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教师在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要加强文化知识的灌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侧重于语言外在形式和语法知识,只注重语言应试能力,而忽视语言文化内涵,造成学生缺乏语言交际能力,甚至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预防和改善此状况?作为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教学中,我们责无旁贷。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由于他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应意识到巨大的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它们密不可分。
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一词源于跨文化交际“cross-culural communication”。我们常把跨文化意识的概念归纳为:跨文化意识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跨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意识非常重要,许多跨文化研究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基础。没有语言能力无法交际,但是具备了语言能力而缺乏文化知识,也很难准确理解和使用外语,更不能进行得体的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就无法实现同外国人顺利得体的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最易出错的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方法、行为准则去衡量对方,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感到困惑、失望,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下面举例为证:某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便被朋友邀请参加一个聚会,他准时到达,但发现着装随意、姗姗来迟者不少。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和一位外国朋友攀谈起来,十多分钟后,这位外国朋友要和他人交谈便走开了,他很是失望;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后,就再也没管他。两小时之后,他便借故离去。聚会上的食物相当简单,回到家时,他觉得饥饿,不得不吃方便面充饥。他暗自决定以后不再参加此类聚会。
这次聚会对于他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究其原因与他原先想法有关。他认为:既然是聚会,客人就应准时到达;既然是请客,就该准备丰盛的菜肴;既然是主人,就得热情招待。他脑子里的这一系列想法是典型中国人的思维,他以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人,设想美国的情形与中国差不多。正因为他固有的想法,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交流经验,所以,人虽在他乡,思想却未发生任何改变。
2.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时,尽管我们没有接触到某种文化,但已经对它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格,美国人的随便,日本人工作努力,等等。事实上,法国人浪漫是有分寸的,在法国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一个正当家庭的未婚少女,即使一位男士连续单独约她两三次,若她不中意,也是不会赴约的。在美国,人们除了出席非常正式的宴会、大型会议,参加婚礼或葬礼,进教堂做礼拜等场合穿着很庄重以外,通常喜欢穿休闲便装,但对待工作美国人很认真负责,对于承诺一般人也会严谨的。
3.民族中心主义同样也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又一障碍。所谓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按照本民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及价值观念等,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观为标准,对于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事物作出判断。比如,一次在驻中国的美国领事馆签证,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身穿高档西服,手提真皮公文包,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打扮,轮到他和签证官面谈时,他说自己和纽约某公司的老板关系何等之深,和费城某公司的CEO是铁哥们,交情不浅。还没等他介绍完自己在美国的“关系户”,签证官员已经退还了他的签证资料,拒签了。此人一头雾水,不知为何话没说完就被拒签。他以为与美国签证官打交道同在中国某些公司应聘一样,只要“关系多”、“路子广”,就会被重用。殊不知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水平,并不注重“攀荣附贵”。
再比如,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常常感到孤独,觉得周围的人对自己关心照顾得不够,人际关系淡漠,知心朋友难找,这些都是在中国人际关系密切,人情味浓厚,相互间依赖程度大于西方社会所导致的。以我们所熟悉的人际关系标准去衡量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感到孤单无助。同样,西方人来到中国,也常会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事物,在诸多方面感到不适。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巨大障碍,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种种误解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1.从教材背景入手,多角度渗透。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合适的切入点,学生在纷繁的话题中很难找到学习重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狭义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内容,教师应从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话题。为此,教师可从教材背景中发掘与文化相关的资料,那些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的课文,往往涉及丰富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挖掘出课文背后的大量信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文化积累,增强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创造文化语境,确立学生主体。教学思路体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最终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以词汇和语法为主,辅之以大量书面练习,倾向于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部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扎实,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词汇量较大,应试能力较强,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言学习者的要求,必须加以改进:舍弃惯用的“词汇 语法”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创造出真实自然的文化环境,以方便学生学习,使他们成为自主、能动的学习主体。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演示、采访、角色扮演或采访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利用现代技术,改良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教学手段,教具简单,教师为中心,很难营造出真实的语境。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即使是教师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因此,有必要引入现代技术,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和影像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他们的直观了解,使他们尽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其次,网络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积累文化知识;利用网络,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教师还可以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让学生体会到异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文化积累。鉴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和教学时间有限,我认为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合理利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还可快速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首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系部可以组织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月、文化周等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围绕西方文化进行专题讲座;另外,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杂志或英文报纸,坚持阅读以扩大知识面,定时收听英文电台(BBC、VOA)专题节目,观看经典英文大片,听英文歌曲,等等。在实践过程中主动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非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观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电视节目,阅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中英文读本等,这将有助于他们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的今天,英语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尽量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
[6]申沁.母语文化导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多维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
关键词: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 培养途径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英语教学工作中侧重于语言外在形式和语法知识,只注重语言应试能力,而忽视语言文化内涵,造成学生缺乏语言交际能力,甚至出现“哑巴英语”的现象。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如何预防和改善此状况?作为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教师,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把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纳入教学中,我们责无旁贷。
