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奖的评选不知不觉中成了梅西、C罗的“二人转”,总有得奖呼声甚高的第三者变换着面孔沦为陪衬,人们不禁会问,这样的全球奖是否有失妥当?
国际足联金球奖尘埃落定后,巴萨曾经风靡一时的“五指并立”手势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梅西将第五座金球奖揽入怀中。人们已经习惯了C罗、梅西同时位列金球奖候选人中,总有得奖呼声甚高的第三者变换着面孔沦为陪衬,人们也习惯了看到梅西怀抱金球奖所露出的温婉微笑。当然,也在习惯中学会了质疑:这样的金球奖是否有失妥当?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金球奖?
评选机制合理吗?
金球奖的评选不知不觉中成了梅西、C罗的二人转,诸如内马尔、伊涅斯塔、哈维、诺伊尔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惊无险”地被最后投票环节割舍,很多人在惋惜之余不禁关注起金球奖的评选机制。在与国际足联的世界足球先生奖项合并之前,金球奖由业内记者评选,合并后的金球奖由媒体、球员、教练共同投票评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样的评奖机制改革产生了怀疑。
首先,金球奖票选结构存在隐秘的不合理性。在有投票权的人群中,业内权威媒体人依照严谨的行业性质、广泛深入的从业履历以及和广大球迷不间断的接触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从客观专业的角度投出选票,也表达了广大球迷的意愿。况且遵照之前金球奖的规定,投票记者所在国必须至少打过一次世界杯,由此可见记者的投票权是经过严加管控和筛选的。因此,合并前的金球奖被誉为“最能代表球员价值”的奖项。
合并后的金球奖出现了一大问题,国家队队长和主教练加起来分担了2/3的投票权值,因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这个投票群体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尤其是那些处在足球边缘地带的国家队队长和教练,受职业环境和接触层次的局限,更多是代表个人意愿,被球员名气及个人好恶驱使,很难像权威媒体人那样客观公正地投出宝贵一票。拉姆就曾在《goal》专栏中提出这样的质疑:“我清楚这个程序,在赛季进行期间,你收到一条信息,让你选出三名候选人,这时你的思维很快就会跳到Facebook上。你只会记得最出名的三名球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Facebook粉丝数量最多的球员。最终你选的不是‘最佳球员’,而是‘最出名球员’。”金球奖的最终归属就是被这些指向偏颇的人掌握了主要控制权。
其次,金球奖在投票流程和价值评价标准方面存在漏洞。由于革新后的金球奖加入了国家队队长和主教练的投票权,投票程序因而更加繁琐,相比之前更显规模浩大,旷日持久。涉及具体的投票层面,会有很多投票遭遇意外因素导致夭折。据意大利天空体育披露,为了表达对布冯落选金球奖提名名单的不满,在意大利足协的要求下,意大利队队长布冯和孔蒂都拒绝了投票。此外,据西班牙媒体透露,由于投票具体实施层面操作不当,卡西利亚斯在投票截止当天才收到西班牙足协送来的文件,此时他正饱受奔波之苦,没有足够的时间投票。
拉姆的一句话直接反映了金球奖投票在价值评价标准方面的偏执:“简而言之,只有老进球的人才能成为金球奖得主。足球是项团队运动,需要集体意识,需要防守、助攻和自我奉献!”拉姆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业内人士和球迷的心声。正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偏颇,使得金球奖越来越像是“最佳前锋奖”。拉姆对此建议道:“也许不应该在这项团体运动中选出个人奖项,也许可以将它分为最佳门将、最佳后卫、最佳中场和最佳前锋几个奖项。我不认为可以选出一个人来代表世界上最好的球员。”
有人因此产生疑问,难道国际足联对金球奖的归属就没有相对可行的评价标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单说标准,肯定会有,FIFA金球奖的评选标准是该球员当年内的表现,依照4个方面评定:1、本年度内所获得的个人荣誉和球队荣誉;2、球员的特质,包括个人天赋和公平竞赛精神等;3、职业生涯履历;4、个性和特别突出的表现。看似面面俱到,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就很难统一且有针对性,既没有统一的标尺衡量,也很难统一把关。业内媒体人掌握更多的球员个人资料,也有多方面的信息储备和日常的行业评价积淀,他们很可能会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尺,客观严谨地遵照“该球员当年内的表现”来投票。而那些国家队主教练和队长对于这些标准很可能无从下手,甚至置若罔闻。比如问他们“哪些球员的特质会感染你”,其实就等同于问“你更喜欢哪些特质”。再比如,“哪些球员的个性会让你投上一票”,回答很可能就是张飞选李逵,李逵肯定不会选李鬼。无奈之下,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沦为没有标准。
“五金”当之无愧?
