接,并使之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及地缘战略“西进”更稳定、扎实、强劲的战略基地与动力源;就国内而言,可推进以“西部国土改造”为核心内容的西部大开发,使西部广大地区跟紧东部的发展步伐,成为推动我国“第二次改革开放”新的增长极。
“主轴经济带”八大核心城市中,除深圳属于东部发达地区外,其余皆属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中长沙、武汉属于中部,重庆、西安在中西部的结合部上,而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皆为西部城市。可以说这一规划在战略设计上从一开始就把带动中西部发展、尤其是带动大西北发展置于战略重心,意在实现主轴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二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之所以较东部地区迟缓,主要受三大制约因素影响:一是极度缺水;二是地广人稀、交通不发达;三是深处内陆,极度依赖海运和贸易,难以搭乘对外开放的快车。
通过打造“主轴经济带”、尤其是建设贯通大西北、直通西亚、中亚及欧洲的高铁及高速路网,将有效解决西部地区路网不发达、相对封闭、对外开放难度较大等问题,但如果不能解决缺水问题,西北地区也难以起飞,难以与东部地区并驾齐驱。
所以,还必须辅之以“西部国土改造”计划,即把以荒凉著称的西部地区改造成人类宜居之地,使国人愿意“走西口”,而不能永远任由“孔雀东南飞”。
首先,应实行“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向大西北缺水地区大规模引水,从根本上解决困扰大西北地区数千年的缺水难题。
所谓“大西线南水北调工程”,就是设想从长江流域上游的川、藏边向大西北黄河流域上游大规模引水,同时从珠江流域上游的桂、黔、滇地区截留台风季产生的巨量洪水,引入川藏边的长江流域上游,弥补其调水损耗。即先把珠江流域上游的大量余水通过大型水坝、引水渠及提水泵站,搞多级提水,调往长江流域上游,再调住大西北地区黄河流域上游。此工程如能实现年调水1000亿立方米左右,则广大西北地区就可望从根本上改变荒凉状态,甚至一些不毛之地也可成为人类宜居之地。
其次,要通过高科技的轨道交通设施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改造大西北,使得这条主轴交通线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陆路物流大通道,让其示范效应带动“一带”上的境外交通建设。
综而论之,大西北路网再造和西线“大南水北调”是打造“主轴经济带”的关键。
目前,中国已有完成这些世纪工程的必要条件和能力。我国有3万余亿美元外汇储备,有大量民间游资,有超强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和工程建设能力以及研发能力,还有动员能力、对资源调动能力强大的政府。应综合思考,全盘规划,通过真正的科学规划加以支持。
环环相扣
规划的这条珠三角-新疆“主轴经济带”将带动我国约40%的人口、42%的陆上国土面积的开发开放新格局。
根据经济联系的强度,可以将“主轴经济带”影响区域分为紧密圈、辐射圈和战略关联圈。
紧密圈主要为重点城市所在的城市群区域,覆盖2.3亿人,55万平方公里。辐射圈主要为重点城市所在省份、周边省份与重点城市联系紧密的两翼城市群区域,覆盖2.97亿人,348万平方公里。以上两部分构成约402万平方公里主轴经济区域,沿线的地级及以上城市超过140个,总人口大约为5.3亿,约占全国人口的40%;GDP总量超过19万亿人民币,约占全国1/3 。主轴带所在区域除深圳周边外,皆处在中西部地区。
在扎实推进以上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上,“主轴经济带”在境内外中长期影响将日益显现,形成其战略关联圈。战略关联圈可以包括与“主轴经济带”重点城市有铁路、公路、航线、水运、管道等交通运输方式联结、合作往来密切的关联区域,也可以是有双边自贸协议、口岸通关协调机制等的其他国家关联区域。如重庆可向南连通贵阳、昆明幅射至东南亚,西安向东可连通京津冀及东北,可远及东北亚。
主轴经濟区域一旦建成,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重点城市-紧密圈-辐射圈-战略关联圈环环相扣,形成东南、中部、西南、西北四大功能区域,可以连接长江经济带、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及大西北起飞圈,大大加快我国产业由沿海向内地梯度转移的步伐。并可继续向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直接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对接,实现我国第二次开放及第四次向西拓展的新局面。
(段霞为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林利民为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对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此文是中国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读懂中国国际合作中心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