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国际交流中的高校文化安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_av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唯物史观研究文化,阐述了国际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和整合的过程。各民族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把提高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改的重要方面,以保证高校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冲突和整合过程中起到先锋引导作用。
  关键词:国际交流 文化冲突整合 文化安全
  
  一、文化和文化观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社会中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活动及其产物;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与经济政治并列。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包括了人类社会的全部,文化活动并不等同于全部社会活动。事实上理论界在使用文化概念时呈现一种共同的趋势,即把文化理解为精神活动及其产品,而与经济、政治区别开来。在西方理论界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也出现这种共同的趋势,例如,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其《文明形态理论》中提出人类社会表现为各种文明形态,而文明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组成部分。美国学者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也把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江泽民同志运用经济、政治、文化这种一分为三的理论框架来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表明了这种理论框架的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对文化概念的科学把握。显然,经济、政治、文化三者并列,就不能把经济、政治包括在文化之中。但是三者并列不是三者互相隔绝,也不是排斥其互相渗透。从严格意义讲,文化应当专指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关系问题,亦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问题。就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存在着文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概括文化史观的论点是:划分世界不同地区的主要标准不是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政治制度,而是文明或作为文明的核心的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并列共同组成人类社会,属于人类社会的精神领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中起最后的决定作用,是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东西(参见《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4年第4期)。概括唯物史观的论点是:人类社会可以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三者中最根本的或起最后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不是文化;划分世界各个地区、国家的主要标准是包括生产发展水平和经济制度的经济,而不是文化。这后两点是与文化史观相反的。
  
  二、国际交流中的文化冲突和整合
  
  国际交流的过程就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和整合的过程。文化的冲突和整合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文化的整合是为了消除文化的冲突,但另一方面文化整合的过程又伴随着文化的冲突。文化冲突又往往集中体现在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之间的冲突。应该说随着国际交流时代的到来不断地引进不同民族文化将伴随相互摩擦或斗争,同时也使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要使不同民族文化价值间的冲突变得更易于相互交流借鉴,不同民族文化就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如何在保持传统民族文化的同时接纳现代性,吸收全人类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整合问题。科学文化在先进文化体系中,能发挥基石和先导的功能。但是在任何文化系统中都存在某些不可能被整合的因素,这些因素的价值是与该系统的总体价值倾向相反或冲突的,它们往往起着破坏或干扰文化整合的作用。
  文化是多元并存共同发展的。从文化是人的文化这个基本概念出发,一切文化上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性、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与地域性的有机统一,故把全球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化”成整齐划一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时,对其他文化要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开放性。
  各民族在吸收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的同时,使自己民族的文化成为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以一种文化价值体系为共同行为模式的人的集合体,它的分类极为复杂,但必须遵循共同文化价值体系这一根本标准。而民族作为文化群体的主要代表,是一个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和社会共同体。所以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且都不断地创造本民族的新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反对否定传统民族文化具有现代性,进而认为“现代化”就是全盘西化的片面主张,因为它强调了文化的时代性而忽视了文化的历史性和民族性,这是极其有害的。
  
  三、文化素质和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必然性。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靠人的高素质,特别是依靠高文化素质来维持的。时至今日,高科技与低素质、发达的物质文明与滞后的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已使许多国家陷入困惑之中,如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和先进文化建设以救治人类物质进步与精神退步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全球性课题。这就必须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和胸怀的、具有较高道德水准的人才,同时必须发展适应时代进步所需要的先进文化,促进人类文化的相互理解与和谐共存。
  就中国社会而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整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相关制度都处于一种重大的转型时期,社会的转型要求文化的转型与之相适应。进入21世纪我国高教就难免要面临诸多挑战。尤其要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削弱,西方文化对高校的渗透在逐渐加强;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往往倾向于把高校看作是育人的机构、科研的机构,而对大学的文化使命缺乏清醒的意识和自觉的把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文化建设措施。这些都要求在弥补高校自身文化环境缺陷的同时,必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迅速作出重大调整,尤其是整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把提高文化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教改的重要方面,以保证高校文化教育在中华民族文化与外来民族文化冲突整合过程中起到先锋引导作用。
  在高校,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要使人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都高尚的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笔者认为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体现。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以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先进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优秀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
  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尤其是要使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通过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教育实践活动的磨练,使学生既具改变自然世界之知能,又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以期在个体生命中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个体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
  
  四、寻求建立维护高校文化安全有效机制和策略
  
  加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素质教育,奏响高校文化的主旋律。在我国,意识形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精髓;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难以保证高校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因此,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统领高校文化的全面建设,切实加强高校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爱国主义为重点,营造催人奋进的文风学风。校园建筑、人文景观、校训校歌、名言警句、标语口号等以理想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争优创先”、“推优入党”和典型示范为激励机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抵制错误思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坚定他们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具体实践中,务必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结合高校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好、多做凝聚人心、得人心、暖人心和稳人心的工作。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奏响高校文化的主旋律。
  在创新中实现高校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高校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它以继承、发扬和创新民族文化为己任。早在1993年,法国总统就曾为“文化的特异性”申辩,1999年,法国再次提出要捍卫“文化多样性”,始终拒绝接受美国提出的“统一市场法则”,认为美国正在全球推行“文化帝国主义”。适值今日,面临着西方强势文化对我国高校文化的全面渗透、部分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出现危机的不争事实,高校更应担当起重塑当代大学生民族文化理念、弘扬民族精神和唤醒民族自信心的重任。
  创新高校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力,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的精髓,弘扬民族精神的先进性,提倡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作风,倡导文明、进步、和谐的思想。另一方面,高校文化工作者更应注重创新民族文化的实现形式,及时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兴趣热点、欣赏偏好等等,在高校文化思想内容、表现手段上形成时代特色。在语言、行为模式、文化指令等方面更新,形成民族文化的微观创新机制。将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深深地植入大学生的头脑中,以增强他们对外来文化的辨别力和抵抗力,在他们的精神深处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从而在根本上建立起高校文化安全的万里长城。实现高校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融洽统一,既有助于借鉴西方文化的科学理性特长,又有利于中国文化丰富的思想价值进一步发扬广大,在两者良性互动中激活我国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指出的,中国文化,首先要赢得中国人民的喜爱,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课题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邓小平理论研究立项课题:高等教育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主持人:刘占卿
其他文献
自主学习是高中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学习方法,文章主要阐述高中生自主学习中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途径,介绍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语言能力素养、思维品质素养、文化品格素养以
本研究新发现一个大豆芽黄突变体NJ89-3.该突变体典型表现为,从第一对真叶开始,新生叶表现明显黄化,但随叶片充分伸展定形,逐渐变为正常绿色.植株最后一张叶片充分伸展定形后
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相较于其他阶段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体现在高中阶段已经不再是以掌握基本知识为主,而转变成了以发散运用为主的进阶性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获得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与发展,实现英语水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普及,要求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英语的能力,而英语写作能力就是其实际应用之一.另外,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
对于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而言,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要求上都有着天壤之别.初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同学们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而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便是培
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作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变式教学得以出现和发展.变式指的是数学教师在面对着某一种范式时,为了达成某种教学目的,通过制定某种
反思是课后必备的内容,如何上好一堂课也是老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现代课堂中探究性学习是少不了的,而如何探究性的学习呢?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探究性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启蒙和学前教育的重要人物,对于幼儿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幼儿教育起步较晚,幼儿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为打造专业幼儿教师团队,幼儿园及幼
应用性、灵活性较强是化学这门学科的主要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理解、思考其内容,因此,教师若使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只有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