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吉尔伽美什》《伊利亚特》两部史诗作品孕育出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同具卓越性而均对死亡做出探寻的角色,“卓越者与死亡”这一主题形成并非受到两部作品所处环境的文化影响,而是“人对永恒真理探寻”这一哲学观的具象证明。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 阿喀琉斯 死亡 史诗 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史诗与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史诗尽管由于保存于泥板至今已经残缺不整,却仍呈现出足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而值得研究。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有关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已经写就,直到公元前八世纪,另一部西方史诗著作《伊利亚特》诞生。两部史诗作品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且這种神话色彩呈现出一定的沿袭性。举一例说明,在苏美尔神话中的女神“伊什塔尔”掌管性爱、丰收和战争,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经出现,这一母神形象经流传,在罗马变为自然女神西布莉,在波斯变为水神阿纳希塔,在印度演变为阿底提,在埃及和希腊则分别为伊西斯与阿芙洛狄忒。因而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少有人将两部作品并列讨论,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是可以共同比较的。
在两部史诗作品的内容中,作为主人公的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呈现共同的卓越性:二者在面对“死亡”时举动超乎常人且内含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其中,《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的死亡主题在前人研究中已取得较大成果。陈中梅教授就荷马史诗中的“命运”做出深刻研究,提出命运与死亡二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合力主宰人的生命(的中止);叶舒宪先生就《吉尔伽美什》中的死亡与永生追求情节进行提炼,认为对永生的追求体现出象征意义上不朽的死亡意识。此外,不少学者就两大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做出研究,而在诸多研究中,少有将两部作品的死亡主题并联讨论。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提取出“卓越者的死亡探寻”这一共性主题,从阿喀琉斯和吉尔伽美什的卓越者形象、阿喀琉斯和吉尔伽美什面对死亡之举动以及“卓越者的死亡探寻”其后的哲学观念三部分展开讨论。
一、人神合一的共性形象及相似的友人
有关吉尔伽美什的身份,在《吉尔伽美什》中有过明确的记述:
