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更是一种文化学习,注重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创新精神等方面的人文素养与美术素养能力的培养。它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从而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小学美术教学体会,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
例如在教学《明与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这时,为了激发兴趣和增强学生体验,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白纸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这是教师让下面学生,仔细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后,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发现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这时教师引导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这是学生们议论纷纷,答案不一,反应快的学生答道:折叠的白纸。教师立刻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接下来,让同学们观察石膏球体,学生们观察到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发现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学会观察,还要促进他们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打开小学生心智中的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节日吊饰》一课时,我先安排了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心中庆祝节日时各种不同吊饰,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往往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而现实生活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这种宝贵的资源,因为美术从来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从满足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色彩知识教学中,我们根据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利用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感受、理解色彩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认知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游戏及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和美术作品串感受同类色、对比色的美感,在交流学习中体合作的快乐,通过学习同类色和对比色的知识,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耳闻目睹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走进大自然》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具体名称却不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观察校园里都有哪些颜色?说说你喜欢哪些颜色?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把刚刚说到的这些美丽的颜色从你的生活中找出來呢?学生齐声回答:能!其中一问学生说道:“如果我们学校的壁画色彩的左边再暗一些就好了,因为这边朝阳,在阳光的照耀下颜彩太艳了”。你看,学生们结合所学的透视和明暗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到现实中的作品中了。让我感到惊喜!
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特征,精心设计,找到利于美术教学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小学生全面参与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美术活动实践中学到真知,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梅.为儿童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M].文理导航,2012,12.
作者简介:
封海东,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凉山州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高;教学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和探究习惯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启发、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和观察习惯。
例如在教学《明与暗》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我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这时,为了激发兴趣和增强学生体验,我让学生上台演示: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发现白纸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这是教师让下面学生,仔细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后,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学生们发现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这时教师引导道:通过刚才的观察,你们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这是学生们议论纷纷,答案不一,反应快的学生答道:折叠的白纸。教师立刻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接下来,让同学们观察石膏球体,学生们观察到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发现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教师顺势引导学生们总结出: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
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学会观察,还要促进他们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在生活中养成观察的习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利于学生思维发展。
二、注重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传统美术教育多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最终都是大同小异。想象力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开发,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想象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打开小学生心智中的丰富的想象力。
例如,在教学《节日吊饰》一课时,我先安排了10分钟让学生大胆想象画出心中庆祝节日时各种不同吊饰,有的学生一口气画出五、六种,有的画出三、四个,无论多与少,此时学生想象的闸门已打开,毫无顾忌的画所见、所想、所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步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
三、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这往往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而现实生活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这种宝贵的资源,因为美术从来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从满足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色彩知识教学中,我们根据小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认知现状,利用竞赛、游戏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下感受、理解色彩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认知的过程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游戏及多人合作的形式完成实践活动。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和美术作品串感受同类色、对比色的美感,在交流学习中体合作的快乐,通过学习同类色和对比色的知识,了解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这样,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和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我在教学中,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耳闻目睹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走进大自然》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具体名称却不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引导学生寻找、观察校园里都有哪些颜色?说说你喜欢哪些颜色?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把刚刚说到的这些美丽的颜色从你的生活中找出來呢?学生齐声回答:能!其中一问学生说道:“如果我们学校的壁画色彩的左边再暗一些就好了,因为这边朝阳,在阳光的照耀下颜彩太艳了”。你看,学生们结合所学的透视和明暗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到现实中的作品中了。让我感到惊喜!
教师要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的同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特征,精心设计,找到利于美术教学的切入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小学生全面参与美术课堂,让学生在美术活动实践中学到真知,有效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使小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梅.为儿童创设开放的教学空间[M].文理导航,2012,12.
作者简介:
封海东,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凉山州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
重要荣誉:本文收录到教育理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