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伊始,笔者便与学生一起进入全新的学习领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本着一贯的教研态度和积极的工作热情,全组数学教师纷纷“动”了起来,人人成了心灵手巧的手工爱好者,一个个自制教具层出不穷,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帮助学生顺利突破了一系列的学习难点。
“活动”的正方体
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常规思路是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或用若干个正方体纸盒实际剪一剪。实践发现,多媒体演示固然清晰,但呈现方式与学生有距离感,呈现的操作过程单一,学生被迫处于“观众”角度,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剪纸盒的方法令课堂节奏拖沓,学生的操作过程显得凌乱无序。如何高效地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经过一番思考,教师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正方体,6个面由若干块磁铁吸附在一起,可以自由伸展。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思路实际操作,动态演示了正方体表面逐步展开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了展开图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问几句:谁来试试不同的剪法?同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的剪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出“要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至少需要剪开7条棱”这一结论。
“变化”的长方体
对于初步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生来说,这的确是一道难题。通常教师都是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此题,但总会无奈地发现一些学生无法结合图形理解此题的解题过程。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一位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先出示下半部分,如图。
再根据题意将长方体增高(添加上半部分,增加的四个面用红色卡纸制作)变成一个正方体,如图。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观察长方体表面积所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图形进一步拓宽思路。这一过程将实物演示与抽象图形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能力的一次飞跃。
“放大”的火柴盒
火柴盒现已不太常见,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就无法准确判断火柴盒内盒及外盒的特征。课前,一位教师找来一只小小的火柴盒,但发现火柴盒体积太小,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并深刻地感知其特征。这时,另一位教师用彩色卡纸做了一个简易的火柴盒模型,内盒与外盒用不同色的卡纸制作,其体积与实物相比大了许多。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出示火柴盒实物,再出示放大的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内盒与外盒的不同特征,通过这一举措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乐”的拼装游戏
这是教学长方体特征之后的一道思考题,意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巩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教师结合此题的训练目标共同商讨出统一的教学构想:利用彩色卡纸制作出题中图形各若干张,分别标上序号,学生组成小组观察图形并进行讨论,提出构想,再利用现有的图片实际拼装验证构想。这种先想象再验证的过程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拼装过程令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实际的操作,一些小组发现了之前设想的偏差,并借助图片寻找出错误的根源,而每一次成功的验证都让学生欢呼雀跃,自信满满地去设想下一种拼装方法的可能性。在几张彩色卡纸的“协助”之下,七种不同的方法很快浮出水面,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难题。
诸如此类的自制教具还有很多,简易的长方体、正方体,包装好的饼干盒,简易的“落水管”等等,在一群乐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教师的手中横空出世,成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神奇道具。在课堂上不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班的师生在用完一自制教具后,迅速将其传递给下一个班级,这时的教具似抢手的接力棒,宝贵的教学资源,大家快乐共享,此刻的数学学习在所有师生的眼中变得如此轻松和愉悦!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225700)
“活动”的正方体
教学这部分内容的常规思路是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或用若干个正方体纸盒实际剪一剪。实践发现,多媒体演示固然清晰,但呈现方式与学生有距离感,呈现的操作过程单一,学生被迫处于“观众”角度,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剪纸盒的方法令课堂节奏拖沓,学生的操作过程显得凌乱无序。如何高效地完成这部分的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经过一番思考,教师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可以活动的正方体,6个面由若干块磁铁吸附在一起,可以自由伸展。课堂上根据学生的思路实际操作,动态演示了正方体表面逐步展开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了展开图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多问几句:谁来试试不同的剪法?同一个正方体,通过不同的剪法可以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同时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总结出“要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至少需要剪开7条棱”这一结论。
“变化”的长方体
对于初步接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学生来说,这的确是一道难题。通常教师都是采用画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此题,但总会无奈地发现一些学生无法结合图形理解此题的解题过程。针对这些学生的学习状况,一位教师精心制作了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先出示下半部分,如图。
再根据题意将长方体增高(添加上半部分,增加的四个面用红色卡纸制作)变成一个正方体,如图。
引导学生根据实物,观察长方体表面积所发生的变化,再结合图形进一步拓宽思路。这一过程将实物演示与抽象图形巧妙结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能力的一次飞跃。
“放大”的火柴盒
火柴盒现已不太常见,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就无法准确判断火柴盒内盒及外盒的特征。课前,一位教师找来一只小小的火柴盒,但发现火柴盒体积太小,无法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并深刻地感知其特征。这时,另一位教师用彩色卡纸做了一个简易的火柴盒模型,内盒与外盒用不同色的卡纸制作,其体积与实物相比大了许多。课堂上,教师先向学生出示火柴盒实物,再出示放大的模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内盒与外盒的不同特征,通过这一举措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乐”的拼装游戏
这是教学长方体特征之后的一道思考题,意在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巩固对长方体特征的认知。教师结合此题的训练目标共同商讨出统一的教学构想:利用彩色卡纸制作出题中图形各若干张,分别标上序号,学生组成小组观察图形并进行讨论,提出构想,再利用现有的图片实际拼装验证构想。这种先想象再验证的过程激发了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拼装过程令每个学生兴趣盎然。经过实际的操作,一些小组发现了之前设想的偏差,并借助图片寻找出错误的根源,而每一次成功的验证都让学生欢呼雀跃,自信满满地去设想下一种拼装方法的可能性。在几张彩色卡纸的“协助”之下,七种不同的方法很快浮出水面,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难题。
诸如此类的自制教具还有很多,简易的长方体、正方体,包装好的饼干盒,简易的“落水管”等等,在一群乐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教师的手中横空出世,成了最吸引学生眼球的神奇道具。在课堂上不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班的师生在用完一自制教具后,迅速将其传递给下一个班级,这时的教具似抢手的接力棒,宝贵的教学资源,大家快乐共享,此刻的数学学习在所有师生的眼中变得如此轻松和愉悦!
(江苏省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 22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