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坦的寻梦之路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yf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醉乡民谣》的第一个镜头就让人动容,酒吧特有的昏黄色调,加之吉他音色的质朴绵延,气氛优雅而沧桑,一曲深情脉脉的《将死之人》(Hang Me)将焦点引向了电影主人公勒维恩·戴维斯,一个在民谣历史上并不出名的人。这部由科恩兄弟拍摄的电影自2013年上映以来,就得到了各大影展以及颁奖赛事的关注提名,获奖无数,尤其是在2016年1月19日被选入了美国的标准收藏(Criterion Collection)。标准公司致力于搜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典影片,通过专业化的筛选和严谨的译制,将所选影片进行高标准的二次发行,以DVD或蓝光碟的形式销售,可见电影获得了业内的一致好评。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好听的电影,近十五首经典民谣歌曲随剧情贯穿其中。但民谣以及民谣歌手的故事并不简单,它酝酿纤细的情绪也包容深刻的哲思,加之与电影画面的圆融配合,足以抓住观众跟随这对天才导演踏上一条不平坦的寻梦之路。电影中流露的孤独触动了人最真实的心理,民谣歌词中与上帝的沟通、对人生的诉说则传达了每个时代最深处的情感。因此,在电影情节的推动下,当主人公勒维恩弹唱起这些民谣金曲时,我们早已无法分清是电影重新诠释了这些歌词,还是音乐在另一个层面完成了电影叙事。
  影片的情节非常简单,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位民谣歌手勒维恩·戴维斯对音乐梦想的追求、放弃以及阴错阳差下的无奈坚持。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叫《Inside Llewyn Davis》,译成《醉乡民谣》非常唯美,很上口,符合了影片文艺舒缓的格调。其实作品主题和思乡没有什么关系,涉及更多的是漂泊和独自支撑下去的无奈,直译这个片名大概是《走进勒维恩·戴维斯》,听上去更写实。实际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1960年左右,那是一个希望与黑暗共存的时代,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美国的平权运动、学生反战运动都兴起于此时,前卫先锋的民谣乐坛也正酝酿着一场复兴,鲍勃·迪伦(Bob Dylan)、琼·贝兹(Joan Baez)、老鹰乐队等歌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这部电影在很多细节上都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影片中出现的地名和形象都有迹可寻。
《醉乡民谣》电影剧照

  正如主人公的一句台词:“从不是新的,也不会变老,这就是民谣。”其实科恩兄弟一方面用大量的细节去建构一个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民谣乐坛,它足够真实,也足能够勾起观众的怀旧情怀,毕竟民谣吉他、黑胶唱片、小铁盒一出现就呈现了一种“陌生化”的美好;换一个角度去看,科恩兄弟用一个失败者的故事引起了太多普通观众的共鸣,勒维恩不仅仅是当年的那个唱不出名的罗克。勒维恩是许许多多个罗克的化身,任何一个星光璀璨的时代背后都有更多注定被埋名的人,在这个时代同理。影片中勒维恩放下对成功所有的期待,说道:“我实在太累了,本以为只需要好好地睡一晚,但实际上远远不够。”这多像我们周围的前辈和渐渐走向平庸的自己,曾经一贫如洗、心怀梦想,笃信那些苦心经营的才华终有一天会闪闪发光,也做遍所有的尝试却依然回到原点没能走出去,最终我们变得乐天安命,认定庸庸碌碌才是生活的常态。影片里那首《五百里》将这种情绪推向了一个小的高潮,琴声响起,借助这段熟悉的旋律听者找到了一个久违的自己,一个在大浪潮下的普通人,迫于生计与情怀道别。   边缘、不入时、身心疲惫和黑色幽默……这些才是科恩兄弟电影的标志,他们更愿意把镜头朝向那些光鲜背后的黯淡,毕竟那才是平凡的大多数,毕竟那些奔波才更让人动容。