大力神[塑造了]他的形态,/天神舍马什授予他[俊美的面庞]/阿达特赐给他堂堂丰采,/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他有九[指尺]的宽胸,十一步寸的[身材]/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在其中,阿达特为天气神,舍马什为太阳神,二者在苏美尔神话的主要神祇谱系(见图1)中,如图所示分别对应其中的天气神伊什库与太阳神乌图。由是,吉尔伽美什虽然仅有三分之二的血统为神,却因其诞生之源的至高神性而得以以“人”的身份同诸神相提并论,这种卓越性在神话记述中则体现在吉尔伽美什与苏美尔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丰饶与欲望女神伊什塔尔的邂逅与冲突中。相对其神性,吉尔伽美什的人性则体现在其作为乌鲁克城之王的身份之中。这一部分同样在神话中有言:作为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保护人,吉尔伽美什强悍、聪颖、秀逸,手执武器的气概无人能比,奏响的鼓声催人奋起,但同时他的残暴从不收敛,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如此,一个能力超群而残暴的人的统治者形象借由乌鲁克人之口形象展现。随着恩奇都到来以及后续泥板记述的讨伐芬巴巴之战,吉尔伽美什的形象也从残暴不仁转变为贤能,作为人的卓越性得到完全的体现。
谈及卓越,这一品性同样适用与《伊利亚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作为与吉尔伽美什相仿的半人半神者,阿喀琉斯的卓越所在仍能从两方面阐述。
阿喀琉斯作为银脚女神忒提斯与凡人英雄珀琉斯的后代,神人结合具有神性血统,追溯阿喀琉斯家族的谱系(见图2),可见并非仅仅其母为神,包括主神宙斯在内的四位神祇与其一脉相关。
在《伊利亚特》之中,作者首先直言阿喀琉斯的愤怒是全书主题与事件起因,这一争执与战斗实践了宙斯的意志:“如何使阿基琉斯(即阿喀琉斯)获得荣誉,把成群的阿开亚人杀死在海船边。”由是,受到克洛诺斯之子宙斯偏爱的神之子阿喀琉斯在《伊利亚特》中被提高到可与神相提并论的高度。另一方面,阿喀琉斯的卓越性由凡人评述展现,其卓越的神性便转嫁到人性之中,并具象化为战斗的勇猛,这种勇猛在奈斯托尔言语中表露为:“一位了不起的战勇,一位连神都尊敬的凡人”;在阿开亚军队统帅阿伽门农口中为:“阿喀琉斯是个以一当百的壮勇,宙斯对他倾注了欢爱”;在与特洛伊人的勇士赫克托尔对决的场面中被描述为“像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穿出浓黑的乌云,对着平原俯冲,逮住一只嫩小的羊羔或胆小的野兔”。这种神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卓越在阿喀琉斯身上还具象化为他所持有的战甲,作者花费一百五十行详写由匠神赫淮斯托斯打造的盔甲盾牌,在其后战斗中,也多次写到战盾中铜锡间的黄金阻挡长矛。当阿喀琉斯将神性造物使用于凡人的战争中,便是一种神性的超越和人的卓越性相融合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还有一处共同:二者经历之中,均有一友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吉尔伽美什来说,产生影响的为恩奇都;对于阿喀琉斯而言,则是友人帕特罗克洛斯。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同,为创造女神阿鲁鲁仿照安的神态用泥土捏造,被赋予了战神的气力,旨在与吉尔伽美什抗衡而安定乌鲁克城,承接这一神性目标的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遇,争斗过后结下友谊,一同讨伐芬巴巴,在伊什塔尔降下天牛时守卫城池,最终因此受到神罚死去。对于吉尔伽美什而言,与恩奇都的共同遭遇促使他成为“英雄中的英雄”,深受乌鲁克人民爱戴。视线转回《伊利亚特》一边,帕特罗克洛斯为墨诺伊提俄斯之子,阿喀琉斯亲密的伴友。两人关系的紧密,在帕特罗克洛斯祈求阿喀琉斯返回战斗时得到首次展现:面对帕特罗克洛斯热泪涌注的请求,卓越的阿喀琉斯心生怜悯,称呼友人为“我的王子”,将自己的战甲借给帕特罗克洛斯使用,并多次从知晓命运立场告诫友人不可贪恋作战以保全友人性命。而在帕特罗克洛斯最终因为必然的命运死去后,闻知友人之死的阿喀琉斯“他十指勾屈,抓起地上的污秽,抹撒在自己的头脸,脏浊了俊美的相貌。他横躺在地,偌大的身躯,握盖着一片泥尘”。无疑,将卓越个体放置于如此癫狂的场景之中产生的对比张力与读者震撼是巨大的,足以说明阿喀琉斯对帕特罗克洛斯怀有的深厚情感。于是,在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帕特罗克洛斯与阿喀琉斯两组合中,易见人物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系,而由于情感联系促成的行动使得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人神合一的个体触及死亡。 二、对死亡的卓越探寻