话题回到金球奖得主梅西身上。抛开金球奖评选机制的弊端不谈,单纯从个人价值而言,梅西真的配得上这5座金灿灿的金球奖杯吗?很难说。由于很难找到球员价值综合量化的评价标准,评选中无法将不同位置、不同贡献、不同团队荣誉的各类型球员进行精密的数字参照,因此只能靠投票。既然是投票选出,必然要通过概率化的数据来掩盖个体差异,烘托出群体差异,最终的评选结果才能说得过去。归根结底,这群体差异性还是源于投票者主观认定上的差异——投给最出彩的,还是投给最有价值的?
很多人认为梅西一直以来都是最出彩的,也有很多人觉得梅西在这五个评定周期内,并非都是最有价值。在梅西以年度91个进球荣获201 2年度金球奖之后,英国《太阳报》就用立场鲜明的语气写道:“如果梅西拿奖,将是极大的不公。”BBC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梅西既没有帮助巴萨赢得当赛季西甲冠军,也没有带领球队赢得欧冠冠军。”“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言论更加引人深思:“梅西在2012年可以说一无所获,除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国王杯。梅西是最出色的球员,但最出色的球员不一定就该赢得这个奖。”顺着贝肯鲍尔启发的思路问下去:难道金球奖只颁给那些最有天赋、最会踢球的球员吗?如果这样的话,或许大力神杯多少年之后只会青睐实力最强、世界排名最高的球队,哪还需要世界杯赛场? 再往前推两年,很多球迷提起2010年的金球奖归属,不禁唏嘘。那一年欧洲金球奖和世界足球先生两项荣誉刚刚宣告合并,梅西卫冕了金球奖。无论在俱乐部还是在国家队,梅西没有任何一项拿得出手的冠军,却在票选中击败了斩获欧冠冠军和世界杯亚军的国际米兰核心斯内德,以及顺利抱回大力神杯的哈维和伊涅斯塔。欧洲媒体疯狂质疑:“不管这座金球奖欠谁的,总之不欠梅西!”就连梅西本人也多少底气不足,在领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他在颁奖典礼前的一句话殊堪玩味:“我愿意用第二个金球奖换取世界杯。”如果从质疑梅西者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隐藏的意思似乎是“梅西,你的世界杯呢?你的金球奖又从何而来?”
2010年度金球奖投票时,业内权威记者大部分选择了除去梅西以外的那三个人:斯内德、哈维和伊涅斯塔。在最终评选中帮助梅西的正是那些只看重足球技艺和巨星光环的主教练们,或许只要竞争者中没有C罗,事情就好办得多了。显然他们不像那些记者更在意球员价值。
垄断的时代
从2007年度评选开始,世界足坛以金球奖为风向标,突然进入了“绝代双骄”时代,除了2007年度金球奖被卡卡获得,之后金球奖每一次都无法越过C罗和梅西联合编织的二人格局。只有2010年算是特例,梅西和C罗的名字没有同时列入最后3名候选人名单。这样的格局让旁观者逐渐感到了审美疲劳。纵使金球奖的评选有不合理之处,但不可否认梅西、C罗的确是当今足坛最优秀的两位球员,无愧于他们缔造的时代,用“绝代双骄”定义当今世界足坛也无可厚非。
任何时代都会止于时势和兴替。31岁的C罗和29岁的梅西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后起之秀的异军突起,迟早会淡出金球奖争夺。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是,除了“绝代双骄”,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值得被至高荣誉犒赏的人,但他们在金球奖不合理的选择下惨遭抛弃,加速了被官方历史遗忘的节奏,这是“双骄时代”应有的代价吗?
任何伟大的球员都应该是实干家,历史是被人写成的,绝非什么官方荣誉。如果认识到金球奖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就应当写入金球奖的背后注脚,和它的种种合理性一样被牢牢钉刻在历史中,什么都不可忽视,什么也逃避不了。如果把金球奖视为评价球员的最高权威,给球员和球迷们带来了“不可取的压力”,那才是时代真正的悲哀。
记住2008年为西班牙一锤定音的金童托雷斯,记住缔造巴萨新王朝的核心英雄哈维和伊涅斯塔,记住在刀锋上飞奔的刀疤侠里贝里,记住2014年为德意志战车插上翅膀的诺伊尔,记住2015年被热泪浇灌后腾云驾雾的内马尔,记住值得纪念的所有绿茵英雄。
责编 王敬泽
国际足联金球奖尘埃落定后,巴萨曾经风靡一时的“五指并立”手势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梅西将第五座金球奖揽入怀中。人们已经习惯了C罗、梅西同时位列金球奖候选人中,总有得奖呼声甚高的第三者变换着面孔沦为陪衬,人们也习惯了看到梅西怀抱金球奖所露出的温婉微笑。当然,也在习惯中学会了质疑:这样的金球奖是否有失妥当?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金球奖?
