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学习习惯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1、阐明意义,寓教于乐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至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极其重要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学生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有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动手翻一翻,看看其中千姿百态的汉字,再了解字典的编排体系,并告诉同学们字典的功能和作用;然后通过具体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字典就好比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是我们学习上的朋友和好帮手,以唤起学生爱字典、用字典的意识。平时更要在课堂上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习查字典,有针对性地进行翻检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关于查找、检索的步骤和方法,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
再比如,小学生往往由于枯燥难写等原因而躲避识字数学,更难形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课标》中“识写分开”的精神,对课内、课外的生字区对待,对于课外认识的字一般不要抄写、会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精力放在识字上,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多识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把识字当作负担,相反,感到的是一种乐趣,逐渐愿意主动识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主动识字的习惯也能够养成。
2、严格训练,形成多样
没有严格的训练,就难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来要求、训练学生。比如。针对学生不亮的书写习惯,老师要特别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对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要把它跟个人学习发展的关系一一讲明。训练时,可以采取老师示范,学生跟学的方式:每堂课上课开始,进行一、两次正确坐姿训练,课中再次提醒,课后及时小结;此外,笔者还把“坐如钟”三个醒目的字写在黑板右侧上方以示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效果十分显著。但平时还是要留意,只要发现错误,立即提醒纠正。针对字迹马虎潦草的学生,临摹字帖是行之可效的方法。通过描红,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懂得怎样布局可使字的间架结构平衡美观。通过刻苦和持之以恒的描红训练,不少学生的书写逐渐规范、端正、整洁起来。针对有些学生读书不爱动笔的习惯,我在课文教学的时候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圈点划记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分布训练,使学生掌握圈点划记的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按此要求读书,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使之逐步变成学生自觉行为。
在严格训练的同时,考虑到儿童生理、心理和年龄等特点,必须灵活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讲故事、比赛、讨论交流、定期检查、列入考查内容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针对有的学生不爱使用工具书,笔者定期在班级举行查字典比赛,评选出查字典小能手;这种有趣的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养成随身带字典、随时查字典的好习惯。针对有些学生不愿主动识字,除了使用工具书以外,还进行识字“小超人”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效果也很不错。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习惯,笔者在全班开展讲故事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找找有关团结的故事,从思想上明白團结力量大的道理;还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集体和团结的重要;另外,请帮助过别人的学生开一次交流会,谈谈帮助别人的乐趣。经过这些努力,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团结才能出学习成果,以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容易多了。针对不爱阅读的学生,笔者设计开展了读课外书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童话故事、诗歌、谜语、绕口令等),有针对性阅读;在读报课上进行赛诗会,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古诗词到讲台前诵读,另外还举办了手抄报活动,把优秀作品贴在墙上以资鼓励……全班很快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学生之间互相借书看,多读书,读好书,种种可喜的现象在班级随处可见。
3、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要长期训练,使行为方式得到巩固,才能定型。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提醒,处处督促,使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到位,这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有些学生没有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教师就要时时提醒纠正。针对不爱说话的学生,要时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针对那些书面表达不好的学生,最好让他们坚持写日记;仔细观察生活,平时注意积累,日记不论长短,只要写出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就行。并且鼓励他们要长期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学生逐渐愿意说,乐意写了,语言表达也有所提高。
4、言传身教,奖惩有方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教师在学校里的任何场合都应该使用普通话,教案和板书要写得整齐大方、一丝不苟,自己的藏书尽可能留下圈点划过的痕迹,将自己的写作过程与同学分享等等,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乃至自觉模仿。