死亡作为每个人必经的事件,也作为世人常做思考的话题,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书写与讨论。在《吉尔伽美什》中表现为恩奇都之死;在《伊利亚特》中,除了战争场面描写下的兵士死亡,更具有讨论价值的是阿喀琉斯的友人帕特罗克洛斯战死。这两部作品的死亡书写,即恩奇都之死对于吉尔伽美什以及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对于阿喀琉斯,都促使作为人类中的卓越个体对于“死亡”进行理解乃至寻求。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恩奇都死时吉尔伽美什对死亡表现出怀疑与不解:“但是现在,降在你身上的这长眠究属何物?昏暗包围了你,[我说的话]你已经听不到。”吉尔伽美什将死亡认为是神突然降下之物,而“何物”“降下”“昏暗”的表述便反映出他起初对死亡的不解。怀着对死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出发寻找父神乌特那庇什提牟,目的在于倾听有关死和生命的神言,在探寻过程中,吉尔伽美什与行走途中诸多人、神相遇和交谈,他先将死亡理解为人生的宿命,此时身为人的西杜利向吉尔伽美什提出劝诫:“你所探求的生命将无处寻觅。自从诸神把人创造,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生命就在人们自己的手里!”在此,西杜利认为死亡乃是命中注定,寻求现世快乐为人生意义所在,对于这番解释,吉尔伽美什表达了强烈的抵制,此种抵制并是非吉尔伽美什耽于友人之死而不愿放弃对永生之追求,更体现了卓越者对死亡进行本源性探寻的强烈倾向;之后,吉尔伽美什依照乌特那庇什提牟所言,得知神的秘密:脱离死亡的秘诀在于一株能够永葆青春的草叶。于是,他便深入深渊获得草叶,最终在返途中,草叶却被蛇叼走。见此结局,吉尔伽美什坐下来悲恸号啕,满脸泪水。这种宿命式的结果可见永生与死亡这一对关系最终仍是由神掌管定夺,而三分之二血统是神的吉尔伽美什虽得以获得作为永生证明的草叶,却因三分之一的人类血统将它丢失,这表面上是反映出人永远无法逃离死亡,但从整个流程出发,更应该解释为“吉尔伽美什因具常人不备的神性而有能力寻找、理解死亡,虽最后不得,却仍完成超出常人的探寻之举”。
而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生来便背负在赫克托尔被自己杀死后自己也将走向死亡的命运。友人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使得阿喀琉斯决意杀死赫克托尔为友人复仇,在阿喀琉斯走上战场之前,他的爱马珊索斯在神的安排下提及阿喀琉斯的死亡:“然而,你的末日已在向你逼近,但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取决于一位了不起的尊神和强有力的命运。”面对神的提醒,阿喀琉斯采取了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回答:“珊索斯,为何预言我的死亡?你无须对我通报,我已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将注定要死在这儿,远离亲爱的父母。”由于阿喀琉斯非同凡人的出身,他获知自己的命运,但在这一部分回答中,阿喀琉斯表达出的对珊索斯语言的抗拒,实际作为对女神赫拉所象征的神性的摒弃,赫拉借由珊索斯对阿喀琉斯表达对他命运的提醒与三思后行却被阿喀琉斯拒绝,拒绝的原因在于他“将注定要死在这儿”。“注定”这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指向,一方面作为命运的揭示,在前句已经得出阿喀琉斯的血统卓越的分析,另一方面则揭示出作为命运的死亡与命运本身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系,得见这种联系的阿喀琉斯理解了死亡。