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电教媒体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形并茂的视听材料,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思维和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创设情景、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采用计算机三维动画,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图形变化过程的: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将圆分成红黄两半,再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时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拼成的这个图形近似什么图形?”(近似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这里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再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分别拼成新的图形,问:“现在拼成的图近似什么图形?”(近似长方形)接着问:“由圆转化成的近似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演变的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也清楚地看到:把圆平均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最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f=πr2。用电教媒体显示由圆得到近似长方形的变化过程,不仅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揭示出数学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良好思维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數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肃性等特点。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当,课就会上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厌学。相反,老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电教媒体模拟演示,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会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思维、抽象、概括等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我分步用微机动态显示:先在屏幕上显示将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闪动其中的一份,再闪动其中的另一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五份闪动其中的一份和四份。在每一步的演示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占它的几分之几?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把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结合具体分数:1/2、1/4、3/4、1/5,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学生头脑中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4份或5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又用微机显示4个苹果和6只熊猫,使学生再认识还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先出示4个苹果问:“可以把4个苹果圈起来?”又问:“这4个苹果能平均分吧?”再出现一个集合,再出现平均分的过程。然后以同样的步骤教学另一幅图。这样先出现几个物体,又出现一个集合,再出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闪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一次次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印象,形成了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的表象。使学生对单位“l”产生了新的认识并对分数概念的掌握做好了准备,这样就很自然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学生也轻松地了解了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这样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微机程序的控制,将书本上静止的复合画面改为动态的形式,将图象分解后逐步显示,使学生的大脑在视觉中展开思维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思维集中于难点的突破之中。另外,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交替、有规律地闪动,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增添了趣味性,从而达到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02-21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变枯燥为生动、创设情景、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例如:在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我采用计算机三维动画,给学生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图形变化过程的: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将圆分成红黄两半,再把它平均分成8份,这时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拼成的这个图形近似什么图形?”(近似平行四边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这里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为了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我引导学生继续观察,再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32等份、64等份,分别拼成新的图形,问:“现在拼成的图近似什么图形?”(近似长方形)接着问:“由圆转化成的近似长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演变的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也清楚地看到:把圆平均分割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最后再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在演示的过程中,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即C/2=2πr/2=πr,宽就是圆的半径。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f=πr2。用电教媒体显示由圆得到近似长方形的变化过程,不仅顺利地突破了重难点,而且揭示出数学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良好思维的形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化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數学学科具有抽象性、严肃性等特点。如果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当,课就会上得枯燥乏味,课堂气氛就会死气沉沉,导致学生厌学。相反,老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电教媒体模拟演示,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会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学生能通过观察、分析、思维、抽象、概括等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突破重难点。
如在教学五年级教材《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引导学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我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根据这节课的重难点,我分步用微机动态显示:先在屏幕上显示将一块饼平均分成2份,闪动其中的一份,再闪动其中的另一份;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五份闪动其中的一份和四份。在每一步的演示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把什么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占它的几分之几?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认识,通过把一个图形、一条线段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结合具体分数:1/2、1/4、3/4、1/5,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观察学生头脑中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4份或5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拓宽学生思路,又用微机显示4个苹果和6只熊猫,使学生再认识还可以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先出示4个苹果问:“可以把4个苹果圈起来?”又问:“这4个苹果能平均分吧?”再出现一个集合,再出现平均分的过程。然后以同样的步骤教学另一幅图。这样先出现几个物体,又出现一个集合,再出现平均分的过程,最后闪动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这一次次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加深了印象,形成了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再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的表象。使学生对单位“l”产生了新的认识并对分数概念的掌握做好了准备,这样就很自然地突破了这节课的重点。学生也轻松地了解了抽象概括分数的意义。
这样在整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微机程序的控制,将书本上静止的复合画面改为动态的形式,将图象分解后逐步显示,使学生的大脑在视觉中展开思维活动,自觉地进入学习状态,更好地把思维集中于难点的突破之中。另外,每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交替、有规律地闪动,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增添了趣味性,从而达到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目的。
收稿日期:2008-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