评选机制合理吗?
金球奖的评选不知不觉中成了梅西、C罗的二人转,诸如内马尔、伊涅斯塔、哈维、诺伊尔这些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有惊无险”地被最后投票环节割舍,很多人在惋惜之余不禁关注起金球奖的评选机制。在与国际足联的世界足球先生奖项合并之前,金球奖由业内记者评选,合并后的金球奖由媒体、球员、教练共同投票评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样的评奖机制改革产生了怀疑。
首先,金球奖票选结构存在隐秘的不合理性。在有投票权的人群中,业内权威媒体人依照严谨的行业性质、广泛深入的从业履历以及和广大球迷不间断的接触方式,很大程度上能够从客观专业的角度投出选票,也表达了广大球迷的意愿。况且遵照之前金球奖的规定,投票记者所在国必须至少打过一次世界杯,由此可见记者的投票权是经过严加管控和筛选的。因此,合并前的金球奖被誉为“最能代表球员价值”的奖项。
合并后的金球奖出现了一大问题,国家队队长和主教练加起来分担了2/3的投票权值,因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这个投票群体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尤其是那些处在足球边缘地带的国家队队长和教练,受职业环境和接触层次的局限,更多是代表个人意愿,被球员名气及个人好恶驱使,很难像权威媒体人那样客观公正地投出宝贵一票。拉姆就曾在《goal》专栏中提出这样的质疑:“我清楚这个程序,在赛季进行期间,你收到一条信息,让你选出三名候选人,这时你的思维很快就会跳到Facebook上。你只会记得最出名的三名球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Facebook粉丝数量最多的球员。最终你选的不是‘最佳球员’,而是‘最出名球员’。”金球奖的最终归属就是被这些指向偏颇的人掌握了主要控制权。
其次,金球奖在投票流程和价值评价标准方面存在漏洞。由于革新后的金球奖加入了国家队队长和主教练的投票权,投票程序因而更加繁琐,相比之前更显规模浩大,旷日持久。涉及具体的投票层面,会有很多投票遭遇意外因素导致夭折。据意大利天空体育披露,为了表达对布冯落选金球奖提名名单的不满,在意大利足协的要求下,意大利队队长布冯和孔蒂都拒绝了投票。此外,据西班牙媒体透露,由于投票具体实施层面操作不当,卡西利亚斯在投票截止当天才收到西班牙足协送来的文件,此时他正饱受奔波之苦,没有足够的时间投票。
拉姆的一句话直接反映了金球奖投票在价值评价标准方面的偏执:“简而言之,只有老进球的人才能成为金球奖得主。足球是项团队运动,需要集体意识,需要防守、助攻和自我奉献!”拉姆的这番话代表了很多业内人士和球迷的心声。正是价值评价标准的偏颇,使得金球奖越来越像是“最佳前锋奖”。拉姆对此建议道:“也许不应该在这项团体运动中选出个人奖项,也许可以将它分为最佳门将、最佳后卫、最佳中场和最佳前锋几个奖项。我不认为可以选出一个人来代表世界上最好的球员。”
有人因此产生疑问,难道国际足联对金球奖的归属就没有相对可行的评价标准吗?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如果单说标准,肯定会有,FIFA金球奖的评选标准是该球员当年内的表现,依照4个方面评定:1、本年度内所获得的个人荣誉和球队荣誉;2、球员的特质,包括个人天赋和公平竞赛精神等;3、职业生涯履历;4、个性和特别突出的表现。看似面面俱到,但是落实到具体操作中就很难统一且有针对性,既没有统一的标尺衡量,也很难统一把关。业内媒体人掌握更多的球员个人资料,也有多方面的信息储备和日常的行业评价积淀,他们很可能会按照自己心中的标尺,客观严谨地遵照“该球员当年内的表现”来投票。而那些国家队主教练和队长对于这些标准很可能无从下手,甚至置若罔闻。比如问他们“哪些球员的特质会感染你”,其实就等同于问“你更喜欢哪些特质”。再比如,“哪些球员的个性会让你投上一票”,回答很可能就是张飞选李逵,李逵肯定不会选李鬼。无奈之下,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沦为没有标准。
“五金”当之无愧?