再有,不可忽略的是阿喀琉斯在对待死亡的过程中有所转变,起初在阿伽门农夺走阿喀琉斯的战礼时,他表示自己的生命比财富更为可贵,而在帕特罗克洛斯死后他却说:“我将接受自己的死亡,在宙斯和列位神祇愿意把它付诸实现的任何时光……如果同样的命运等待着我的领受,一旦我死后,我将安静地舒坦。”表面而言,起初阿喀琉斯看重生命而逃避死亡,但事实上他所言的前提在于他知晓自己的命运,而能以命运拒绝奥德修斯的参战请求。在他毅然参战时的一番言論中,他将颐养天年的死亡与战死沙场二者等同,而两种死亡都是“安静的”“舒适的”,这与阿喀琉斯母亲为阿喀琉斯的命运泪如泉涌形成了鲜明比对,这便是阿喀琉斯这一卓越个体对“死亡”的超人认识。
除去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伊利亚特》中所描写的有关常人的死亡也颇有意义。其中“黑雾蒙住他的眼睛”“死的黑雾”这一类有关黑雾的描述在全本中共出现十一次,分别指向十一位整个家族谱系均为凡人的战士,而这一黑雾往往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中的黑夜女神尼克斯(Nyx)的化身。在谈及死亡时,作为冥界的掌权人哈德斯不与“死亡”直接相关,与死亡相关联的另有两个神祇,分别为死亡之神塔纳托斯(Thanatos)与睡眠之神修普诺斯(Hypnos),睡眠作为死亡的兄弟,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此中,易于看出凡人对于死亡的认识是基于死亡呈现出的现象:如同睡眠一般闭上双眼,不可见外界景象,如同在夜中。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凡人也将死亡与命运一同提及,以鲁卡昂为例,荷马的记述为:“阿基琉斯一番思谋,站等不动,而鲁卡昂则快步跑来,惊恐万状,发疯似的抱住他的膝腿,希望躲过可怕的死亡和乌黑的命运。”在此,可以发现“死亡”与“命运”实际具有共性的联系,借由常人对死亡的认识与卓越的阿喀琉斯对死亡的认知对比,可见卓越者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三、死亡之载体与相应的哲学思考
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人物不仅人物本身具有一致性,且其经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此之上,由于两部文学作品从叙事学角度上均属于口头性文学形式,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尚未与神话形成明显的分离,代表了人对现实的象征性思考,故而进一步对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卓越者”共性之后的意义蕴含展开探讨。
表面上,《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将造成“死亡”的强力分别归结于“神”和“命运”,显得两部作品在“死亡”的核心问题上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实际对“神”与“命运”两种承载死亡的对象进行分析,二者的区别在于古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不同。首先,在古希伯来文明中,“神”被认为是宇宙各种元素的体现。阿斯曼认为神是特定的行动、特征、态度和品质的综合体。诸神处于宇宙之中,划分出功能与职责,这体现在与古美索不达米亚神系紧密联系的两个苏美尔词:可定义为“命令”“法度”“处方”“规则”“属性”“神的能力”“文明的技艺”的“ME”以及“在控制属性的特性中,单独的实体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的‘NAM’”,被认为是宇宙元素的神由此确定各自职责并成为至高无上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我们反观古美索不达米亚对于“死亡”的探查,在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思想中,死后留下的没有生命的身体和某种难以捉摸的形式,已死的祖先具有相当于神的某种地位。