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理与趣、学与用的和谐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y136317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件出示: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师:谁来读一读?(指导学生读好)
  师:能说一说这句诗给了你什么启发吗?
  生:……
  师:你们体会得很好,这句诗语言精练,寓意深刻。你们知道这句诗是谁说的吗?
  生:朱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笑)我是猜出来的,因为我们今天要学习他的一首诗《观书有感》。
  师:(微笑)猜也是一种学习方法。你猜对了,这句诗是朱熹说的,那对他了解吗?
  生:他是南宋时候的人,是个大学问家。 师:对,谁还有补充? 生:他是南宋时的大学问家,他创办了书院,收了许多弟子。
  (评:巧知诗人。选择了紧贴古诗主旨的诗句导入,暗示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教师及时肯定了学生“猜”的学习方法,及时鼓励学生,对诗人的了解教师不是告诉,而是调动学生的已知。)
  师:朱熹这个人可真了不起,在当时,由于他知识渊博而名闻天下,皇帝曾经把他请去当老师。他还创立了一门学问——理学,他的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
  师:关于他,在民间还有许多有趣的传说,想不想听一听?
  生:(齐声)想!
  师:相传朱熹的父亲朱松也很有学问,做过几任地方上的小官。后来他得罪了朝廷大员,被罢官。有一天,他到一个寺庙中去算命。算命的人为他算了一卦,说:“富也只如此,贵也只如此,生个小孩儿,便是孔夫子”。意思是说,你这一辈子荣华富贵就这样了,但你生个儿子必定会像孔夫子一样成为一个大学问家。朱熹生下来后便显得与众不同,4岁的时候,爸爸带他去玩,指着天告诉他:“这是天。”你们猜小小的朱熹说了什么? 生:什么是天? 师:有点像。他问父亲:“天上是何物?”小小年纪就如此好问,长大之后更是勤奋学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他不光好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观书有感) 生:齐读课题。 (评:巧借故事。生动有趣的故事看上去是题外之话,实则是教师的煞费苦心:一是朱熹幼时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诗人产生了兴趣,对朱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是与孔夫子一样的大学问家,从小勤学好问:二是朱熹的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暗示了池塘美景与读书学习的关系,为学生理解诗的内涵作了巧妙的铺垫。)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课件出示全诗。
  师:拿到一首诗后,首先要做什么?
  生:首先耍把诗读好。
  师:对,首先要把诗读好,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但“为”字读音不对)
  师:读得不错,这首诗里有几个生字,(指“鉴”和“徊”字),这两个字怎么读?
  (生读)
  师:指“为”字,这个字在这里怎么读?
  生:读第四声,wel。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为”在诗中是“因为”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wel。
  师:能联系诗意和熟悉的词来确定字的读音,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再指名读。)
  师:大家都读得正确、流利,可诗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文章,诗是一种韵文。大家看,这首诗中一、二、四句中的“开”“徊”“来”韵母都是“ai”,是押韵的。一首诗光读正确了还不够,还得读出诗的韵味。谁再来读一读。
  (师指名学生读,指导停顿,读出韵味)
  师:诗读正确、流利了,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弄懂诗的意思。这首诗写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那他见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诗的哪两句告诉了我们?
  生:一、二两句。
  师:那他见到了哪些景物?
  生:方塘、天光、云影。
  师:自己读读这两句诗,能说说他眼前的景色美吗?
  生:美,因为他看见池水清澈宁静,蓝天白云都倒映到水中。
  师:你怎么知道池水非常清澈宁静?
  生:因为“鉴”是镜子的意思,这池水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一定非常宁静清澈。
  师:你怎么知道蓝天白云都倒映到水中了?
  生:因为“徘徊”两个字告诉我们蓝天白云在水面轻轻地晃动。
  师:见到如此美景,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生:美不胜收。
  生:宁静悠远。
  师:真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方塘美景图。朱熹深深地陶醉其中,但眼前的这一池清水又引起了他的疑问?诗的哪两句告诉了我们他的疑问?
  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这方塘里的水会这么清澈呢?
