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基于电影创作原理、电影修辞技巧的卓越的电影,影片将乡间小路、中国红、女性、饺子、农村等中国符号展现在世界观众面前,并将感动传递给了全世界。
[关键词] 电影修辞 符号 感动
修辞是指修辞法、美辞、巧言等等。修辞学最初出现在演说领域,也就是演讲者利用的一种言语技巧来使自己的演讲能被更多的听众所接受。电影修辞是修辞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延伸。它看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然而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即电影是怎样向观众传递感动的。电影是映像艺术,是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手段。《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国人的爱情观以及中国国情的电影。它是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的,按照一般的思维,西方文化圈的观众在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于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的理解是需要很大的思考空间的,甚至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这部影片却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它是怎样向全世界的观众传递感动的?本文从电影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电影符号原型的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通过回答这一问题来阐释电影中传递给世界的中国符号。
乡间小路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题名为“The Road Home”,日文题名为“初恋のきた道”(初恋到来的小路)。在这些译制的外文片名中都包含了“路”这个词。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一个少女一直在奔跑,一直在跑,这个电影场景篇幅很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直接的语言对白,只有一个用亲手做的饭菜来传递爱意的少女在乡间绵延的小路上追逐心爱的人,等待心爱的人。这条小路意味深远。路在修辞学上暗喻着连接,代表着希望。只要有这条路,少女和心爱之人就连接了起来。只要有这条路,他肯定就会回来。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在展现小路的同时,中国的悠悠大地、纯白雪原、金黄麦田、青青山林等自然景观也展现在了世界观众的面前。这些对自然的描写,像叙情诗一样娓娓道来,勾起世人情不自禁的怀旧情怀,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表达感情方面,东方人并不擅长把它直接说出来,而是习惯把自我的感情藏在深处。东方文化是注重内敛的,这种洋溢着委婉含蓄的东方文化以影片所运用的修辞法为媒介传递给了世界。
中国红
中分下摆的麻花辫、大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母亲”年轻时这样的装扮,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少女的气质描绘得楚楚动人。特别是少女的红棉袄,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少女的红棉袄在山村的小路上奔跑,在青青的山林中不停地跳跃,像一团火,燃烧的火,像少女急切渴望的心情,一路不停地奔驰。红色是太阳的颜色,鲜血的颜色,火焰的颜色,这种源于自然的颜色在色彩学上被赋予了很多象征的涵义。红色象征着温暖,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前进等等。然而,这些象征意义的赋予也会受到特定的人文地理的限制。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越过越好,红色的结婚典礼、红包、红灯笼、红色中国结、梁上红、红春联、红发夹、红辣椒等等。张艺谋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擅长于灵活的运用色彩。有人认为,张艺谋导演的诸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许多作品都运用了很大篇幅的红色,将中国红色的文化符号传达给了世界。笔者认为,中国人喜爱红色这一符号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蜚声世界之前早就通过遍布全世界的“China Town”而被熟悉了。张艺谋导演只是运用了艺术家独特而敏锐的色彩修养捕捉到了这种符号,并将其通过电影呈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
女性
电影的名称为《我的父亲母亲》,单从名称上来讲,“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和“母亲”对等的,然而在电影中关于“父亲”却没有太着重去描写,导演艺术化地将他在片中的出场减少得微乎其微。影片之所以弱化“父亲”的形象正是为了突出“母亲”形象。张艺谋是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情结的导演,他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如《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菊豆》中的王菊豆、《活着》中的家珍等,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他用丰富的场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年轻时“母亲”的形象,美丽、大方、纯朴、善良。《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少女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在电影修辞学上,女性主题是经常被用来展现爱的。如母亲般的大地、如母亲般的河流、如母亲般的大海等等,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基于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女性的母性特质,因此也都是最适合于展现家庭与爱情主题的手法。东方女性的气质通过年轻时的“母亲”与现在的“母亲”传递给了世界。
饺子