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意义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在与外国人的交际过程中,由于他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特别应意识到巨大的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必须了解语言,它们密不可分。
跨文化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一词源于跨文化交际“cross-culural communication”。我们常把跨文化意识的概念归纳为:跨文化意识即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跨文化差异的意识和敏感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积极的意识非常重要,许多跨文化研究者认为跨文化意识是进行有效交际的基础。没有语言能力无法交际,但是具备了语言能力而缺乏文化知识,也很难准确理解和使用外语,更不能进行得体的交流。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日,不具备跨文化意识就无法实现同外国人顺利得体的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1.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最易出错的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文化背景、思想方法、行为准则去衡量对方,一旦发现对方的行为与自己预期相差甚远,就会感到困惑、失望,从而形成跨文化交际的一大障碍。下面举例为证:某位中国留学生初到美国,便被朋友邀请参加一个聚会,他准时到达,但发现着装随意、姗姗来迟者不少。聚会上熟人很少,好不容易和一位外国朋友攀谈起来,十多分钟后,这位外国朋友要和他人交谈便走开了,他很是失望;主人把他介绍给一两个人后,就再也没管他。两小时之后,他便借故离去。聚会上的食物相当简单,回到家时,他觉得饥饿,不得不吃方便面充饥。他暗自决定以后不再参加此类聚会。
这次聚会对于他来说是一次不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究其原因与他原先想法有关。他认为:既然是聚会,客人就应准时到达;既然是请客,就该准备丰盛的菜肴;既然是主人,就得热情招待。他脑子里的这一系列想法是典型中国人的思维,他以自己的想法揣度他人,设想美国的情形与中国差不多。正因为他固有的想法,加上缺乏跨文化意识和交流经验,所以,人虽在他乡,思想却未发生任何改变。
2.对一个国家或民族先入为主的印象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有时,尽管我们没有接触到某种文化,但已经对它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印象。例如:法国人的浪漫,德国人的严格,美国人的随便,日本人工作努力,等等。事实上,法国人浪漫是有分寸的,在法国生活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一个正当家庭的未婚少女,即使一位男士连续单独约她两三次,若她不中意,也是不会赴约的。在美国,人们除了出席非常正式的宴会、大型会议,参加婚礼或葬礼,进教堂做礼拜等场合穿着很庄重以外,通常喜欢穿休闲便装,但对待工作美国人很认真负责,对于承诺一般人也会严谨的。
3.民族中心主义同样也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又一障碍。所谓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按照本民族文化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他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人们的行为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模式及价值观念等,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在观察某种文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自己的是非观为标准,对于与自己文化背景不同的事物作出判断。比如,一次在驻中国的美国领事馆签证,一位风度翩翩的男士,身穿高档西服,手提真皮公文包,俨然一副成功人士的打扮,轮到他和签证官面谈时,他说自己和纽约某公司的老板关系何等之深,和费城某公司的CEO是铁哥们,交情不浅。还没等他介绍完自己在美国的“关系户”,签证官员已经退还了他的签证资料,拒签了。此人一头雾水,不知为何话没说完就被拒签。他以为与美国签证官打交道同在中国某些公司应聘一样,只要“关系多”、“路子广”,就会被重用。殊不知美国人强调的是个人能力和水平,并不注重“攀荣附贵”。
再比如,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常常感到孤独,觉得周围的人对自己关心照顾得不够,人际关系淡漠,知心朋友难找,这些都是在中国人际关系密切,人情味浓厚,相互间依赖程度大于西方社会所导致的。以我们所熟悉的人际关系标准去衡量西方国家的人际关系,自然会感到孤单无助。同样,西方人来到中国,也常会以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事物,在诸多方面感到不适。
由此可见,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巨大障碍,克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消除文化差异引起的种种误解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跨文化意识的途径
1.从教材背景入手,多角度渗透。文化所涵盖的内容错综复杂,如果没有合适的切入点,学生在纷繁的话题中很难找到学习重点。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找到适当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所涉及的文化一般是狭义文化,包括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内容,教师应从中找到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或者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话题。为此,教师可从教材背景中发掘与文化相关的资料,那些题材广泛、内容新颖的课文,往往涉及丰富的文化信息,如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挖掘出课文背后的大量信息,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他们文化积累,增强他们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差异的敏感度。
2.创造文化语境,确立学生主体。教学思路体现了教学的指导思想,影响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最终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以词汇和语法为主,辅之以大量书面练习,倾向于把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分为“听、说、读、写”四部分,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基础知识扎实,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词汇量较大,应试能力较强,但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较差,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语言学习者的要求,必须加以改进:舍弃惯用的“词汇 语法”的教学模式,认识到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创造出真实自然的文化环境,以方便学生学习,使他们成为自主、能动的学习主体。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采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采用分组讨论、演示、采访、角色扮演或采访等形式,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利用现代技术,改良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普遍采用“一支粉笔加一本书”的教学手段,教具简单,教师为中心,很难营造出真实的语境。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即使是教师意识到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文化教学,因此,有必要引入现代技术,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技术,用声音和影像技术来辅助英语教学,全面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增强他们的直观了解,使他们尽可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其次,网络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教师可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上网查资料,积累文化知识;利用网络,建立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交流,教师还可以及时解答学生问题;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让学生体会到异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开展第二课堂,加强文化积累。鉴于文化知识博大精深和教学时间有限,我认为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所谓第二课堂就是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合理利用第二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还可快速提升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课堂形式多样。首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系部可以组织以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月、文化周等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全面系统地围绕西方文化进行专题讲座;另外,要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实践,比如,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杂志或英文报纸,坚持阅读以扩大知识面,定时收听英文电台(BBC、VOA)专题节目,观看经典英文大片,听英文歌曲,等等。在实践过程中主动体会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而非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本土文化缺失的问题,在鼓励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通过适当的方式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如观看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电视节目,阅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中英文读本等,这将有助于他们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的今天,英语教师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尽快调整教学思路,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加强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尽量消除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最终达到自如地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4]梁镛,刘德章.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李艳.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
[6]申沁.母语文化导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多维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