  师:有答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送进来。
  (评:巧引读书。理解的过程就是读书的过程,体现了以读为本,读出了层次,促进了读的发展。读正确,读得字字正确,句句流畅;读出韵味,发现规律读得抑扬顿挫;读出诗景,学生在对比联系的过程中读准音、读出景,根据“因为”把“为”字读正确,联系“镜子”理解了“鉴”就是宁静清澈的意思,联系生活观察知道了“徘徊”就是蓝天白云在水面轻轻晃动,一幅宁静清澈的池塘倒映着蓝天白云的美景在学生脑海中出现,教师及时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来赞美这样的美景,阅读理解都是在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中进行,学生学习的主体得到了凸显。)
  师:诗意我们读懂了,大家再读读诗,(指课件出示的诗)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读、思考)
  生:课题是“观书有感”,但怎么诗中没有谈到有关读书的事?
  师:(惊喜)提得好,再用心读读诗,想一想到底有没有谈到和读书有关的事?
  (师课件分步演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
  使池水清澈使人
  生: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清澈。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能使人变更加聪明。
  师:能从我们身边举几个例子说明这个道理吗?
  生:王艳同学她平时读书多,积累的知识多,每次考试成绩都非常好。
  师:这是一个生动的事例。(老师拿出一本听课笔记),这是老师以前的一本听课笔记,我在扉页上也写下了这首诗。(和学生一起轻声读),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要抄写这首诗?
  生:你想激励自己多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师:你是我的知音,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这首诗尤其是后两句诗脍炙人口,在很多地方用得着。
  师:《观书有感》所提出的读书观点,虽历久却弥新,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我们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学了这首诗我想你们一定也有许多感触,请你们把想到的写下来。
  (评:巧悟内涵。由诗人的“疑”巧妙引出了学生的“疑”,诗中的“疑”答案似乎很清楚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读出问题的过程正是学生读书、思考、比较、发现的过程,又巧妙地把“观景有感”与“观书有感”联系起来,在演绎比较中使诗人的“感”变为学生的“感”:读书能使人聪明智慧、心胸宽广、心如明镜、心灵高尚,人要不断地读书,读高尚的书,使自己不断地高尚,在运用中诗句的内涵哲理深深地烙在学生的脑海中。)
  
  总评:
  《观书有感》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也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教者深知此景此情此理,实现了理与趣、学与用的和谐统一。
  1 一个“巧”字连接了景与理。这是一首说理诗,既要让学生明理,也要让学生在一种情趣中去体验、探讨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果唯理而理,就上成枯燥的说教课。上课伊始,教者由诗句巧妙导入,再引入朱熹小时的趣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他“穷理”的个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为学生走进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理起到了铺垫作用。巧引读书,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在读书中读准、读懂、读好的过程,每次读诗目标明确,层次清楚,体现了学习的发展性。巧妙设疑,诗中的疑学生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怎样透过诗中的疑来感受作者悟到的更深刻的哲理呢?教师不是告诉,而是通过学生再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读诗中质疑、教师在景与理的理解中巧妙地架设了桥梁,使学生在探讨中明白道理。在明白了道理后,显得亲切而有层次感。一个“巧”字,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2 一个“联”字体现了学与用。让学生读“懂”这首诗并不难,但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当时古诗所描绘的美景,体察到诗人的切身感悟,让学生在并不枯燥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诗所蕴含的哲理,并引发对自身学习的一种观照,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的过程,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从学习内容中寻找与自己已有知识的相似点,作为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和发展点,使学生构建成新的知识。联系生活走进古诗,学生联系对生活的观察积累,水到渠成地走进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美景之中。联系学习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体悟“观景有感”与“观书有感”的关系时,让学生读读诗句联系诗题,反诘诗题《观书有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通过巧妙的点拨帮助学生理解了道理。联系生活加深理解,让学生举身边熟悉的人和事,用教师自身的事例来进一步加深对内涵的理解,明理的范围就不局限于就诗论诗,而是将学生的生活融入构建中来。联系自己升华理解,反思自己的学习、生活,学以致用写出心中的感受,使诗人的“感”变为学生的“感”,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使学生悟到人与自然如出一辙的道理。这就是更高层次的一种体验和内化哲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在实践中读出自我,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教师智慧地教造就了学生智慧地学。
其他文献