此外,教师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坚持不懈,表现突出的,教师应随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特别是要在全班表扬那些经过努力改掉不良习惯的学生,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当然,对于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批评,以帮助他们改正。例如平时认真写作业的学生,在一次作业中字迹潦草,这样的作业就要求他认真重写。在借别人书的时候,有个学生把别人的书撕烂了,要求他把书粘好还给别人,还要赔礼道歉,并提醒他下次注意保护图书。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1、阐明意义,寓教于乐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对于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以至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极其重要的。考虑到小学生的学生心理特征,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比如,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有感性的认识,让他们动手翻一翻,看看其中千姿百态的汉字,再了解字典的编排体系,并告诉同学们字典的功能和作用;然后通过具体生动的小故事让学生明白字典就好比一位不说话的老师,是我们学习上的朋友和好帮手,以唤起学生爱字典、用字典的意识。平时更要在课堂上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学习查字典,有针对性地进行翻检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操作中了解关于查找、检索的步骤和方法,进而学会了使用工具书。
再比如,小学生往往由于枯燥难写等原因而躲避识字数学,更难形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课标》中“识写分开”的精神,对课内、课外的生字区对待,对于课外认识的字一般不要抄写、会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精力放在识字上,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多识字。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不会把识字当作负担,相反,感到的是一种乐趣,逐渐愿意主动识字,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主动识字的习惯也能够养成。
2、严格训练,形成多样
没有严格的训练,就难以养成好习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规范和标准来要求、训练学生。比如。针对学生不亮的书写习惯,老师要特别强调正确的书写姿势对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性,还要把它跟个人学习发展的关系一一讲明。训练时,可以采取老师示范,学生跟学的方式:每堂课上课开始,进行一、两次正确坐姿训练,课中再次提醒,课后及时小结;此外,笔者还把“坐如钟”三个醒目的字写在黑板右侧上方以示提醒。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效果十分显著。但平时还是要留意,只要发现错误,立即提醒纠正。针对字迹马虎潦草的学生,临摹字帖是行之可效的方法。通过描红,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懂得怎样布局可使字的间架结构平衡美观。通过刻苦和持之以恒的描红训练,不少学生的书写逐渐规范、端正、整洁起来。针对有些学生读书不爱动笔的习惯,我在课文教学的时候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圈点划记,让学生按要求进行练习。首先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圈点划记的具体要求,并且有意识地进行分布训练,使学生掌握圈点划记的具体方法。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提醒学生按此要求读书,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使之逐步变成学生自觉行为。
在严格训练的同时,考虑到儿童生理、心理和年龄等特点,必须灵活采取多种形式,比如讲故事、比赛、讨论交流、定期检查、列入考查内容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自我要求,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针对有的学生不爱使用工具书,笔者定期在班级举行查字典比赛,评选出查字典小能手;这种有趣的竞争机制帮助学生养成随身带字典、随时查字典的好习惯。针对有些学生不愿主动识字,除了使用工具书以外,还进行识字“小超人”活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记字方法,效果也很不错。针对有些学生不愿合作学习的习惯,笔者在全班开展讲故事活动,要求每位学生都找找有关团结的故事,从思想上明白團结力量大的道理;还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集体和团结的重要;另外,请帮助过别人的学生开一次交流会,谈谈帮助别人的乐趣。经过这些努力,学生们逐渐明白了团结才能出学习成果,以后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容易多了。针对不爱阅读的学生,笔者设计开展了读课外书活动,每月确定一个主题(如童话故事、诗歌、谜语、绕口令等),有针对性阅读;在读报课上进行赛诗会,要求每位同学准备一首古诗词到讲台前诵读,另外还举办了手抄报活动,把优秀作品贴在墙上以资鼓励……全班很快掀起了一股读书热,学生之间互相借书看,多读书,读好书,种种可喜的现象在班级随处可见。
3、持之以恒,不断积累
习惯是一种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良好的习惯要长期训练,使行为方式得到巩固,才能定型。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时时提醒,处处督促,使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做到位,这样才能养成好的习惯。比如,有些学生没有用普通话表达的习惯,教师就要时时提醒纠正。针对不爱说话的学生,要时常与他们交流谈心,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开口说话,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逐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针对那些书面表达不好的学生,最好让他们坚持写日记;仔细观察生活,平时注意积累,日记不论长短,只要写出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就行。并且鼓励他们要长期坚持,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过这样强化训练,学生逐渐愿意说,乐意写了,语言表达也有所提高。
4、言传身教,奖惩有方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不仅仅是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成为学生的榜样和示范。教师在学校里的任何场合都应该使用普通话,教案和板书要写得整齐大方、一丝不苟,自己的藏书尽可能留下圈点划过的痕迹,将自己的写作过程与同学分享等等,学生对此印象深刻,乃至自觉模仿。
此外,教师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措施,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在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坚持不懈,表现突出的,教师应随时表扬,肯定他们的进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特别是要在全班表扬那些经过努力改掉不良习惯的学生,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当然,对于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批评,以帮助他们改正。例如平时认真写作业的学生,在一次作业中字迹潦草,这样的作业就要求他认真重写。在借别人书的时候,有个学生把别人的书撕烂了,要求他把书粘好还给别人,还要赔礼道歉,并提醒他下次注意保护图书。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广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加以研究和实践,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