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潮流。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等不理想现象,因而,应通过切实落实“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式,改革高职院校“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业与创新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提到“创业”一词,可见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视。推进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学生毕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法,用创新创业教育,来补充高职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向社会提供“岗位操作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高就业率为教育导向,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本身就缺乏创新与创业意识、缺少“创业与创新型”课程。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落实了“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教学方式单一,多以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公修课等为教学平台。有些高校热衷于举办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校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模块式”教学方式,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措施,但却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
(三)师资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育口,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经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某些院校也尝试倡导一些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是,当前主要采用的还是讲座形势,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也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的,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因为很多技术指导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
(五)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像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根本没有就业危机意识和自主创业、创新意识。
二、“创业与创新型”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一)切实确立“创业与创新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初步形成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坚韧意志、自信的心理,拥有创业者应具备的创业知识、能够懂得和运用创业原理,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使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创业技能之后,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具有的有意识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通过开发创业项目实现新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二)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与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方面的需求进行设置,又要从局部微观角度将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将创新创业型教育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建立真正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减少与创业活动联系较为疏远的一般理论知识或专业理论知识,增加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设计领域,提供优秀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际创业活动,增加必需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更加科学、系统。在开设课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想培养、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思维方式、实践技能课程、创业与就业课程的设计。
(三)加强“创业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保证。因而,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具体而言,高校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可采用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专题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应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创业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四)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与改革的难点。一方面,高校可以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办实训基地、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界配合,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走出校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
(五)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高校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还没有迈入社会,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相当了解。完善创业援助系统,不仅仅是要提高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完善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给他们介绍相关的政策。由于学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进行创业,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时代背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民进行创新创业,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高职院校“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要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背景做出相應的调整,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刚 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5
[2]贾彦峰 李月云 刘来霞 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2
[3]冯静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第13卷第22期
[4]王艳梅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 2011.7
【关键词】创业与创新 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就业问题,一直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在2015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提到“创业”一词,可见国家在战略层面上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视。推进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学生毕业问题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的方法,用创新创业教育,来补充高职教育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仍然以向社会提供“岗位操作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高就业率为教育导向,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导致课程体系设置本身就缺乏创新与创业意识、缺少“创业与创新型”课程。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落实了“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教学方式单一,多以创业知识讲座、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公修课等为教学平台。有些高校热衷于举办大学生创业挑战赛、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校企业合作采取“订单式、模块式”教学方式,进行“顶岗实习”的教学措施,但却不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实践。
(三)师资力量薄弱。很多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来自行政口和教育口,很多教师缺乏在企业工作的相关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经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很好的效果。某些院校也尝试倡导一些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客座教授的方式,为学生传授相关的创业经验,但是,当前主要采用的还是讲座形势,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体系,因此也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缺乏配套的创业支持体系。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出台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例如在创业初期给予相关的项目资金支持,但是在实际创业过程中这些资金往往是不足的。此外学生更需要的是技术支持和经验指导,而在目前的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方面的工作几乎是空白的,有的学校即使成立了相关的技术支持部门,也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因为很多技术指导人员自身就缺乏相关的创业经验。
(五)学生的创业观念不强。很多在校大学生都以为创业是一件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他们觉得大学还是应该像高中那样学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大学毕业找个工作就行了,根本没有就业危机意识和自主创业、创新意识。
二、“创业与创新型”高职院校创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
(一)切实确立“创业与创新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创新创业教育”是以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和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初步形成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坚韧意志、自信的心理,拥有创业者应具备的创业知识、能够懂得和运用创业原理,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培养目标。使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了创业技能之后,具备创业型人才所具有的有意识寻找并把握创业机会的能力,通过开发创业项目实现新企业的创立和发展。
(二)重新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与创新型”课程体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课程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方面的需求进行设置,又要从局部微观角度将创业课程与其他课程相联系,将创新创业型教育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建立真正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减少与创业活动联系较为疏远的一般理论知识或专业理论知识,增加系统性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设计领域,提供优秀的案例教学,模拟实际创业活动,增加必需的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使得创业人才培养更加科学、系统。在开设课程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想培养、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思维方式、实践技能课程、创业与就业课程的设计。
(三)加强“创业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根本保证。因而,高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具体而言,高校应鼓励教师结合专业情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可采用挂职锻炼、社会实践、专题考察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应选拔实践经验丰富、创业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兼职教师,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
(四)建立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是开展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方式和核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与改革的难点。一方面,高校可以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办实训基地、创业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 ,开展校企合作的方式,政府政策引导,社会各界配合,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产业发展规划,走出校内自循环的封闭状态。
(五)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高校相对来说还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学生还没有迈入社会,对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不是相当了解。完善创业援助系统,不仅仅是要提高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还需要完善对学生创业的技术指导,给他们介绍相关的政策。由于学生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完善创业援助系统,鼓励学生迈入社会进行创业,能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大时代背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全民进行创新创业,是今后社会发展的一大潮流。高职院校“创业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要根据“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时代背景做出相應的调整,主动改革,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当今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杜刚 李亚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时代金融 2015.5
[2]贾彦峰 李月云 刘来霞 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3.2
[3]冯静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第13卷第22期
[4]王艳梅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开发 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