死者所到之处被称为阴间,由伊莱什基加尔统治。古美索不达米亚中的阴间,更应该被看作是死去的人所去到的,与生者所居住的阳间相仿的地界。生者受到的来自神祇的法度界定,在人死后转入阴间同样受到专职的神的规约,神自然被提高到“管理死亡”的高度。而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人对“神”的概念的阐述最早见于诗人赫西俄德,《神谱》问世不仅助力于希腊神话流传,还实现了针对神话的加工作用,但在其中并未提及掌管死亡的神的姓名,而仅仅提及命运三女神的姓名,她们先于奥林匹斯诸神诞生。命运三女神与塔纳托斯和修普诺斯相同,为黑夜女神尼克斯所生,分别为克洛索(Clotho)、拉赫西斯(Lachesis)和阿特洛泊斯(Atropos)。这三位女神在人出生时就给了他们善或恶的命运,并且监察神与人的一切犯罪行为。克洛索负责纺织生命之线;拉赫西斯安排命数,规划人类的命运;阿特洛泊斯无法转身,人一旦濒临死亡,她就拿起可怕的剪刀,把人的生命线剪断。有关命运女神最著名的故事,当属卡吕冬狩猎与阿尔泰亚的悲剧,试图逃避儿子死亡命运的阿尔泰亚最终将木炭投入火中,实现了儿子死亡的命运,自己也上吊自杀。可见,命运是既定的,不可逃脱的强力,其与黑夜女神联系进而和死亡关联,实现死亡的阿特洛泊斯不可转身的特点亦是死亡不可逆于不可避的象征。实则,无论是“神”还是“命运”,都用来描述“死亡”这种自然事实的“强力”,二者在本质上是共通的。
关键词:吉尔伽美什 阿喀琉斯 死亡 史诗 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史诗与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吉尔伽美什》史诗尽管由于保存于泥板至今已经残缺不整,却仍呈现出足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价值而值得研究。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有关吉尔伽美什的英雄传说已经写就,直到公元前八世纪,另一部西方史诗著作《伊利亚特》诞生。两部史诗作品具有明显的神话色彩,且這种神话色彩呈现出一定的沿袭性。举一例说明,在苏美尔神话中的女神“伊什塔尔”掌管性爱、丰收和战争,早在公元前四千年就已经出现,这一母神形象经流传,在罗马变为自然女神西布莉,在波斯变为水神阿纳希塔,在印度演变为阿底提,在埃及和希腊则分别为伊西斯与阿芙洛狄忒。因而尽管目前的研究成果中少有人将两部作品并列讨论,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是可以共同比较的。
在两部史诗作品的内容中,作为主人公的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呈现共同的卓越性:二者在面对“死亡”时举动超乎常人且内含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其中,《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的死亡主题在前人研究中已取得较大成果。陈中梅教授就荷马史诗中的“命运”做出深刻研究,提出命运与死亡二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合力主宰人的生命(的中止);叶舒宪先生就《吉尔伽美什》中的死亡与永生追求情节进行提炼,认为对永生的追求体现出象征意义上不朽的死亡意识。此外,不少学者就两大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做出研究,而在诸多研究中,少有将两部作品的死亡主题并联讨论。基于上述情况,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提取出“卓越者的死亡探寻”这一共性主题,从阿喀琉斯和吉尔伽美什的卓越者形象、阿喀琉斯和吉尔伽美什面对死亡之举动以及“卓越者的死亡探寻”其后的哲学观念三部分展开讨论。