[摘 要] “几何特性 函数知识”的综合题是中考的压轴类型题之一,该类题常以函数为背景,融合几何特性来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水平. 实际解题时,需要处理好代数与几何联系、问题情形多样、计算分析复杂等多方面的问题. 文章以一道函数综合题为例,开展思路突破、解题思考.  [关键词] 二次函数;平行四边形;动点;代数化;分类讨论  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中考对其考查的方向趋于综合. 而综合是多
“沙龙化”的学术讨论    2004年,“教海探航”开设学术沙龙活动是第一次。沙龙如此地“沙龙化”——有香茶、有音乐、无是非、无定论——更是开了先河。形式上的自然、宽松好像直接提升了内容的精彩程度,不时有代表们的发言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管理者学术沙龙的参加者大多是校级领导或教育行政、教科研方面的管理人员,正当校长、主任们对自己学校、部门的经验侃侃而谈时,一个不同的声音响起:“对不起,我是一个普通
[摘 要]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其中的概念与性质定理更是后续几何问题突破的关键. 在教学中,需要基于其核心知识展开教学探究,将知识与思想方法进行整合,使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完成知识内化、吸收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 文章对其展开教学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中位线;概念;生成;性质;探究;论证  “三角形的中位线”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教材将其编排在平行线
[摘 要] “消元”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在整个初高中的数学学习中,也是近几年中高考的命题热点,其地位不言而喻. 文章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征,针对七年级教学,就“消元”思维训练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和日常教学抓手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消元;层次目标;教学抓手  时下,“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教育理念和目标成了我们日常教学和教研的研讨主题. 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直指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  人都有一个灵魂。只有把自己的灵魂安顿好,你才会安宁,也才能去想象和创造。否则,灵魂会到处游荡,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当代著名小说家奥尔罕·帕慕克所说:“在我的生命中,我一直都穿梭在混乱、麻烦、快速运转、嘈杂喧闹的世界中,我被生活的漩涡时而扔到这里,时而甩到那里,试图寻找开端、中途和结尾。”  但是,人的灵魂是怎么获得的?周国平先生作了最简洁、最明确的回答:“通过往事
九十年代初,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有一件家喻户晓的大事:引人注目的江苏省教委(92)22号文件《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同年12月,江苏省教委倡导的“江苏省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座谈会”在南通市召开(又称“南通会议”)。此后的十多年里,南通会议在江苏省十万中小学语文教师中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成为名副其实的江苏语文教育改革的新起点。我以为南通会议有两点尤其珍贵:
苏版教材建设历时26年,涉及当时和其后历届厅领导的开明决策,涉及出版部门的诚意配合和大力支持,涉及全省各相关学科一大批优秀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涉及全国数百位一流学科专家的关爱和指点,也涉及我室各科教研人员的精心组织和策划等等。其中感人肺腑的事例数不胜数。在本文限定的字数内这些都无法一一细说,因此只能谨向所有为江苏教材作出贡献的专家、领导和老师深表谢意。  在现行规范下,教材编写要经过向教育部提请立项
[摘 要] 本文对初三数学总复习的相关策略进行详细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保证初三学生的数学成绩能够有所提升,取得满意的成绩.  [关键词] 初三数学;总复习;策略;提高  中学总复习是学生备战中考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如何提升总复习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每一个毕业班教师所面临的严峻問题. 教师在针对初三数学总复习采取有效措施的时候,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采取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案,让学生能够在
校长档案  李洪祥,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南京市“名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他倡导学校管理要走向生命自觉、文化自觉和知性自觉,在向自觉境界的迈进中,使教师、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学校也获得持续的进步与发展。    管理,向自觉的境界迈进    在学校管理中,我追求一种自觉的境界。  自觉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提供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强有力的内在动力。自觉是一种主动精神,在学校中,自觉实际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人物传记。主人公特里萨修女是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誉为继1952年史怀哲博士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来最没有争议的一位得奖者,也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青少年最崇拜的4位人物之一。1950年罗马教皇批准,特里萨在印度加尔各答创建“仁爱传教修女会”,专门从事帮助穷人、病人和垂危者的工作,世界上许多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无偿捐钱给她。尽管她掌管着4亿多美金的资产,但她去世时,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