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是客观上存在着时空阻隔,而人们也不可能超越这种阻隔,所以必须历尽艰难险阻,磨坏多少鞋、磨起多少茧、喂掉多少马料,才能回转至家。途中还有多少生命的不测以及时光的催促。正是如此的艰难,一去一回、双倍的路程与光阴,人们对乡愁的体验也就更加深刻和惨切。有了这种深刻和惨切的体验,也就更能准确书写乡愁,甚至赋予乡愁以更多的诗性。
【关键词】细节;点化;对比
一、捕捉细节而尽普众之心
唐代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见秋风而起乡愁,而乡愁又是通过微妙细腻的心理活动来展示。王安石评此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时容易却艰难”(《题张司业诗》)。着这“寻常”之处,就在于书写出人人皆有的心理体验:“作家书”时似有千言万语而又无从下笔;“寄家书”时惟恐有所余漏而临发又开封。这封“被催成而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的家书,仿佛人人都曾写过。这种善于抓细节的乡愁诗,以“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特点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共鸣。这类用细节描写来尽展浓浓乡愁的诗,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一蹙额,无不蕴涵对家乡的深沉思念,而这些举动又是人们思乡时所共有的体验。
二、巧妙点化而得蓦然回首之功
再看唐代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梦乡,又逐春风到洛城”,诗人似乎看到异乡的春已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而遥想故乡的春色也凋零阑珊了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有所及,这一夜的思乡梦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千山渡万水而至故乡(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又宋代王禹称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雾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初秋的晚景,盎然生机中略透凄凉,斑斓色彩中稍带哀情。可爱的晚山,数峰兀立;醉人的田野,让人留恋;梨麦叶花,芳香四溢。山村的晚景如此迷人,忽而,这似曾相识的美景,经村桥点化,如蓦然回首,其风致与家乡的别无二样。武诗寄乡愁于乡梦,王诗见他乡而思故乡,化千里之遥为零距离接触,虽不得亲见故乡之貌而得故乡之真。
三、变主动为被动而生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黄发垂髫还是苍髯皓首,人人能吟个个会诵。诗从无眠者见月思乡写起,语虽无奇而意境高妙,似“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内编》)。同是无眠者的乡愁,高适的笔下却是这样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李诗相较,立意迥异。李诗直写无眠者思乡,借此抒乡愁,把自己作为主动者来表现;高诗中的“故乡”跟李诗中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千里”二字却是指距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高适以揣测的方式写到家乡亲人在除夕之夜一定会想到身在异地的自己,把自己作为被动者来写,巧妙新奇,“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达到了“添著一语不得”(《诗薮·内编》)的高度。这类以角度的改变而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愁诗还不少。
四、对比新奇巧连乡情
古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随处可见。这种对比手法不外乎时间的纵向比,空间的横向比。比如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时空交错而相比,令人耳目一新。乡愁诗中,这方面的比较也不少,如周邦彦的《苏幕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空间上的吴门与长安,时间上的“久”,这种时空交错、纵横相比,往往会给人产生曾经沧海的感慨,当然也容易使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悲戚。
从这些优美的乡愁诗,都表达出一种观念:故乡是永不蜕变的情愫依托,故乡永远不会拒绝它所孕育的生灵。无论是漂泊旅居者,还是壮志难酬者,也还是身遭劫难者,他们总是把回归故乡看作一种人类必然的回归,故乡可以把他们所有的创伤愈复。贺之章《回家偶书二首》其中一首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关键词】细节;点化;对比
一、捕捉细节而尽普众之心
唐代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人见秋风而起乡愁,而乡愁又是通过微妙细腻的心理活动来展示。王安石评此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时容易却艰难”(《题张司业诗》)。着这“寻常”之处,就在于书写出人人皆有的心理体验:“作家书”时似有千言万语而又无从下笔;“寄家书”时惟恐有所余漏而临发又开封。这封“被催成而墨未浓”(李商隐《无题四首》)的家书,仿佛人人都曾写过。这种善于抓细节的乡愁诗,以“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特点引起人们思想感情的共鸣。这类用细节描写来尽展浓浓乡愁的诗,一举手一投足,一皱眉一蹙额,无不蕴涵对家乡的深沉思念,而这些举动又是人们思乡时所共有的体验。
二、巧妙点化而得蓦然回首之功
再看唐代武元衡的《春兴》,“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梦乡,又逐春风到洛城”,诗人似乎看到异乡的春已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而遥想故乡的春色也凋零阑珊了吧。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有所及,这一夜的思乡梦随着春风的踪迹,飘飘荡荡,越千山渡万水而至故乡(武元衡的家乡在洛阳附近的缑氏县)。又宋代王禹称的《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雾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初秋的晚景,盎然生机中略透凄凉,斑斓色彩中稍带哀情。可爱的晚山,数峰兀立;醉人的田野,让人留恋;梨麦叶花,芳香四溢。山村的晚景如此迷人,忽而,这似曾相识的美景,经村桥点化,如蓦然回首,其风致与家乡的别无二样。武诗寄乡愁于乡梦,王诗见他乡而思故乡,化千里之遥为零距离接触,虽不得亲见故乡之貌而得故乡之真。
三、变主动为被动而生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黄发垂髫还是苍髯皓首,人人能吟个个会诵。诗从无眠者见月思乡写起,语虽无奇而意境高妙,似“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内编》)。同是无眠者的乡愁,高适的笔下却是这样的:“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恩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与李诗相较,立意迥异。李诗直写无眠者思乡,借此抒乡愁,把自己作为主动者来表现;高诗中的“故乡”跟李诗中的内涵是一致的,但“千里”二字却是指距离故乡千里之外的自己,高适以揣测的方式写到家乡亲人在除夕之夜一定会想到身在异地的自己,把自己作为被动者来写,巧妙新奇,“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沈德潜《唐诗别裁》),达到了“添著一语不得”(《诗薮·内编》)的高度。这类以角度的改变而令人耳目一新的乡愁诗还不少。
四、对比新奇巧连乡情
古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随处可见。这种对比手法不外乎时间的纵向比,空间的横向比。比如刘禹锡《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时空交错而相比,令人耳目一新。乡愁诗中,这方面的比较也不少,如周邦彦的《苏幕遮》“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空间上的吴门与长安,时间上的“久”,这种时空交错、纵横相比,往往会给人产生曾经沧海的感慨,当然也容易使人感到物是人非的悲戚。
从这些优美的乡愁诗,都表达出一种观念:故乡是永不蜕变的情愫依托,故乡永远不会拒绝它所孕育的生灵。无论是漂泊旅居者,还是壮志难酬者,也还是身遭劫难者,他们总是把回归故乡看作一种人类必然的回归,故乡可以把他们所有的创伤愈复。贺之章《回家偶书二首》其中一首写道:“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