一、人神合一的共性形象及相似的友人
有关吉尔伽美什的身份,在《吉尔伽美什》中有过明确的记述:
大力神[塑造了]他的形态,/天神舍马什授予他[俊美的面庞]/阿达特赐给他堂堂丰采,/诸大神使吉尔伽美什姿容(秀逸)/他有九[指尺]的宽胸,十一步寸的[身材]/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
在其中,阿达特为天气神,舍马什为太阳神,二者在苏美尔神话的主要神祇谱系(见图1)中,如图所示分别对应其中的天气神伊什库与太阳神乌图。由是,吉尔伽美什虽然仅有三分之二的血统为神,却因其诞生之源的至高神性而得以以“人”的身份同诸神相提并论,这种卓越性在神话记述中则体现在吉尔伽美什与苏美尔神话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丰饶与欲望女神伊什塔尔的邂逅与冲突中。相对其神性,吉尔伽美什的人性则体现在其作为乌鲁克城之王的身份之中。这一部分同样在神话中有言:作为拥有环城的乌鲁克的保护人,吉尔伽美什强悍、聪颖、秀逸,手执武器的气概无人能比,奏响的鼓声催人奋起,但同时他的残暴从不收敛,不给父亲们保留儿子,不给母亲们保留闺女。如此,一个能力超群而残暴的人的统治者形象借由乌鲁克人之口形象展现。随着恩奇都到来以及后续泥板记述的讨伐芬巴巴之战,吉尔伽美什的形象也从残暴不仁转变为贤能,作为人的卓越性得到完全的体现。
谈及卓越,这一品性同样适用与《伊利亚特》的主人公阿喀琉斯,作为与吉尔伽美什相仿的半人半神者,阿喀琉斯的卓越所在仍能从两方面阐述。
阿喀琉斯作为银脚女神忒提斯与凡人英雄珀琉斯的后代,神人结合具有神性血统,追溯阿喀琉斯家族的谱系(见图2),可见并非仅仅其母为神,包括主神宙斯在内的四位神祇与其一脉相关。
在《伊利亚特》之中,作者首先直言阿喀琉斯的愤怒是全书主题与事件起因,这一争执与战斗实践了宙斯的意志:“如何使阿基琉斯(即阿喀琉斯)获得荣誉,把成群的阿开亚人杀死在海船边。”由是,受到克洛诺斯之子宙斯偏爱的神之子阿喀琉斯在《伊利亚特》中被提高到可与神相提并论的高度。另一方面,阿喀琉斯的卓越性由凡人评述展现,其卓越的神性便转嫁到人性之中,并具象化为战斗的勇猛,这种勇猛在奈斯托尔言语中表露为:“一位了不起的战勇,一位连神都尊敬的凡人”;在阿开亚军队统帅阿伽门农口中为:“阿喀琉斯是个以一当百的壮勇,宙斯对他倾注了欢爱”;在与特洛伊人的勇士赫克托尔对决的场面中被描述为“像一只搏击长空的雄鹰,穿出浓黑的乌云,对着平原俯冲,逮住一只嫩小的羊羔或胆小的野兔”。这种神性的光辉和人性的卓越在阿喀琉斯身上还具象化为他所持有的战甲,作者花费一百五十行详写由匠神赫淮斯托斯打造的盔甲盾牌,在其后战斗中,也多次写到战盾中铜锡间的黄金阻挡长矛。当阿喀琉斯将神性造物使用于凡人的战争中,便是一种神性的超越和人的卓越性相融合的集中体现。
除此之外,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还有一处共同:二者经历之中,均有一友人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吉尔伽美什来说,产生影响的为恩奇都;对于阿喀琉斯而言,则是友人帕特罗克洛斯。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同,为创造女神阿鲁鲁仿照安的神态用泥土捏造,被赋予了战神的气力,旨在与吉尔伽美什抗衡而安定乌鲁克城,承接这一神性目标的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相遇,争斗过后结下友谊,一同讨伐芬巴巴,在伊什塔尔降下天牛时守卫城池,最终因此受到神罚死去。对于吉尔伽美什而言,与恩奇都的共同遭遇促使他成为“英雄中的英雄”,深受乌鲁克人民爱戴。视线转回《伊利亚特》一边,帕特罗克洛斯为墨诺伊提俄斯之子,阿喀琉斯亲密的伴友。两人关系的紧密,在帕特罗克洛斯祈求阿喀琉斯返回战斗时得到首次展现:面对帕特罗克洛斯热泪涌注的请求,卓越的阿喀琉斯心生怜悯,称呼友人为“我的王子”,将自己的战甲借给帕特罗克洛斯使用,并多次从知晓命运立场告诫友人不可贪恋作战以保全友人性命。而在帕特罗克洛斯最终因为必然的命运死去后,闻知友人之死的阿喀琉斯“他十指勾屈,抓起地上的污秽,抹撒在自己的头脸,脏浊了俊美的相貌。他横躺在地,偌大的身躯,握盖着一片泥尘”。无疑,将卓越个体放置于如此癫狂的场景之中产生的对比张力与读者震撼是巨大的,足以说明阿喀琉斯对帕特罗克洛斯怀有的深厚情感。于是,在恩奇都与吉尔伽美什、帕特罗克洛斯与阿喀琉斯两组合中,易见人物之间的特殊情感联系,而由于情感联系促成的行动使得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人神合一的个体触及死亡。 二、对死亡的卓越探寻
