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青光眼患者身心状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8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抑郁、焦虑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抑郁与焦虑评分状况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有20例患者治疗显效,8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治疗显效,9例患者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2.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心理护理有利于使患者抑郁、焦虑症状得到有效改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值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青光眼抑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2-01
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较高,且患者因对疾病情况不了解,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抑郁、焦虑心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部分患者害怕自身视力受损,导致心理非常压抑。为了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必须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使患者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1]。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对青光眼患者身心状况的影响,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8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男性16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41至76岁间,平均年龄65.75±3.65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在40至78岁间,平均年龄64.83±3.2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带领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疾病史、用药史,每天密切观察其疾病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要将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用药指导,注重病房室内的整洁与通风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若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感到非常恐惧,害怕自己因治疗无法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焦虑,护理人员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常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述成功病例,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是治疗的基础,使其心理压力逐渐缓解,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②针对性护理。若患者性格比较急躁,护理人员首先态度要诚恳,然后对病人进行对话,了解其心中的想法,消除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对自己敞开心扉。若患者情绪波动大,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放松疗法、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使患者注意力得以转移,抚平情绪。③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经常陪伴于患者身边。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取得社会支持。④如果患者视力下降幅度较大,对生活没有信心,则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生活技能进行培养,并不断鼓励与表扬患者,让其充满自信。
1.3评价标准。
1.3.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视力与视野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基本环节;有效:患者视力与视野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有所环节;无效:患者视力和视野与治疗前相较无明显变化。
1.3.2抑郁与焦虑评分。利用抑郁自评量表为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轻度:53至56分;中度63至72分;重度大于72分。利用焦虑自评量表为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轻度:50至59分;中度:60至69分;重度:超过70分。
1.4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得知,观察组抑郁症状评分为36.76±4.69分,对照组抑郁症状评分为56.86±3.65分,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观察组2936.76±4.6932.13±3.65对照组2956.86±3.6558.76±3.58P/P<0.05P<0.05如表2所示,观察组中有20例患者治愈,8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2920(67.0%)8(27.6%)1(3.4%)28(96.6%)对照组2915(51.7%)9(31.0%)5(17.2%)24(82.8%)P/P<0.05P<0.05P<0.05P<0.053讨论
患上青光眼疾病的原因非常多,它属于精神疾病,精神创伤、情绪激动等均可能引发青光眼[2]。据临床研究表明,若人们情绪起伏较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思想顾忌多,则可能会导致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异常、血管渗透压上升、睫状体出现水肿症状,使房角堵塞[3]。
青光眼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不良情绪会房水大量生成,增加后房压力,对于房角关闭具有促进作用。这表明青光眼的产生与治疗与人的心理因素存在很大关联。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使其不良情绪得以改善,有利于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提升其自保能力,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自身病情,并明确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青光眼疾病的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可看出,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疾病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高达96.6%,且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抑郁与焦虑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护理对于青光眼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姜颖,杜红芳.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9(19):2938-2939
[2]姜颖,杜红芳.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9(09):200-201
[3]李岱霖.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4):1734-1735
关键词:心理护理青光眼抑郁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442【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272-01
青光眼患者的致盲率较高,且患者因对疾病情况不了解,存在巨大的心理压力,易出现抑郁、焦虑心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部分患者害怕自身视力受损,导致心理非常压抑。为了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改善,必须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使患者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对疾病治疗充满信心[1]。本文主要分析心理护理对青光眼患者身心状况的影响,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58例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9例病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男性16例,女性13例,患者年龄在41至76岁间,平均年龄65.75±3.65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在40至78岁间,平均年龄64.83±3.2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带领其进行各项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疾病史、用药史,每天密切观察其疾病变化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症状,要将情况及时告知医生。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与用药指导,注重病房室内的整洁与通风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①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若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感到非常恐惧,害怕自己因治疗无法取得较好的疗效而焦虑,护理人员要积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常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述成功病例,告知患者良好的心态是治疗的基础,使其心理压力逐渐缓解,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②针对性护理。若患者性格比较急躁,护理人员首先态度要诚恳,然后对病人进行对话,了解其心中的想法,消除陌生感,让患者能够对自己敞开心扉。若患者情绪波动大,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放松疗法、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使患者注意力得以转移,抚平情绪。③护理人员还需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让家属经常陪伴于患者身边。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情况,制定有效的护理方案,取得社会支持。④如果患者视力下降幅度较大,对生活没有信心,则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对其生活技能进行培养,并不断鼓励与表扬患者,让其充满自信。
1.3评价标准。
1.3.1治疗效果评价标准。显效:患者视力与视野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基本环节;有效:患者视力与视野有所改善,临床症状有所环节;无效:患者视力和视野与治疗前相较无明显变化。
1.3.2抑郁与焦虑评分。利用抑郁自评量表为患者的抑郁症状评分。轻度:53至56分;中度63至72分;重度大于72分。利用焦虑自评量表为患者的焦虑症状评分。轻度:50至59分;中度:60至69分;重度:超过70分。
1.4统计学方法。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得知,观察组抑郁症状评分为36.76±4.69分,对照组抑郁症状评分为56.86±3.65分,观察组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评分比较
组别例数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观察组2936.76±4.6932.13±3.65对照组2956.86±3.6558.76±3.58P/P<0.05P<0.05如表2所示,观察组中有20例患者治愈,8例患者治疗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治疗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2.8%,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组别例数治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2920(67.0%)8(27.6%)1(3.4%)28(96.6%)对照组2915(51.7%)9(31.0%)5(17.2%)24(82.8%)P/P<0.05P<0.05P<0.05P<0.053讨论
患上青光眼疾病的原因非常多,它属于精神疾病,精神创伤、情绪激动等均可能引发青光眼[2]。据临床研究表明,若人们情绪起伏较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且思想顾忌多,则可能会导致血管神经调节中枢异常、血管渗透压上升、睫状体出现水肿症状,使房角堵塞[3]。
青光眼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不良情绪会房水大量生成,增加后房压力,对于房角关闭具有促进作用。这表明青光眼的产生与治疗与人的心理因素存在很大关联。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的好转,使其不良情绪得以改善,有利于促进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增强,提升其自保能力,在实施心理护理过程中,患者能够进一步了解自身病情,并明确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有利于青光眼疾病的治疗。
在本次研究中可看出,观察组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疾病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高达96.6%,且患者的心理情绪得到明显改善,抑郁与焦虑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这表明心理护理对于青光眼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使患者不良情绪得以改善,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姜颖,杜红芳.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09(19):2938-2939
[2]姜颖,杜红芳.心理护理干预对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焦虑和抑郁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09(09):200-201
[3]李岱霖.心理护理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护理的应用[J].临床医药实践,2009(14):1734-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