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都必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上。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不同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具体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但是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重心都放在了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从而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但是理解并不一定会用。小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是:感知理解、语言积累、表达运用。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首个阶段,而会运用则是学习过程中的再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是运用的基础,会运用某种语言则能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再看看当今小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现状,可以说不尽人意。
一、依托文本,挖掘语言点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言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语言的关键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语言关键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语言点的慧眼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是这样挖掘文中语言关键点的:在字词教学时,我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呈现方式在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会提醒自己认识并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别有风趣”一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再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还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句子“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教学中,借助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教学句子“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再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营造氛围,激发“语用”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就成为延长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兴奋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断学生的滔滔不绝、也不能武断地让学生停止述说进行下一项工作。当学生的兴趣浓烈时,也正是他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愿意积极学习运用的时候,高高举起的小手、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红红的小脸都是教师成功调动积极性的表现,此时应当很好地调控孩子的情绪,不能信马由缰,被学生的兴奋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巧妙地把训练与兴趣结合,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课堂就成了游乐场,无法收拾。这需要教师学会赏识学生,拥有孩子般的童真,还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经验。如有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称赞》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表扬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给力了!他的回答引来听课教师的一片笑声,当孩子正准备洋洋自得的坐下时,上课的教师脸色大变,不满地评价:“以后少用网络语言,会学坏的!”顿时,这个孩子焉着头坐下来,剩下的时间他不再兴奋的发言,也不再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惹得老师的不高兴,怯怯的不敢发言。下课了,老师和学生心里都有了遗憾。由此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主,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时刻和学生贴近,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才有能力把控学生的精神世界,否则,课堂只能是冷漠和距离,谈不上生动活泼,更谈得上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三、创设情境,践行“语用”课堂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会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懂得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千篇一律,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专属课文中的问题答案便是了,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可以依据课文中的某一点展开想象,与人物对话,与文中的某一词对话,便可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理解“亡”不仅有死亡的意思,还有丢失的意思。
综上所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要阵地。虽然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长期不懈探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依托文本,挖掘语言点
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首先自己要在课前充分备好课,仔细研读教材,重点放在挖掘课文中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语言点,从此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只有找好语言的关键点,才能让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所依托和附藉。但是拥有一双发现文中语言关键点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这和一个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分不开。能够拥有一双发现文本中语言点的慧眼是许多语文教师一生努力追求的目标。
我在执教《乡下人家》一课时,是这样挖掘文中语言关键点的:在字词教学时,我将字词分为三行,第一行是认读的重点字词;第二行是多音字;第三行是学生难以理解的词语。这样分梯度地呈现字词,不仅清晰而且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这种呈现方式在以后字词的运用中,更会提醒自己认识并注意这些字词的运用。在教学课文时,我抓住“别有风趣”一词,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如何别有风趣,再让学生仔细读读,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还用自己的语言给学生描绘瓜架上的情景“闭上眼睛,春天到了,一定开出了——,长出了——;夏天到了,瓜架上,结出了——;秋天到了,瓜架上——”,引导学生说出闭上眼睛后看到的春天、夏天和秋天瓜架上的情景,并且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瓜架。在句子“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的教学中,借助图片,说说有什么不一样。在教学句子“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时,先让学生读读这个句子,再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营造氛围,激发“语用”兴趣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兴趣就成为延长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提问,以及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兴奋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表达自己看法。教师切不可为了完成任务而打断学生的滔滔不绝、也不能武断地让学生停止述说进行下一项工作。当学生的兴趣浓烈时,也正是他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愿意积极学习运用的时候,高高举起的小手、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红红的小脸都是教师成功调动积极性的表现,此时应当很好地调控孩子的情绪,不能信马由缰,被学生的兴奋牵着鼻子走,而是应该巧妙地把训练与兴趣结合,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课堂就成了游乐场,无法收拾。这需要教师学会赏识学生,拥有孩子般的童真,还要有调控课堂的能力。
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的表扬孩子,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孩子和我们成人拥有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角度。只有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很多回答虽然有很多和你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非常地富有创造性,值得表扬和肯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和孩子沟通,用一种孩子的语言去倾听学生的回答。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还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丰富经验。如有位老师在上二年级的《称赞》这篇课文时,一个学生表扬小獾做的小椅子太给力了!他的回答引来听课教师的一片笑声,当孩子正准备洋洋自得的坐下时,上课的教师脸色大变,不满地评价:“以后少用网络语言,会学坏的!”顿时,这个孩子焉着头坐下来,剩下的时间他不再兴奋的发言,也不再注意力集中了,其他的孩子生怕再惹得老师的不高兴,怯怯的不敢发言。下课了,老师和学生心里都有了遗憾。由此可见,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主,教师要与时俱进,应该时刻和学生贴近,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的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这样才有能力把控学生的精神世界,否则,课堂只能是冷漠和距离,谈不上生动活泼,更谈得上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三、创设情境,践行“语用”课堂
语文课文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虽然阅读也是语文实践活动,但是语文实践活动又不仅仅是阅读,应该借助内容和课文情境设计各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用”来说,十分重要。但是目前的一些公开课上经常听到老师会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懂得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千篇一律,学生只要依葫芦画瓢,专属课文中的问题答案便是了,没有实际的意义。我觉得可以依据课文中的某一点展开想象,与人物对话,与文中的某一词对话,便可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位。如在教学《亡羊补牢》一课时,理解“亡”不仅有死亡的意思,还有丢失的意思。
综上所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要阵地。虽然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也应贯彻在日常的生活中。但是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主渠道。它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长期不懈探索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