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已越来越成为中学生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旧有的思想政治理念已不再适应新时代中学生的发展需求,国家为此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作为未来的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认识领悟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内涵,推进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的深入运行。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四有”公民,我国实施了全面新课程改革。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名政治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做到教学观念的“人本化”,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以一个学生的姿态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其次,我们要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耐心、有策略的引导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要做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即在教学中实行关爱学生,帮扶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多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主动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课堂教育设计的重点,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看到,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客观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必须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复习,完成老师布置作业就能考出较好的成绩,学习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实践活动则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制订课题计划,展开课题研究,这一系列活动老师不会给他们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完全依靠自己的探究。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打击打压同学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自由组合形成小组长负责制,由组长来带领组员进行讨论和协作。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由老师分配任务到各组,由小组分配任务到个人,分工明确,使在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组内形成思想的碰撞。这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对重难点的思考、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同时,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从一开始就有所保证,在这一过程中组长成为小组活动的天然中心,各组成员必须听从组长安排,做好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课堂,才可以使小组凸显而出,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3.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程度
思想政治课程是与时代结合力度最大的课程,要想学好思想政治课,不仅仅需要对书本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切身事例去感受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所在。我们应把多媒体当作教学中课堂联系社会的媒介,如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报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并定期举办新闻分享会,既让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焦点,又掌握了书本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实践性、研究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活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使命感,改变学生“读书是为了考试”的固有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角色互换
在旧有的习惯性课堂中,教师是高高在上“讲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度低、效率低、学生的接受度低,学生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接受,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换位思考度不够
教师这一角色应该是关心、爱护学生,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学生这一角色就是要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其行为模式是接受教育、遵守纪律、努力进步。在学习或生活实际中,如果彼此都能站在对方的离场上,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对方的人格、平等相待,就必然会少发生矛盾,实现互动课堂。
2.行动互换度不够
大多数教师倾向于讲课为主,讨论为辅。但新课程改革要求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机制。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走上讲台,向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假设自己是老师,向同学讲授一节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其更全面、充分的了解课本,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学会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寓教于乐”的历史回归。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要学会与课程改革同行。
四、结语
“要上好政治课,必须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创新素质的培养。”要真正上好政治课,就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不断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教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现阶段,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时代的挑战,传统的政治课教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培养“四有”公民,我国实施了全面新课程改革。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一名政治教师,我们要做的是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新课程改革的贯彻实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二期课改提出的重要思想和行动口号,是二期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做到教学观念的“人本化”,即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备课过程中,充分以一个学生的姿态思考问题,换位思考,制定行之有效的课程安排。其次,我们要注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化”,即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有耐心、有策略的引导学生,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最后要做到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即在教学中实行关爱学生,帮扶学生,在生活上心理上多与学生沟通,使学生感受到关怀和温暖,主动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成才。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课堂教育设计的重点,这是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应该看到,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课程实施中客观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必须在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只要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复习,完成老师布置作业就能考出较好的成绩,学习过程处于被动的地位。而实践活动则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课题,制订课题计划,展开课题研究,这一系列活动老师不会给他们固定的模式和答案,完全依靠自己的探究。我们要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不打击打压同学们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本实践活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活动。自由组合形成小组长负责制,由组长来带领组员进行讨论和协作。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由老师分配任务到各组,由小组分配任务到个人,分工明确,使在讨论时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在组内形成思想的碰撞。这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对重难点的思考、有着极为深刻的作用。同时,由于编组和选举组长,完全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因此小组的团结和凝聚从一开始就有所保证,在这一过程中组长成为小组活动的天然中心,各组成员必须听从组长安排,做好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课堂,才可以使小组凸显而出,从而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3.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程度
思想政治课程是与时代结合力度最大的课程,要想学好思想政治课,不仅仅需要对书本知识本身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以切身事例去感受思想政治课的魅力所在。我们应把多媒体当作教学中课堂联系社会的媒介,如我们应指导学生阅读各类报刊如《半月谈》、《中学生时事报》等。并定期举办新闻分享会,既让学生关注了社会生活焦点,又掌握了书本知识,为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活力。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密切地结合起来,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以实践性、研究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各类活动,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将书本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加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感、使命感,改变学生“读书是为了考试”的固有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角色互换
在旧有的习惯性课堂中,教师是高高在上“讲授者”,学生是“接受者”。事实证明,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度低、效率低、学生的接受度低,学生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接受,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换位思考度不够
教师这一角色应该是关心、爱护学生,肩负教育学生的责任,在学生面前率先垂范:学生这一角色就是要努力学习,提升自我,其行为模式是接受教育、遵守纪律、努力进步。在学习或生活实际中,如果彼此都能站在对方的离场上,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尊重对方的人格、平等相待,就必然会少发生矛盾,实现互动课堂。
2.行动互换度不够
大多数教师倾向于讲课为主,讨论为辅。但新课程改革要求极大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机制。学生可以和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走上讲台,向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假设自己是老师,向同学讲授一节课。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可以使其更全面、充分的了解课本,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应该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学会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快乐地学习。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寓教于乐”的历史回归。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自己的角色,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要学会与课程改革同行。
四、结语
“要上好政治课,必须牢牢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创新素质的培养。”要真正上好政治课,就要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不断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做一名优秀的新时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