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体验犹如阅读教学的双翼,让学生们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在课堂上飞越知识的海洋,获得智慧的灵光。
一、角色扮演,自得其意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入境始与亲。”课堂是搭建儿童知识情感生活的舞台,教师就是舞台上神奇的魔术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白纸黑字出发,亲历文本,转换角色,进入情境,缩短与对象的距离,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对象的喜怒哀乐,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例如,教学《上天的小蚂蚁》这篇课文,我就巧妙地利用角色转换,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体验了巨人的胆小懦弱以及小蚂蚁敢于立大志,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
我先让学生扮演巨人,胆小的“巨人”在大树前连连告退,引得全班大笑。
接着我又让孩子们扮演小蚂蚁,极大地点燃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他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仿佛自己就是那勇敢的小蚂蚁,就是那自信的小蚂蚁,就是那不懈努力的小蚂蚁……孩子们自得其“意”,举手投足之间溢满了自豪感、幸福感,不知不觉到达了童话世界。
二、形象呈现,情动意往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常在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中被点燃。而文本中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直接感觉它们。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或者情境呈现把他们转化为可触、可摸、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借助活化的形象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如一位老师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先播放了一段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读书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大眼睛此时的担心是什么。
鲜活的画面,深深撞击着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他们动情地说出种种担心。此时此刻,学生的发言连同教师的语言、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汇成一个广阔的情感磁场,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三、品读体味,意蕴其中
小语教材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细嚼慢品,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文本内涵,反复研读,由读生感,感中得悟,进而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一位教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后,爸爸却要他按规则放鱼那一瞬间的情形,抓住“爸爸”这个词,让学生“沉入词语”,进行多维度反复品读,把詹姆斯复杂的思想情感挖掘到了极致。
四、点拨促悟,意会神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东西是高度概括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限制,体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维障碍,因此需要老师及时抓住教学的“机缘”,点拨促悟,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带有历史的厚重感,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有些高度,如果缺乏教师的点拨,学生是无法企及的。教学时,当学生们在历史的天空“山重水复”之时,我巧妙追问,层层推进,直逼两千多年前的问题实质,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骗局不攻自破,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片段回放:
师: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求生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是那些官绅,你会怎样求饶?
生1:(边做磕头动作边求饶)西门老爷,饶命呀!饶命呀!
师:这些年来,多少百姓家的姑娘葬身鱼腹,多少百姓饥不饱食,我是不会绕你的,你再好好想想吧!
生2:西门老爷,饶命呀!都是那官绅头子和巫婆指使的,我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呀!
师:你这是在推卸责任呀!你也好好想想吧!
生3: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可怜可怜我们一家人。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你们拆散了漳河边多少温暖的家……
生4: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一定把骗来的钱还给老百姓,只要你饶我一命,我愿意……
可见,巧抓“机缘”不但能“拨云散雾见明月”,而且学生在会其意时,体验更成为一种智慧的探索。
(责编韦淑红)
一、角色扮演,自得其意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有云:“入境始与亲。”课堂是搭建儿童知识情感生活的舞台,教师就是舞台上神奇的魔术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白纸黑字出发,亲历文本,转换角色,进入情境,缩短与对象的距离,体验作品所表现的对象的喜怒哀乐,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例如,教学《上天的小蚂蚁》这篇课文,我就巧妙地利用角色转换,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体验了巨人的胆小懦弱以及小蚂蚁敢于立大志,不懈努力的精神品质。
我先让学生扮演巨人,胆小的“巨人”在大树前连连告退,引得全班大笑。
接着我又让孩子们扮演小蚂蚁,极大地点燃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他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仿佛自己就是那勇敢的小蚂蚁,就是那自信的小蚂蚁,就是那不懈努力的小蚂蚁……孩子们自得其“意”,举手投足之间溢满了自豪感、幸福感,不知不觉到达了童话世界。
二、形象呈现,情动意往
“情”并非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教材和生活中,常在一幕幕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一段段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中被点燃。而文本中的形象,与影视、绘画、雕塑等形象不同,它不具有实体性,不能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不能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直接感觉它们。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或者情境呈现把他们转化为可触、可摸、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借助活化的形象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体验感悟文本的情感内涵。如一位老师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时,先播放了一段贫困山区的孩子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读书的录像,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大眼睛此时的担心是什么。
鲜活的画面,深深撞击着每一个学生的灵魂,他们动情地说出种种担心。此时此刻,学生的发言连同教师的语言、教学的内容以及课堂气氛汇成一个广阔的情感磁场,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三、品读体味,意蕴其中
小语教材许多课文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意蕴深长。因此,教师要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通过对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细嚼慢品,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文本内涵,反复研读,由读生感,感中得悟,进而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一位教师在教学《钓鱼的启示》时,对詹姆斯在钓到大鲈鱼后,爸爸却要他按规则放鱼那一瞬间的情形,抓住“爸爸”这个词,让学生“沉入词语”,进行多维度反复品读,把詹姆斯复杂的思想情感挖掘到了极致。
四、点拨促悟,意会神领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东西是高度概括的,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经验的限制,体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思维障碍,因此需要老师及时抓住教学的“机缘”,点拨促悟,使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带有历史的厚重感,由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有些高度,如果缺乏教师的点拨,学生是无法企及的。教学时,当学生们在历史的天空“山重水复”之时,我巧妙追问,层层推进,直逼两千多年前的问题实质,巫婆和官绅骗钱害人的骗局不攻自破,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片段回放:
师:面临生与死的抉择,求生是人的本能,如果你是那些官绅,你会怎样求饶?
生1:(边做磕头动作边求饶)西门老爷,饶命呀!饶命呀!
师:这些年来,多少百姓家的姑娘葬身鱼腹,多少百姓饥不饱食,我是不会绕你的,你再好好想想吧!
生2:西门老爷,饶命呀!都是那官绅头子和巫婆指使的,我这样做也是不得已呀!
师:你这是在推卸责任呀!你也好好想想吧!
生3: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上有老,下有小,可怜可怜我们一家人。
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哪,你们拆散了漳河边多少温暖的家……
生4:西门老爷,饶命呀!我一定把骗来的钱还给老百姓,只要你饶我一命,我愿意……
可见,巧抓“机缘”不但能“拨云散雾见明月”,而且学生在会其意时,体验更成为一种智慧的探索。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