话题回到金球奖得主梅西身上。抛开金球奖评选机制的弊端不谈,单纯从个人价值而言,梅西真的配得上这5座金灿灿的金球奖杯吗?很难说。由于很难找到球员价值综合量化的评价标准,评选中无法将不同位置、不同贡献、不同团队荣誉的各类型球员进行精密的数字参照,因此只能靠投票。既然是投票选出,必然要通过概率化的数据来掩盖个体差异,烘托出群体差异,最终的评选结果才能说得过去。归根结底,这群体差异性还是源于投票者主观认定上的差异——投给最出彩的,还是投给最有价值的?
很多人认为梅西一直以来都是最出彩的,也有很多人觉得梅西在这五个评定周期内,并非都是最有价值。在梅西以年度91个进球荣获201 2年度金球奖之后,英国《太阳报》就用立场鲜明的语气写道:“如果梅西拿奖,将是极大的不公。”BBC在此基础上晓之以理:“梅西既没有帮助巴萨赢得当赛季西甲冠军,也没有带领球队赢得欧冠冠军。”“足球皇帝”贝肯鲍尔的言论更加引人深思:“梅西在2012年可以说一无所获,除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国王杯。梅西是最出色的球员,但最出色的球员不一定就该赢得这个奖。”顺着贝肯鲍尔启发的思路问下去:难道金球奖只颁给那些最有天赋、最会踢球的球员吗?如果这样的话,或许大力神杯多少年之后只会青睐实力最强、世界排名最高的球队,哪还需要世界杯赛场? 再往前推两年,很多球迷提起2010年的金球奖归属,不禁唏嘘。那一年欧洲金球奖和世界足球先生两项荣誉刚刚宣告合并,梅西卫冕了金球奖。无论在俱乐部还是在国家队,梅西没有任何一项拿得出手的冠军,却在票选中击败了斩获欧冠冠军和世界杯亚军的国际米兰核心斯内德,以及顺利抱回大力神杯的哈维和伊涅斯塔。欧洲媒体疯狂质疑:“不管这座金球奖欠谁的,总之不欠梅西!”就连梅西本人也多少底气不足,在领奖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真的没有想到”。他在颁奖典礼前的一句话殊堪玩味:“我愿意用第二个金球奖换取世界杯。”如果从质疑梅西者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隐藏的意思似乎是“梅西,你的世界杯呢?你的金球奖又从何而来?”
2010年度金球奖投票时,业内权威记者大部分选择了除去梅西以外的那三个人:斯内德、哈维和伊涅斯塔。在最终评选中帮助梅西的正是那些只看重足球技艺和巨星光环的主教练们,或许只要竞争者中没有C罗,事情就好办得多了。显然他们不像那些记者更在意球员价值。
垄断的时代
从2007年度评选开始,世界足坛以金球奖为风向标,突然进入了“绝代双骄”时代,除了2007年度金球奖被卡卡获得,之后金球奖每一次都无法越过C罗和梅西联合编织的二人格局。只有2010年算是特例,梅西和C罗的名字没有同时列入最后3名候选人名单。这样的格局让旁观者逐渐感到了审美疲劳。纵使金球奖的评选有不合理之处,但不可否认梅西、C罗的确是当今足坛最优秀的两位球员,无愧于他们缔造的时代,用“绝代双骄”定义当今世界足坛也无可厚非。
任何时代都会止于时势和兴替。31岁的C罗和29岁的梅西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后起之秀的异军突起,迟早会淡出金球奖争夺。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是,除了“绝代双骄”,这个时代并不缺乏值得被至高荣誉犒赏的人,但他们在金球奖不合理的选择下惨遭抛弃,加速了被官方历史遗忘的节奏,这是“双骄时代”应有的代价吗?
任何伟大的球员都应该是实干家,历史是被人写成的,绝非什么官方荣誉。如果认识到金球奖的不合理,这种不合理就应当写入金球奖的背后注脚,和它的种种合理性一样被牢牢钉刻在历史中,什么都不可忽视,什么也逃避不了。如果把金球奖视为评价球员的最高权威,给球员和球迷们带来了“不可取的压力”,那才是时代真正的悲哀。
记住2008年为西班牙一锤定音的金童托雷斯,记住缔造巴萨新王朝的核心英雄哈维和伊涅斯塔,记住在刀锋上飞奔的刀疤侠里贝里,记住2014年为德意志战车插上翅膀的诺伊尔,记住2015年被热泪浇灌后腾云驾雾的内马尔,记住值得纪念的所有绿茵英雄。
责编 王敬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