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该对环保教育进行足够的重视,本文将对此问题加以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提高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条中明确指出:"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积极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钻研地理教材,结合实例适时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淮河时要将清楚淮河的发源、流经地、生态环境、淮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我国许多地理概念的分界处,还要讲清楚淮河的污染、淮河的水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淮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淮河两岸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分析认识环境问题。
首先,利用典型案例分析环境问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总的说来,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教材对每一类都简要介绍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的主要方面,并说明了地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举出每一项自己所熟悉的典型案例。在讲环境污染时,可以联系实际:伦敦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工厂排放的大气过多,加之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造成伦敦上空长年烟雾弥漫,整个城市就像下了雾一样,成为雾都,伦敦人痛定思痛,重新投入巨资,下决心改造环境,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其次,运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对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应科学地加以认识。如对"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井水不犯河水"、"涸泽而渔"等,可以从环境角度出发辨证地理解其含义,揭示现实生活中对其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将使整个地区的沙漠化现象更为严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使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因此,保护环境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光局限于本地区和本国范围之内,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执行国际有关环境保护的正确决议。
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首先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大气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保护环境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 带领学生到工业开发区,深入企业,与工人交流,向工人学习治理"三废"的方法及意义,从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再次,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可以到学校周围的山上去春游,感受山上植物的美丽,从而知道美丽的高山必须要有绿色植物的衬托;到田野去野炊时,教育学生现在占用农田来开发房地产的状况十分普遍,让人痛心;到水边去捉鱼时,告诉学生有的地方水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水是死水,鱼虽是活鱼,却因为有毒而不能吃。
总之,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环保意识随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担当起环保教育的重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杨燊.试谈"三个面向"与中学培养规格目标.[J]湛江教育.1996年第1期
[2]金哲,邓伟志等.义务教育中的地理教学探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3]刘云飞.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J]湖南教育.2010年第1期
【关键词】高中地理环保教育提高素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四条中明确指出:"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利用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积极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认真钻研地理教材,结合实例适时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中学地理教材中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世界气候、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世界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气候、河流、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与平均合理用水保护水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分区的中国地理等知识,教师在讲授时,不仅要讲清楚自然资源的概念,而且要详细讲解有关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知识。如讲授淮河时要将清楚淮河的发源、流经地、生态环境、淮河的特殊地理位置——是我国许多地理概念的分界处,还要讲清楚淮河的污染、淮河的水患,同时还应着重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淮河两岸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治理改造黄河,化害为利,趋利避害,使淮河两岸出现了田园似锦、棉麦丰收的喜人景象,生态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样既体现了爱国主义教育,又进行了具体生动的环境教育,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地理课的教学之中。
高中地理教材是从人类和环境关系着眼,讲述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的。通过对地球上的生物土壤自然带,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能源及其利用,工业生产及工业布局,人口与城市,人类与环境等知识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更能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是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即保护现有环境并不断改善环境质量,是促使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分析认识环境问题。
首先,利用典型案例分析环境问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环境问题。总的说来,这些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教材对每一类都简要介绍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的主要方面,并说明了地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教学中,尽量让学生举出每一项自己所熟悉的典型案例。在讲环境污染时,可以联系实际:伦敦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经济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工厂排放的大气过多,加之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造成伦敦上空长年烟雾弥漫,整个城市就像下了雾一样,成为雾都,伦敦人痛定思痛,重新投入巨资,下决心改造环境,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其次,运用科学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对于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一些习惯性说法应科学地加以认识。如对"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井水不犯河水"、"涸泽而渔"等,可以从环境角度出发辨证地理解其含义,揭示现实生活中对其存在的一些片面理解。例如,酸雨随着大气的运动,能影响到很远的地区;国际性河流上游被污染,将使全流域受到影响;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将使整个地区的沙漠化现象更为严重;热带雨林的破坏,会使全球的气候产生影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和臭氧层的破坏,更是威胁着全人类。因此,保护环境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光局限于本地区和本国范围之内,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活动,执行国际有关环境保护的正确决议。
三.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潜移默化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首先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大气的时候,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在保护环境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结合参观访问,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 带领学生到工业开发区,深入企业,与工人交流,向工人学习治理"三废"的方法及意义,从而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再次,结合春游,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如可以到学校周围的山上去春游,感受山上植物的美丽,从而知道美丽的高山必须要有绿色植物的衬托;到田野去野炊时,教育学生现在占用农田来开发房地产的状况十分普遍,让人痛心;到水边去捉鱼时,告诉学生有的地方水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水是死水,鱼虽是活鱼,却因为有毒而不能吃。
总之,中学地理是阐述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所以地理教师应承担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的任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将环保意识随时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担当起环保教育的重任,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杨燊.试谈"三个面向"与中学培养规格目标.[J]湛江教育.1996年第1期
[2]金哲,邓伟志等.义务教育中的地理教学探讨[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3]刘云飞.浅谈如何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渗透环保教育[J]湖南教育.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