勒维恩的形象并不讨巧。他把音乐看得很高,珍视自己的才华,却用这份情怀处处迁怒于别人,好像这个世界除了音乐一切都是平淡的,除了做歌者所有职业都是无为。好朋友兼合作伙伴迈克的离世,对勒维恩的打击很大,甚至可以说直接断送了他的艺术前程,教授的音乐沙龙上,宾客唱了迈克的和声就让他焦躁愤怒。他没有沙龙里的闲适静观,他追逐那股民谣旋风,却没能挤到旋风中心一沐平静。他有歌者动人的才情,但艺术圈特有的暴躁、自我、粗粝和颓废在这个人物身上都有体现。可以说勒维恩身上,艺术上的天分与人格的缺陷并存,所以当欣赏这部影片时,我们不会过分动情地怜悯他或仰视他,反倒保持着理性的距离去审视这样一种人生。
科恩兄弟

  这部片子的环状结构同样是值得玩味的荒诞叙事,在电影的开头,勒维恩从酒吧被叫到一个阴暗街道的尽头,莫名遭到黑衣人的暴打和羞辱,之后出场的猫趁其不备从家中溜走。整个叙事线索随着找猫、换猫、还猫、找回而展开,在故事的最后,这一切如开头一样重演,平淡的演唱后被打骂,只不过猫想要再次溜走,被他一脚关在屋内。那个黑衣人也许就像《浮士德》中浮士德与梅菲斯特的关系,一边是高尚的坚持,一边是残酷的吞噬,互为表里,表现着主人公内心的博弈。逆光拍摄的街道,狭长的三角构图,阴森地呈现了勒维恩注定将从历史中隐退的结局。可以假想猫就是那个勒维恩的音乐理想,起初被重视,后来被玩弄掉包,最终还是回到原点毫无进展。唯一不同的是猫在结尾处逃不走了,哀莫大于心死,对于艺术而言丧失表达的动力比被捆绑住自由往往更加可悲。
  科恩兄弟的这次作品虽然一改《冰血暴》的酣畅离奇,而走了沧桑别致的文艺路线,但反励志、反合家欢的独立荒诞加上细节的良苦用心依然呈现了仅属于“科恩兄弟”的味道,相信任何一个看过作品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感怀和赞叹。看到勒维恩的发达胡须以及对迈克的深情追思,不禁让我联想到同样在电影路上独立打拼的科恩兄弟。或许可以把这部电影看做科恩兄弟的自我隐喻,同样大胡子、有天分,同样心怀对艺术不可动摇的爱与坚持,同样是两个人在并肩战斗。如今的科恩兄弟成功了,作为独立影人可以得到大投资,实现理想的拍摄计划。讽刺的是,他们镜头下的勒维恩却失去了伙伴,纵使坚持也难以走向市场,挣到的唯一一笔钱是给一首滑稽嘈杂的庸俗歌曲作和声。这对兄弟曾在公开场合感谢投资方,感谢观众,因为是大众的接受和肯定,才能让他们的一直拍下去。这部电影有兄弟二人的惺惺相惜,可以看出两人十分珍视这份合作的机缘与今天的成绩。难能可贵的是,当观众和评论家把光环与鲜花都献给他们时,他们心里还能住下一个失败者。遥想当年白手起家的艰辛,也难怪他们能拍出这部摧残人又打动人的电影,等待需要时间的限度,自由创作需要口碑的树立,追寻梦想的路注定不平坦,同为艺术家的荣耀与辛酸他们最能理解。
其他文献
1838年9月4日,20岁的逃亡奴隶弗雷德里克·贝利到达了纽约市。小时候,贝利会在马里兰州切萨皮克湾岸边,盯着海面上来来往往的船只看个不停。在他心中,那些船就是“可以飞向自由国度的天使”。摆脱束缚,是他长久以来最大的梦想。于是,他偷偷认字、练习写字、不断阅读……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一直埋藏着这样的信念——只有拥有知识,奴隶才会获得自由。  1836年,贝利进行了初次尝试。他和四个朋友计划先坐独木舟
上个世纪50年代,国外某组织曾就“你最喜爱的小说”做过一次世界性的调查,结果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名列榜首。从那时起到现在,半个世纪过去了,这部小说仍然是读者最喜爱的文学作品之一。之所以如此,除安娜这个形象生动、感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娜作为文学形象,具有坚实的现实生活基础。“安娜现象”在小说以外的现实生活中,也是时而可见的。我们在这里所要讲的富于传奇经历的克吕德内夫人,就正是
萨尔瓦多·达利(1904—1989)与我的父亲皮埃尔·阿吉利特(1900—2001)相交、合作长达五十年之久,此间创作出大量被艺术史家称为“画家最好的艺术作品”。  我带着双重目的踏上旅程:开办个人展馆和展示父亲的藏品。我应邀对展品进行评价。就我理解,采访者在向我寻求一个清晰的解释,可是,作为达利和阿吉利特之间协作的唯一见证者,对于那种场合、那种感受、那种责任,我能够说得清楚吗?  我是这样回答的