在影片中,少女总是变着花样做各种美味的饭菜给心爱的人,并且希望他能尝到自己亲手做的菜。在少女与心爱的人之间的情愫传递以及故事的展开中,饭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造就了风靡世界的中国饮食。中国国土面积广大,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根据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北京菜、上海菜、四川菜、广东菜等等。《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故事发生在华北地区一个美丽的农村,所以登场的是华北地区的菜。与南方的米食文化不同,北方是面食文化,包括各种面条、包子、馒头、大饼等等。在影片中,少女为了能让心爱的人吃上一口自己精心准备的饺子,拼命奔跑追赶远去的马车,不慎摔破了青花瓷碗,饺子洒落了一地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没有特意采用少女的眼泪特写,也没有采用少女表情的特写,而是通过摔破的青花瓷碗和洒落一地的饺子的特写来展现少女没能够让心爱的人吃上饺子的悲伤。在这里,在众多的北方菜中,导演特意选择了饺子,而没有采用包子或者是大饼。如同一提到日本菜就会联想到寿司一样,饺子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饭菜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观众看到此情此景时便会很容易移入感情,引起共鸣。
农村
织布机织布、扁担挑水、土砌的炉灶做饭等等这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光景,在影片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农村印象伴随着影片的放映传递给了世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讲述过去的故事时运用了鲜艳的彩色,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时却运用了黑白色,这种违反常规的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四十年前的农村,正如少女的初恋一样,美丽动人。而在与之遥遥相对的现实的时空中,不论是“儿子”居住的省城,还是“母亲”居住的小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村长为抬“父亲”灵柩回村的劳务费而发愁,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此不禁让人感叹,过去虽然物质条件落后,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却异常的饱满,令我们感动。而如今,生活富足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却变得异常薄弱。纵观整个世界,这种年轻人冲向大城市,农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小孩的情况是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也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的事实。中国农村的现状正是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中国的典型符号。
綜上,本文以电影修辞学的视点,通过对于乡间小路、中国红、女性、饺子、农村等几个符号原型进行分析,阐释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中国符号。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基于电影创作原理、电影修辞技巧卓越的电影,所以它才能够征服全世界的观众,将感动传递给了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昌庆 原型的意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文化阐释 《当代文坛》 2003年第6期
[2]鲍十 我的父亲母亲 《电视﹒电影﹒文学》 1999年第5期
[3]王艺辉 牛亚坤 感观电影唯美画面的视觉艺术—再读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
[4]陈相霞 电影图像叙述的艺术性—从《我的父亲母亲》看电影图像的叙述功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4期
作者简介
刘淑霞(1985.1- ),女,助教,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电视、电影符号学。
[关键词] 电影修辞 符号 感动
修辞是指修辞法、美辞、巧言等等。修辞学最初出现在演说领域,也就是演讲者利用的一种言语技巧来使自己的演讲能被更多的听众所接受。电影修辞是修辞法在电影艺术中的延伸。它看似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然而通俗来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表现手法,即电影是怎样向观众传递感动的。电影是映像艺术,是人类反映世界的一种手段。《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典型的反映中国人的爱情观以及中国国情的电影。它是属于东方文化范畴的,按照一般的思维,西方文化圈的观众在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对于影片所要传达的主题的理解是需要很大的思考空间的,甚至会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形。然而,事实上,这部影片却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它是怎样向全世界的观众传递感动的?本文从电影修辞学的角度,通过对电影中的几个电影符号原型的分析来回答这一问题。通过回答这一问题来阐释电影中传递给世界的中国符号。
乡间小路
《我的父亲母亲》的英文题名为“The Road Home”,日文题名为“初恋のきた道”(初恋到来的小路)。在这些译制的外文片名中都包含了“路”这个词。在乡间蜿蜒的小路上,一个少女一直在奔跑,一直在跑,这个电影场景篇幅很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没有直接的语言对白,只有一个用亲手做的饭菜来传递爱意的少女在乡间绵延的小路上追逐心爱的人,等待心爱的人。这条小路意味深远。路在修辞学上暗喻着连接,代表着希望。只要有这条路,少女和心爱之人就连接了起来。只要有这条路,他肯定就会回来。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路。在展现小路的同时,中国的悠悠大地、纯白雪原、金黄麦田、青青山林等自然景观也展现在了世界观众的面前。这些对自然的描写,像叙情诗一样娓娓道来,勾起世人情不自禁的怀旧情怀,打动了观众的心。在表达感情方面,东方人并不擅长把它直接说出来,而是习惯把自我的感情藏在深处。东方文化是注重内敛的,这种洋溢着委婉含蓄的东方文化以影片所运用的修辞法为媒介传递给了世界。
中国红
