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改革中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怕不是那么容易。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实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教师育人意识不够强烈
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因素不够,还没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不能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充分相信学生,不自觉的代替学生去发现,忽视了学生思考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二、合作交流学习处于无效状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被老师们普遍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成,做无用功的甚多。
三、用不着边际的提问,代替学生的训练
课堂上一些老师的提问,是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问题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一问到底,这样好像课堂很热闹,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举一反三。有些老师的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更无教育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四、学生的情感领域并未触动
语言文学既能表意,也能传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有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面无表情的语文老师,望着几十位面无表情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靠强制、命令,因为那样产生的只能是虚情假意。情感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体验,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课文之前、在没有给孩子范读和指导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带着情感”或“有感情地”读,这样的感情又从何而来呢?
五、教师课堂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如今的课堂,教师将活跃学生思维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做到了合理的“放”、相应的“活”。可“放”之后的“收”操作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学生长时间大脑兴奋,课堂“失控”现象,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成了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
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窃以为,其关键所在仍是教师,课堂的成功与否乃在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导演,因此,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一个不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的教师,是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知道:将自己放在知识的求索之路的驿站里休息的人,就必然会被时代禁锢在孤陋寡闻的枯井里。一个没有个性魅力的老师,又怎能去驾驭一个个灵思飞动的学生?而个性魅力正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独特丰厚的学识积淀。因此,每位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二)强化对话意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提。在对话中理解文章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
1.要学会倾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我们的教学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成忠实的听众,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
2.要巧妙引导。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启发,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渠道去思考。
3.要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在学生迫切想了解知识时,教师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友好相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中。
正确对待新课改近年来,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的是否得当,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适时讲解,其中就包含有时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才是“灌”。若教师幽默风趣讲的如诗如歌,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至于课该怎么讲,我认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练则练,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纷繁的改革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不要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更不要模仿教法削足适履。
我认为,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教师育人意识不够强烈
部分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认识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因素不够,还没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看成是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不能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只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教师在面对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充分相信学生,不自觉的代替学生去发现,忽视了学生思考过程和方法的培养。
二、合作交流学习处于无效状态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而被老师们普遍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而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成,做无用功的甚多。
三、用不着边际的提问,代替学生的训练
课堂上一些老师的提问,是按照课文情节发展顺序编排的,既不考虑学生懂不懂,也不考虑问题有无启发性。以问代讲,以问代读,一问到底,这样好像课堂很热闹,其实掩盖了学生的被动,与一讲到底如出一辙。提问当然重要,但提问要有针对性、启发性、举一反三。有些老师的提问既无语言价值,也无训练价值,更无教育价值,却挤掉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读书的时间。
四、学生的情感领域并未触动
语言文学既能表意,也能传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然而,有些语文老师在教学时忽视了语文的情感性,面无表情的语文老师,望着几十位面无表情的学生,这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能靠告诉、讲解、更不能靠强制、命令,因为那样产生的只能是虚情假意。情感是在语言训练过程中,尤其是在读书过程中的体验,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讲课文之前、在没有给孩子范读和指导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带着情感”或“有感情地”读,这样的感情又从何而来呢?
五、教师课堂管理能力需要提高
如今的课堂,教师将活跃学生思维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也就做到了合理的“放”、相应的“活”。可“放”之后的“收”操作不到位就容易出现学生长时间大脑兴奋,课堂“失控”现象,因此,如何让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地进行教学活动,成了教师课堂管理的新课题。
那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出路究竟在哪儿呢?窃以为,其关键所在仍是教师,课堂的成功与否乃在教师的业务水平与导演,因此,要想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
新的时代对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一个不学习或者不善于学习的教师,是注定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知道:将自己放在知识的求索之路的驿站里休息的人,就必然会被时代禁锢在孤陋寡闻的枯井里。一个没有个性魅力的老师,又怎能去驾驭一个个灵思飞动的学生?而个性魅力正是来自于教师自身独特丰厚的学识积淀。因此,每位教师必须要牢固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
(二)强化对话意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提。在对话中理解文章的感情,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发现文本语言的精妙,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
1.要学会倾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实践对话,更需要学会倾听。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似乎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倾听。我们的教学并非侧重于把学生培养成忠实的听众,我们更强调对话教学中教师的“倾听”。
2.要巧妙引导。钟启泉先生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构建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时,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出现,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学生启发,可以使学生从不同渠道去思考。
3.要参与讨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文章的理解往往更深刻,具有更高的水平。在学生迫切想了解知识时,教师要以一个研讨者的身份,适时地、平等地参与课堂讨论,教师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友好相处。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对话中。
正确对待新课改近年来,上课凡“讲”就被认为有“灌”的嫌疑,导致一些教师上课不敢讲,问题在于怎么讲,什么时候讲,讲的是否得当,是否准确、简洁、生动有条理的适时讲解,其中就包含有时对学生的启发,只有枯燥乏味的讲才是“灌”。若教师幽默风趣讲的如诗如歌,令学生心往神驰,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教师牵入知识宝库。至于课该怎么讲,我认为这取决于教师自身的素质、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的认知实际和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当讲则讲、当问则问、当练则练,一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这纷繁的改革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不要瞻前顾后、裹足不前,更不要模仿教法削足适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