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报刊、广播、电视“都要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勇于创新。努力形成各自的风格和特色”。长期以来,县级电视台在办台指导思想上都普遍存在着“简单讲政治”的传播理念,往往“以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受众为中心”,导致电视节目内容单调、形式陈旧,形成低水平重复,很难受到观众的好评。这样,电视新闻宣传创新成为县级电视台当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们提倡、鼓励新闻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
定位准确是新闻创新的基础
新闻创新,说到底是受众的需要。作为县级电视台,在栏目节目改版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定位,围绕受众需求进行创新。我们可以把受众定为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广大农民。以及众多商家、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为前三种受众服务,是由电视台的“喉舌”性质决定的,为后两种受众服务,是电视台的市场决定的。其中后两种受众是电视经济效益的有效体现者,他们对节目质量。特别是对市场效应要求更高,服务好这部分受众,才会产生极大的广告效应,才能拓展创收的空间。通俗一点讲,就是节目办好了有人看。受众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节目才能办得更好,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新闻创新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
新闻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只有每时每刻都十分注意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才能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受众的利益、需求和兴趣结合起来,让党和人民都满意。作为县级主流媒体要提高收视率,就要想方设法在改革报道形式、加大新闻内容信息量上下工夫。
将会议报道新闻化。要力戒“倒胃口”会议条框式报道。对一些行业的年会、座谈会、部门的工作会等会议报道要突出重点,挖掘亮点,开门见山。如“记者日前从×××会议上获悉……”一目了然,让受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取了更多信息量。
工作式报道新闻化。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抓两头,堵中间”。所谓“两头”,一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要紧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战略思维;二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實现“三贴近”。所谓“堵中间”,就是要减少甚至杜绝一般工作性报道,增加社会性新闻报道,反映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典型报道新闻化。改变过去面面俱到的写法,引导记者多写人物消息、人物特写,增加其信息含量,将传统的“扁形新闻”报道变为符合发展需要的“圆形新闻”报道。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下工夫,在生动刻厕人物形象上下工夫。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唱响时代的正气歌。
在“三贴近”中追求和实现创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但是只讲舆论导向,不讲引导艺术,不研究创新手段,就很难真正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创新既要服务受众。更要引导受众。新闻创新就是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宣传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更加适应。与改革的深化更加符合,与人民的要求更加贴近。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途径。我们提倡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人群众,不仅是日常报道的需要,也是新闻创新的唯一源泉。受众对我们的新闻“产品”满意不满意,最终也体现在是否坚持了“三贴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见蛟龙”。对县级电视台来说,要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必须做到“三贴近”,努力在“三贴近”中实现创新。
我们要求编辑记者一定要静下心来,多琢磨些问题,尤其是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多花些时间,吃点苦头,下些工夫,力争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出权威,体现县级主流媒体的风范。
我们要求在采编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个人都要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新闻要想不断创新,新闻记者必须深入采访、深人生活、深入基层,与新闻事件的主角进行全身心的交流,这样才能把握新闻的精髓。我们要求新闻记者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鲜活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深人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话筒留给群众,讲求时效性。增加信息量,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
我们要求编辑制作人员多在新闻内容的信息化、语言的形象化、形式的多样化、编排的艺术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创新,通过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创新。说到底,实现了“三贴近”,就能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大问题,县级电视台相对于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如何变弱势为强势,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创新。
我们提倡、鼓励新闻创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坚持无产阶级新闻的党性原则,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的引导作用。
定位准确是新闻创新的基础
新闻创新,说到底是受众的需要。作为县级电视台,在栏目节目改版的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定位,围绕受众需求进行创新。我们可以把受众定为党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广大农民。以及众多商家、有消费能力的群体。为前三种受众服务,是由电视台的“喉舌”性质决定的,为后两种受众服务,是电视台的市场决定的。其中后两种受众是电视经济效益的有效体现者,他们对节目质量。特别是对市场效应要求更高,服务好这部分受众,才会产生极大的广告效应,才能拓展创收的空间。通俗一点讲,就是节目办好了有人看。受众越多效益越好,效益越好,节目才能办得更好,形成这样一个良性循环。
新闻创新是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关键
新闻创新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我们的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只有每时每刻都十分注意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才能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受众的利益、需求和兴趣结合起来,让党和人民都满意。作为县级主流媒体要提高收视率,就要想方设法在改革报道形式、加大新闻内容信息量上下工夫。
将会议报道新闻化。要力戒“倒胃口”会议条框式报道。对一些行业的年会、座谈会、部门的工作会等会议报道要突出重点,挖掘亮点,开门见山。如“记者日前从×××会议上获悉……”一目了然,让受众在较短时间内就获取了更多信息量。
工作式报道新闻化。这就是我们提出的“抓两头,堵中间”。所谓“两头”,一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大政方针,特别是要紧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战略思维;二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全面實现“三贴近”。所谓“堵中间”,就是要减少甚至杜绝一般工作性报道,增加社会性新闻报道,反映受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将典型报道新闻化。改变过去面面俱到的写法,引导记者多写人物消息、人物特写,增加其信息含量,将传统的“扁形新闻”报道变为符合发展需要的“圆形新闻”报道。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下工夫,在生动刻厕人物形象上下工夫。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唱响时代的正气歌。
在“三贴近”中追求和实现创新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但是只讲舆论导向,不讲引导艺术,不研究创新手段,就很难真正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目的。创新既要服务受众。更要引导受众。新闻创新就是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使新闻宣传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更加适应。与改革的深化更加符合,与人民的要求更加贴近。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根本途径。我们提倡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人群众,不仅是日常报道的需要,也是新闻创新的唯一源泉。受众对我们的新闻“产品”满意不满意,最终也体现在是否坚持了“三贴近”。“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见蛟龙”。对县级电视台来说,要把新闻的思想性、指导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必须做到“三贴近”,努力在“三贴近”中实现创新。
我们要求编辑记者一定要静下心来,多琢磨些问题,尤其是具有前瞻性和方向性的问题,多花些时间,吃点苦头,下些工夫,力争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出权威,体现县级主流媒体的风范。
我们要求在采编工作的各个环节,每个人都要培养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益求精,真正做到“守土有责”。
新闻要想不断创新,新闻记者必须深入采访、深人生活、深入基层,与新闻事件的主角进行全身心的交流,这样才能把握新闻的精髓。我们要求新闻记者多用群众的语言,多联系群众身边的事例,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报道有鲜活内容、有新闻价值的事情,要深人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话筒留给群众,讲求时效性。增加信息量,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实行正确的舆论监督,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
我们要求编辑制作人员多在新闻内容的信息化、语言的形象化、形式的多样化、编排的艺术化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创新,通过视觉创新、题材创新、手法创新来实现新闻创新。说到底,实现了“三贴近”,就能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结合起来,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实现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事关新闻宣传效果的大问题,县级电视台相对于中央、省、市级电视台来说,是个名副其实的“弱势群体”,如何变弱势为强势,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