中分下摆的麻花辫、大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母亲”年轻时这样的装扮,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少女的气质描绘得楚楚动人。特别是少女的红棉袄,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少女的红棉袄在山村的小路上奔跑,在青青的山林中不停地跳跃,像一团火,燃烧的火,像少女急切渴望的心情,一路不停地奔驰。红色是太阳的颜色,鲜血的颜色,火焰的颜色,这种源于自然的颜色在色彩学上被赋予了很多象征的涵义。红色象征着温暖,象征着革命,象征着前进等等。然而,这些象征意义的赋予也会受到特定的人文地理的限制。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越过越好,红色的结婚典礼、红包、红灯笼、红色中国结、梁上红、红春联、红发夹、红辣椒等等。张艺谋导演是摄影师出身,擅长于灵活的运用色彩。有人认为,张艺谋导演的诸如《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许多作品都运用了很大篇幅的红色,将中国红色的文化符号传达给了世界。笔者认为,中国人喜爱红色这一符号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蜚声世界之前早就通过遍布全世界的“China Town”而被熟悉了。张艺谋导演只是运用了艺术家独特而敏锐的色彩修养捕捉到了这种符号,并将其通过电影呈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
女性
电影的名称为《我的父亲母亲》,单从名称上来讲,“父亲”的角色应该是和“母亲”对等的,然而在电影中关于“父亲”却没有太着重去描写,导演艺术化地将他在片中的出场减少得微乎其微。影片之所以弱化“父亲”的形象正是为了突出“母亲”形象。张艺谋是一个有着强烈女性情结的导演,他在电影中塑造了一系列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如《红高粱》中的“我奶奶”、《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菊豆》中的王菊豆、《活着》中的家珍等,几乎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他用丰富的场景浓墨重彩地刻画了年轻时“母亲”的形象,美丽、大方、纯朴、善良。《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一个纯朴的少女爱上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一爱就是一辈子。在电影修辞学上,女性主题是经常被用来展现爱的。如母亲般的大地、如母亲般的河流、如母亲般的大海等等,这些修辞手法都是基于女性特有的亲和力与女性的母性特质,因此也都是最适合于展现家庭与爱情主题的手法。东方女性的气质通过年轻时的“母亲”与现在的“母亲”传递给了世界。
饺子
在影片中,少女总是变着花样做各种美味的饭菜给心爱的人,并且希望他能尝到自己亲手做的菜。在少女与心爱的人之间的情愫传递以及故事的展开中,饭菜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造就了风靡世界的中国饮食。中国国土面积广大,饮食文化也大不相同,根据地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北京菜、上海菜、四川菜、广东菜等等。《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故事发生在华北地区一个美丽的农村,所以登场的是华北地区的菜。与南方的米食文化不同,北方是面食文化,包括各种面条、包子、馒头、大饼等等。在影片中,少女为了能让心爱的人吃上一口自己精心准备的饺子,拼命奔跑追赶远去的马车,不慎摔破了青花瓷碗,饺子洒落了一地的场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演没有特意采用少女的眼泪特写,也没有采用少女表情的特写,而是通过摔破的青花瓷碗和洒落一地的饺子的特写来展现少女没能够让心爱的人吃上饺子的悲伤。在这里,在众多的北方菜中,导演特意选择了饺子,而没有采用包子或者是大饼。如同一提到日本菜就会联想到寿司一样,饺子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传统饭菜之一,正是基于这种观念,观众看到此情此景时便会很容易移入感情,引起共鸣。
农村
织布机织布、扁担挑水、土砌的炉灶做饭等等这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农村的光景,在影片中刻画得淋漓尽致。中国农村印象伴随着影片的放映传递给了世界。在《我的父亲母亲》中,讲述过去的故事时运用了鲜艳的彩色,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时却运用了黑白色,这种违反常规的手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三、四十年前的农村,正如少女的初恋一样,美丽动人。而在与之遥遥相对的现实的时空中,不论是“儿子”居住的省城,还是“母亲”居住的小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村民外出打工,村长为抬“父亲”灵柩回村的劳务费而发愁,商品经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此不禁让人感叹,过去虽然物质条件落后,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却异常的饱满,令我们感动。而如今,生活富足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却变得异常薄弱。纵观整个世界,这种年轻人冲向大城市,农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小孩的情况是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也是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的事实。中国农村的现状正是当代中国的真实写照,也是当代中国的典型符号。
綜上,本文以电影修辞学的视点,通过对于乡间小路、中国红、女性、饺子、农村等几个符号原型进行分析,阐释了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中国符号。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基于电影创作原理、电影修辞技巧卓越的电影,所以它才能够征服全世界的观众,将感动传递给了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昌庆 原型的意义—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的文化阐释 《当代文坛》 2003年第6期
[2]鲍十 我的父亲母亲 《电视﹒电影﹒文学》 1999年第5期
[3]王艺辉 牛亚坤 感观电影唯美画面的视觉艺术—再读张艺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评介》2008年第20期
[4]陈相霞 电影图像叙述的艺术性—从《我的父亲母亲》看电影图像的叙述功能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8卷 第4期
作者简介
刘淑霞(1985.1- ),女,助教,硕士,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教育电视、电影符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