作为中亚美利加洲第一个主要文明,奥尔梅克人被试探性赋予了许多个“第一”,其中包括放血、活人祭祀、文字、碑文、数字0、中亚美利加洲天文历法、中亚美利加洲蹴球、罗盘及多个中亚美利加洲神灵等。其中,有关奥尔梅克人杀活人来祭祀神灵的说法几乎只是推测,因为没有发现哪怕是确凿的间接证据,更不用说直接证据了。在一个奥尔梅克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关节脱臼的婴儿头骨、股骨和完整骨架,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供奉物品,这让他们
印度自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独立后的宪法也规定了人人平等,禁止以宗教、种姓、民族、性别等任何原因歧视任何公民,废除不可接触制等,但现实是坚硬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痼疾很难被一纸条文治愈。在印度,一直存在着一个庞大的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他们被称为贱民、不可接触者、野蛮的部落民,圣雄甘地曾称呼他们为“哈里真”(神的孩子)。在独立之后,宪法赋予其一个不带歧视色彩的称谓:表列种姓与表列部落。称谓虽然发生了
这封信香气扑鼻,  散发着旧小说的气息!  让眼睛蒙上一层迷雾,  岂不是虚情假意?  我站着迎风读信,  好让风从凉台上吹走香气。  连笔体都狂热得颤抖,  真难相信这是游戏。  轻佻的女人擅长这种手段,  使浓郁的香气不绝如缕。  爱情眼镜蛇身体扭动,  斗篷飘飘然纷纷扬起。  我看信。而有人在楼下  等待回话,一片静寂。  空幻中没有一个人影儿,  “怪味儿!”说话的是妻……  尤里帕里加尔
有一种方法是把世界上的人分成两种,一种是不太关心其他人故事只是埋头苦干认真过好自己人生的人;另一种是喜欢从其他人的故事中分享快乐、痛苦、遗憾、满足、爱情和友谊来提炼自己人生的人。我自己并不是属于可以埋头苦干过好自己人生的人,所以显然不是第一种人。  看过一种观点,说世界上那么多真实的故事都无法了解,怎么还有时间去了解虚构的故事。这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没有什么正确或不正确。只有是否适用于自己的人生道
许多画家因为其精湛的画艺而被写入美术的历史,他们的作品被后人视为珍宝。但是,在这些画家中,能像张大干和毕加索那样配得上“传奇”称号的则少之又少。在艺术上,他们是中西方画家的杰出代表;在生活中,他们的人生充满传奇。更令人们所津津乐道的是,这两位“传奇”还曾经有过一次不同寻常的“峰会”。  张大干(1899--1983),原名正权,后改名爱,字季爱,号大干,别号大干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四川内江
库柏是英国利物浦一家快餐店的老板。这家快餐店店面不大,但食物种类很多,而且都精致可口,尤其是特制的风味披萨,材料考究,做工精细,口感美味,很受当地人的喜欢,成了这家店的招牌。  有一次,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走进店里,他认真地看了半天菜单,然后问库柏:“请问,这种风味的披萨就是大家都喜欢吃的那种吗?”“是的,亲爱的,这是我们店的特色。”库柏带着灿烂的笑容回答。小男孩也开心地笑起来:“好的,请给我来一个
自从2016年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以来,对于该奖颁给鲍勃·迪伦是否合理的争论便从未停止。但无论人们对此持怎样的态度,他们基本上都不会否认,就算没有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垂青,鲍勃·迪伦也毫无疑问是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当他1961年第一次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酒馆登台演唱,就像一只蝴蝶扇动了第一次翅膀,没用多长时间,这股蝴蝶扇动的微小气流便演变成一股文化飓风席卷了全球,一直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