死亡作为每个人必经的事件,也作为世人常做思考的话题,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书写与讨论。在《吉尔伽美什》中表现为恩奇都之死;在《伊利亚特》中,除了战争场面描写下的兵士死亡,更具有讨论价值的是阿喀琉斯的友人帕特罗克洛斯战死。这两部作品的死亡书写,即恩奇都之死对于吉尔伽美什以及帕特罗克洛斯之死对于阿喀琉斯,都促使作为人类中的卓越个体对于“死亡”进行理解乃至寻求。
在《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恩奇都死时吉尔伽美什对死亡表现出怀疑与不解:“但是现在,降在你身上的这长眠究属何物?昏暗包围了你,[我说的话]你已经听不到。”吉尔伽美什将死亡认为是神突然降下之物,而“何物”“降下”“昏暗”的表述便反映出他起初对死亡的不解。怀着对死的恐惧,吉尔伽美什出发寻找父神乌特那庇什提牟,目的在于倾听有关死和生命的神言,在探寻过程中,吉尔伽美什与行走途中诸多人、神相遇和交谈,他先将死亡理解为人生的宿命,此时身为人的西杜利向吉尔伽美什提出劝诫:“你所探求的生命将无处寻觅。自从诸神把人创造,就把死给人派定无疑,生命就在人们自己的手里!”在此,西杜利认为死亡乃是命中注定,寻求现世快乐为人生意义所在,对于这番解释,吉尔伽美什表达了强烈的抵制,此种抵制并是非吉尔伽美什耽于友人之死而不愿放弃对永生之追求,更体现了卓越者对死亡进行本源性探寻的强烈倾向;之后,吉尔伽美什依照乌特那庇什提牟所言,得知神的秘密:脱离死亡的秘诀在于一株能够永葆青春的草叶。于是,他便深入深渊获得草叶,最终在返途中,草叶却被蛇叼走。见此结局,吉尔伽美什坐下来悲恸号啕,满脸泪水。这种宿命式的结果可见永生与死亡这一对关系最终仍是由神掌管定夺,而三分之二血统是神的吉尔伽美什虽得以获得作为永生证明的草叶,却因三分之一的人类血统将它丢失,这表面上是反映出人永远无法逃离死亡,但从整个流程出发,更应该解释为“吉尔伽美什因具常人不备的神性而有能力寻找、理解死亡,虽最后不得,却仍完成超出常人的探寻之举”。
而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生来便背负在赫克托尔被自己杀死后自己也将走向死亡的命运。友人帕特罗克洛斯之死使得阿喀琉斯决意杀死赫克托尔为友人复仇,在阿喀琉斯走上战场之前,他的爱马珊索斯在神的安排下提及阿喀琉斯的死亡:“然而,你的末日已在向你逼近,但这不是我们的过错,而是取决于一位了不起的尊神和强有力的命运。”面对神的提醒,阿喀琉斯采取了与常人截然不同的回答:“珊索斯,为何预言我的死亡?你无须对我通报,我已知道得清清楚楚;我将注定要死在这儿,远离亲爱的父母。”由于阿喀琉斯非同凡人的出身,他获知自己的命运,但在这一部分回答中,阿喀琉斯表达出的对珊索斯语言的抗拒,实际作为对女神赫拉所象征的神性的摒弃,赫拉借由珊索斯对阿喀琉斯表达对他命运的提醒与三思后行却被阿喀琉斯拒绝,拒绝的原因在于他“将注定要死在这儿”。“注定”这一词具有不同的含义指向,一方面作为命运的揭示,在前句已经得出阿喀琉斯的血统卓越的分析,另一方面则揭示出作为命运的死亡与命运本身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系,得见这种联系的阿喀琉斯理解了死亡。再有,不可忽略的是阿喀琉斯在对待死亡的过程中有所转变,起初在阿伽门农夺走阿喀琉斯的战礼时,他表示自己的生命比财富更为可贵,而在帕特罗克洛斯死后他却说:“我将接受自己的死亡,在宙斯和列位神祇愿意把它付诸实现的任何时光……如果同样的命运等待着我的领受,一旦我死后,我将安静地舒坦。”表面而言,起初阿喀琉斯看重生命而逃避死亡,但事实上他所言的前提在于他知晓自己的命运,而能以命运拒绝奥德修斯的参战请求。在他毅然参战时的一番言論中,他将颐养天年的死亡与战死沙场二者等同,而两种死亡都是“安静的”“舒适的”,这与阿喀琉斯母亲为阿喀琉斯的命运泪如泉涌形成了鲜明比对,这便是阿喀琉斯这一卓越个体对“死亡”的超人认识。
