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治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方案。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策略;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历史较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学化的表现被表述为: “教学内容基本和小学一样;教学方法基本和小学初年级一样; 管理方式基本和小学一样。”可以说正规化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社会考试体制的僵化
在实践生活中,类似“一考定终身”僵化的人才理念和考试体制仍在部分地区存在。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基础教育,导致教学方法的固化。在幼儿教育当中,这种僵化的考试体制使得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新的教育理念难以推行和落实。
(二) 幼儿成才观念的刻板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从家长的观念出发,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为了孩子的未来好。所以即使是承认幼儿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的家长,也不自觉的实践“知识学得越多越深越好,技能越多越精越好”的成才观念,实际上把幼儿的需要替换为家长的需要。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幼儿的知识学习,渴望幼儿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认识存在偏颇,根据个人经验希望幼儿园多教读写算,或者将幼儿提前送入小学化的学前班。
(三) 幼小衔接需求的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地市教委落实相关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如天津市教委明确规定: “严禁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不许压缩课程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和加深教学难度。”但仍有部分地区鉴于缺少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在这种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将大班下学期后开展的幼小衔接,尽量配合小学入学的要求,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使得中班、小班形成小学化色彩或氛围。
(四) 幼儿教师素质的差异
我国幼儿园办园机制市场化后,公办园大量减少,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多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处于自发状态中,幼儿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一些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很高,遵循幼儿教育规律,但也有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进入到幼儿教师队伍中,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代入幼儿教育,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二、治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方案
要实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理想转轨,需要根治“小学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可在如下几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 政府应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时候,政府应把“禁止”和“引导”相结合,将对幼兒园的治理与对小学的治理相结合。
(二) 小学教师应熟悉幼儿的发展规律,改革小学低年级教育
从6、7 岁入学前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而言,其心理发展处于从前运算思维到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既表现出前运算思维阶段的思维特点,即具体形象性,也开始出现运算阶段的初步逻辑思维,但刚开始进入运算阶段的思维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依赖直接经验,缺乏概括能力。此阶段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有限,学习目的主要来自于直接兴趣,学习方式最好是发现式学习。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刚入小学的儿童应该借鉴学前教育的常规教育,增加学习的活动性、生活性、游戏性、操作性和情景性,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它奠定了个人发展的基础。这种奠基的启蒙教育不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是为人的一生做准备。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在尊重幼儿天性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幼儿个性、自我、态度、习惯、兴趣、主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而不是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重点。
教育是是成人之美的,是形成人的本质的一种合理性存在方式,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符合某些利益集团的目的性且不顾其规律性而存在的学前教育是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或工具理性遮蔽下的学前教育;只有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学前教育才是价值理性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DB/OL].中国政府网,2011-11-24.http://ww.gov.cn.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 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新华文摘, 2011(8).
[4]靳玉乐.现代教育学(2015年修订本)[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
[5]杨素梅.浅议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化;策略;原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小学化在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但近年来,此种现象日益凸显,令人担忧。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其主要表现是幼儿园在办园过程中不遵循幼儿成长和学前教育规律,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不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以课堂灌输为基本形式,搬用小学教学内容和教材,按照小学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对幼儿实施教育和管理。学前教育“小学化”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会写字、会拼音、会算术,甚至明确把小学培养目标照搬为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违背幼儿教育规律的学前教育“小学化”,对幼儿身心健康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
一、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成原因
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历史较长,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小学化的表现被表述为: “教学内容基本和小学一样;教学方法基本和小学初年级一样; 管理方式基本和小学一样。”可以说正规化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的每一阶段,都伴随着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探究形成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 社会考试体制的僵化
在实践生活中,类似“一考定终身”僵化的人才理念和考试体制仍在部分地区存在。这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基础教育,导致教学方法的固化。在幼儿教育当中,这种僵化的考试体制使得考试成绩作为升学的主要标准,新的教育理念难以推行和落实。
(二) 幼儿成才观念的刻板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成人为本位的,从家长的观念出发,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为了孩子的未来好。所以即使是承认幼儿有其独特的身心特点的家长,也不自觉的实践“知识学得越多越深越好,技能越多越精越好”的成才观念,实际上把幼儿的需要替换为家长的需要。家长普遍追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强调幼儿的知识学习,渴望幼儿在学习上取得好的成绩。很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机构的认识存在偏颇,根据个人经验希望幼儿园多教读写算,或者将幼儿提前送入小学化的学前班。
(三) 幼小衔接需求的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各地市教委落实相关规定,小学入学不许考试。如天津市教委明确规定: “严禁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内容,要求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不许压缩课程内容、加快教学进度和加深教学难度。”但仍有部分地区鉴于缺少优质教育资源,部分小学,特别是高质量的公办小学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入学面试,并按考试成绩分班。在这种入学压力下,幼儿园不得不将大班下学期后开展的幼小衔接,尽量配合小学入学的要求,提前进行小学阶段的教育内容,使得中班、小班形成小学化色彩或氛围。
(四) 幼儿教师素质的差异
我国幼儿园办园机制市场化后,公办园大量减少,民办园数量迅速增加,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多如雨后春笋。幼儿教育处于自发状态中,幼儿教师的素质良莠不齐。一些幼儿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学素质很高,遵循幼儿教育规律,但也有很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进入到幼儿教师队伍中,他们难以认识到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将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将小学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代入幼儿教育,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
二、治愈学前教育“小学化”的方案
要实现学前教育“小学化”的理想转轨,需要根治“小学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可在如下几方面提出解决方案。
(一) 政府应加大治理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力度,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制定相应政策、法律法规的时候,政府应把“禁止”和“引导”相结合,将对幼兒园的治理与对小学的治理相结合。
(二) 小学教师应熟悉幼儿的发展规律,改革小学低年级教育
从6、7 岁入学前后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而言,其心理发展处于从前运算思维到具体运算思维的过渡阶段,既表现出前运算思维阶段的思维特点,即具体形象性,也开始出现运算阶段的初步逻辑思维,但刚开始进入运算阶段的思维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依赖直接经验,缺乏概括能力。此阶段儿童集中注意的时间有限,学习目的主要来自于直接兴趣,学习方式最好是发现式学习。根据这些心理特点,刚入小学的儿童应该借鉴学前教育的常规教育,增加学习的活动性、生活性、游戏性、操作性和情景性,让儿童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 学前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
学前教育是最重要的启蒙教育,它奠定了个人发展的基础。这种奠基的启蒙教育不是为入小学做准备而是为人的一生做准备。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自己职业的重要性。在尊重幼儿天性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幼儿个性、自我、态度、习惯、兴趣、主动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而不是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学前教育的重点。
教育是是成人之美的,是形成人的本质的一种合理性存在方式,即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符合某些利益集团的目的性且不顾其规律性而存在的学前教育是工具理性的学前教育,或工具理性遮蔽下的学前教育;只有既合规律性又合目的性的学前教育才是价值理性的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DB/OL].中国政府网,2011-11-24.http://ww.gov.cn.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王亚鹏,董奇.基于脑的教育: 神经科学研究对教育的启示[J].新华文摘, 2011(8).
[4]靳玉乐.现代教育学(2015年修订本)[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5.
[5]杨素梅.浅议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及其对策[J].上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