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设置的必修课很多,有十几门功课。其实,作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各门功课合成一个整体,一个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对一门学科的学习,必须以多门学科已学知识作为基础;反之,学好一门学科,又将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做好准备。政治课要实施新课程改革,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方式方法很多,其中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必须充分挖掘政治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进行创新教学,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感染,师生产生共鸣,又可以恰到好处地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学生学习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提高哲学课的教学效果,就应以哲学中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解决,即在哲学课创新教学中要注意学科渗透。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运用文学鉴赏领悟哲理,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是一门工具学科,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这样说: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政治一般学得就棒;反之,学生语文学得差,政治学习效果就欠佳。同样道理,教师语文修养深,则极易驾驭教学;反之,教师语文知识贫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哲学课堂的创新教学中如果经常迁移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哲学生活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教学中,每课时抽出3—5分钟时间由学生朗读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说明人生价值在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中的作用。针对班上少数同学不顾现实条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借用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横向联系,从而提高哲学课创新教学的课堂实效。
二、运用数学图形讲解哲理,增强直观性
在哲学课教学中,有不少理论比较抽象,如果单靠纯粹的口头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使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即使勉强接受也会消化不良。如果在传授哲学理论知识时,能结合一些数学图形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难懂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既能充分论证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哲理中有关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及其关系的原理,学生往往容易将它们混淆起来,也不易理解,若能采取这种方法,便能迎刃而解。
三、运用物理定律引出哲理,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如果空洞死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在哲学课讲授哲理时,教师如果呆板地讲解原理,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如果借用物理定律进行讲授,便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关系”时,采用牛顿第二定律(a=F/M)让学生思考,化抽象、呆板为具体、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在机械运动中,外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M),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自身的质量成反比。机械运动的变化,固然与该物体外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该物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关键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四、运用化学反应导入哲理,增强求知欲
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尤其是哲学课程,味同嚼蜡,寓意却又深奥难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在哲学课创新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一些化学反应来导入哲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时,用了下面的化学反应:
2H2+O2 点燃 2H2O
2H2O 用电 2H2↑+O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化合和分解是一对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各自对立方向所处的地位转化。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中的化合和分解,又掌握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哲理一目了然,增强了學生的求知欲,获得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在哲学课创新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横向联系,对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科联系在哲学课创新教学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这些知识来获得深刻的哲理启迪。目前,我国包括中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有声有色地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进行新课程改革。因此,加强学科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就要求授课者不要让某一学科孤立存在,而要把各门学科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开展联系,让我们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交错成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
一、运用文学鉴赏领悟哲理,提高课堂实效
语文是学生学习的基础课,是一门工具学科,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语文知识的工具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可以这样说:语文学得好的学生,政治一般学得就棒;反之,学生语文学得差,政治学习效果就欠佳。同样道理,教师语文修养深,则极易驾驭教学;反之,教师语文知识贫乏,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哲学课堂的创新教学中如果经常迁移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引用名言、警句,有利于将抽象的哲理具体化,把深奥的哲理通俗化,把晦涩的理论形象化,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哲学生活关于人生价值的内容教学中,每课时抽出3—5分钟时间由学生朗读关于人生价值的名言警句,说明人生价值在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中的作用。针对班上少数同学不顾现实条件,信奉什么“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盲目追求所谓的“时髦”、“潇洒”,狂热崇拜所谓大款、明星的生活方式,我们可借用著名诗人流沙河的配乐诗朗诵《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对学生进行教育,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趣味性,也促进了各学科的互相渗透和横向联系,从而提高哲学课创新教学的课堂实效。
二、运用数学图形讲解哲理,增强直观性
在哲学课教学中,有不少理论比较抽象,如果单靠纯粹的口头说教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使学生心服口服,学生即使勉强接受也会消化不良。如果在传授哲学理论知识时,能结合一些数学图形进行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使难懂的哲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化枯燥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复杂为简明,从而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既能充分论证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哲理中有关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及其关系的原理,学生往往容易将它们混淆起来,也不易理解,若能采取这种方法,便能迎刃而解。
三、运用物理定律引出哲理,提高学习效率
一节课如果空洞死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且会使整堂课黯然失色。在哲学课讲授哲理时,教师如果呆板地讲解原理,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疲劳,注意力分散。如果借用物理定律进行讲授,便会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讲解“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外因关系”时,采用牛顿第二定律(a=F/M)让学生思考,化抽象、呆板为具体、形象,从而使学生懂得:在机械运动中,外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根据牛顿第二定律(a=F/M),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自身的质量成反比。机械运动的变化,固然与该物体外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该物体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产生多大的加速度,关键取决于它自身的质量。从而使学生懂得: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四、运用化学反应导入哲理,增强求知欲
政治课的内容一般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尤其是哲学课程,味同嚼蜡,寓意却又深奥难解。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于是我就在哲学课创新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一些化学反应来导入哲理,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讲“矛盾的对立与统一”这一框题时,用了下面的化学反应:
2H2+O2 点燃 2H2O
2H2O 用电 2H2↑+O2↑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化合和分解是一对矛盾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各自对立方向所处的地位转化。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了解了化学知识中的化合和分解,又掌握了“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哲理一目了然,增强了學生的求知欲,获得了良好的开端。
总之,在哲学课创新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横向联系,对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具有重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科联系在哲学课创新教学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利用这些知识来获得深刻的哲理启迪。目前,我国包括中学教育的基础教育领域正在有声有色地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即进行新课程改革。因此,加强学科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对教师提出了高要求,这就要求授课者不要让某一学科孤立存在,而要把各门学科当作一个有机整体,广泛开展联系,让我们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体系交错成网,才能收到预期效果,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