除去阿喀琉斯与帕特罗克洛斯,《伊利亚特》中所描写的有关常人的死亡也颇有意义。其中“黑雾蒙住他的眼睛”“死的黑雾”这一类有关黑雾的描述在全本中共出现十一次,分别指向十一位整个家族谱系均为凡人的战士,而这一黑雾往往被认为是希腊神话中的黑夜女神尼克斯(Nyx)的化身。在谈及死亡时,作为冥界的掌权人哈德斯不与“死亡”直接相关,与死亡相关联的另有两个神祇,分别为死亡之神塔纳托斯(Thanatos)与睡眠之神修普诺斯(Hypnos),睡眠作为死亡的兄弟,是黑夜女神尼克斯的儿子。此中,易于看出凡人对于死亡的认识是基于死亡呈现出的现象:如同睡眠一般闭上双眼,不可见外界景象,如同在夜中。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凡人也将死亡与命运一同提及,以鲁卡昂为例,荷马的记述为:“阿基琉斯一番思谋,站等不动,而鲁卡昂则快步跑来,惊恐万状,发疯似的抱住他的膝腿,希望躲过可怕的死亡和乌黑的命运。”在此,可以发现“死亡”与“命运”实际具有共性的联系,借由常人对死亡的认识与卓越的阿喀琉斯对死亡的认知对比,可见卓越者对死亡的深刻认识。
三、死亡之载体与相应的哲学思考
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两个人物不仅人物本身具有一致性,且其经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此之上,由于两部文学作品从叙事学角度上均属于口头性文学形式,这一时期文学作品尚未与神话形成明显的分离,代表了人对现实的象征性思考,故而进一步对吉尔伽美什与阿喀琉斯“卓越者”共性之后的意义蕴含展开探讨。
表面上,《吉尔伽美什》与《伊利亚特》两部作品将造成“死亡”的强力分别归结于“神”和“命运”,显得两部作品在“死亡”的核心问题上做出完全不同的回答。实际对“神”与“命运”两种承载死亡的对象进行分析,二者的区别在于古希伯来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之不同。首先,在古希伯来文明中,“神”被认为是宇宙各种元素的体现。阿斯曼认为神是特定的行动、特征、态度和品质的综合体。诸神处于宇宙之中,划分出功能与职责,这体现在与古美索不达米亚神系紧密联系的两个苏美尔词:可定义为“命令”“法度”“处方”“规则”“属性”“神的能力”“文明的技艺”的“ME”以及“在控制属性的特性中,单独的实体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的‘NAM’”,被认为是宇宙元素的神由此确定各自职责并成为至高无上的管理体系。基于此,我们反观古美索不达米亚对于“死亡”的探查,在古美索不达米亚人的思想中,死后留下的没有生命的身体和某种难以捉摸的形式,已死的祖先具有相当于神的某种地位。死者所到之处被称为阴间,由伊莱什基加尔统治。古美索不达米亚中的阴间,更应该被看作是死去的人所去到的,与生者所居住的阳间相仿的地界。生者受到的来自神祇的法度界定,在人死后转入阴间同样受到专职的神的规约,神自然被提高到“管理死亡”的高度。而在古希腊文化中,希腊人对“神”的概念的阐述最早见于诗人赫西俄德,《神谱》问世不仅助力于希腊神话流传,还实现了针对神话的加工作用,但在其中并未提及掌管死亡的神的姓名,而仅仅提及命运三女神的姓名,她们先于奥林匹斯诸神诞生。命运三女神与塔纳托斯和修普诺斯相同,为黑夜女神尼克斯所生,分别为克洛索(Clotho)、拉赫西斯(Lachesis)和阿特洛泊斯(Atropos)。这三位女神在人出生时就给了他们善或恶的命运,并且监察神与人的一切犯罪行为。克洛索负责纺织生命之线;拉赫西斯安排命数,规划人类的命运;阿特洛泊斯无法转身,人一旦濒临死亡,她就拿起可怕的剪刀,把人的生命线剪断。有关命运女神最著名的故事,当属卡吕冬狩猎与阿尔泰亚的悲剧,试图逃避儿子死亡命运的阿尔泰亚最终将木炭投入火中,实现了儿子死亡的命运,自己也上吊自杀。可见,命运是既定的,不可逃脱的强力,其与黑夜女神联系进而和死亡关联,实现死亡的阿特洛泊斯不可转身的特点亦是死亡不可逆于不可避的象征。实则,无论是“神”还是“命运”,都用来描述“死亡”这种自然事实的“强力”,二者在本质上是共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