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一直想起欧洲思想史上那个著名的譬喻,“杀一个中国人”(Killing a Mandarin)。
最早是狄德罗,他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一个杀人犯跑到了中国,欧洲人会不会担心他在那里大开杀戒呢?应该不会,因为长江不如塞纳河,太远的地方我们顾不着。
到了夏多布里昂,故事开始有趣地变形。他的问题是:假如你能够透过某种神秘的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一个远在中国的富翁,然后在你法国的户口上多了一笔惊人财富,你干不干?
后来的作家如巴尔扎克,也再三拿这个故事来做文章,因为它涉及了道德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有关怀陌生人的能力吗?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共享的价值通行的原则,但是感情上,我们会不会因为时空的辽阔而阻断了对远方同类的切身感受呢?
更为人所知的版本来自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论》,他先把“杀一个中国人”变成中国出了场大地震,然后他一如既往地指陈了人性的现实:一个欧洲人听到这消息之后或许会难过会沉思,但第二天就立刻回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了。
亚当.史密斯不是要大家继续自私的本性(其实他从来都不欣赏人的自私),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培育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消减偏见与距离的障碍,不只能想象自己身边贫苦大众的困厄,还要能设身处地地领会远方陌生人的痛苦。简单地讲,人应该有配得上理性道德律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该怎么发展呢?读书。我们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了解每一种人生的可能。但是透过阅读(尤其文学),我们就能从可怜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切身体会其他人的遭遇,其他人的悲喜。所以,有富豪因为阅读而立志投余生于第三世界贫民生计的改善,有异性恋者因阅读而彻底扭转自己固有的定见。书读多了,应该有一份宽容博大的同情与慈悲;愿与诸生进共勉。
最早是狄德罗,他提出一个问题,假设一个杀人犯跑到了中国,欧洲人会不会担心他在那里大开杀戒呢?应该不会,因为长江不如塞纳河,太远的地方我们顾不着。
到了夏多布里昂,故事开始有趣地变形。他的问题是:假如你能够透过某种神秘的力量,神不知鬼不觉地害死一个远在中国的富翁,然后在你法国的户口上多了一笔惊人财富,你干不干?
后来的作家如巴尔扎克,也再三拿这个故事来做文章,因为它涉及了道德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人类有关怀陌生人的能力吗?我们都知道这世上有共享的价值通行的原则,但是感情上,我们会不会因为时空的辽阔而阻断了对远方同类的切身感受呢?
更为人所知的版本来自亚当.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论》,他先把“杀一个中国人”变成中国出了场大地震,然后他一如既往地指陈了人性的现实:一个欧洲人听到这消息之后或许会难过会沉思,但第二天就立刻回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了。
亚当.史密斯不是要大家继续自私的本性(其实他从来都不欣赏人的自私),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培育自己同情共感的能力,消减偏见与距离的障碍,不只能想象自己身边贫苦大众的困厄,还要能设身处地地领会远方陌生人的痛苦。简单地讲,人应该有配得上理性道德律的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该怎么发展呢?读书。我们总是活在自己有限的生活之中,不可能了解每一种人生的可能。但是透过阅读(尤其文学),我们就能从可怜的囚笼里解放出来,切身体会其他人的遭遇,其他人的悲喜。所以,有富豪因为阅读而立志投余生于第三世界贫民生计的改善,有异性恋者因阅读而彻底扭转自己固有的定见。书读多了,应该有一份宽容博大的同情与慈悲;愿与诸生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