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教学特征鲜明,具有整体性强、灵活度高两个基本特征。主题教学与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应以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奠定主题教学的基础,通过主题教学的实施真正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主题教学;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校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以其整合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成为转变课程教学方式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探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的概念内涵、理论特征、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实施路径,以促进主题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一、主题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1.主题教学的概念
主题教学最早产生于西方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知识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教学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开始向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培养、课程整合方向转变,主题教学应运而生。主题教学最早在美国产生,1955年哈纳(L.A.Hanna)首次对主题教学进行概念界定,认为主题教学是聚焦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这种课题被视为一个横断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1]。也有研究者认为,主题教学是學生借助各类讨论策略、活动和与主题有关的各种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使认知发生迁移,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2]。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挖掘学科教材体系,立足教材又不完全依赖教材,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价值确认的教学,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这里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题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体现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和学习的完整性。
2.主题教学的特征
主题教学具有整体性强、灵活度高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主题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融合运用,或者教师对学科知识和理念的融合运用,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出现,不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和理论概念的堆砌,而是借助文本词义,如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内核等,以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融合理论内核和学习结果。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要求教师的主题教学设计更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或许在一开始,学生并没有预期中进步得那么快,但是随着主题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在主题学习中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主题教学逐步引领学生指向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和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结果表现,或者说是学生具有的学科思想的体现,达到此学习结果的目的是为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而终身学习做准备,为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身建设法治社会,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做准备。因此,运用主题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应囿于一种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而是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灵活组织教学,既能循序渐进升华主题,又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二、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主题教学并不否定学科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灵活掌握学科思维,融会贯通,更好地处理学科教学与学科思维的关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三、主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的思路。“一条主线”是指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培根在《习惯论》里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教师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思想来指导教学,而不是以应试教育思想为指导,能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主题教学设计和主题教学实施,原则是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四、“一条主线”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为重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他们在此阶段会思考“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对自我认识既是模糊的,又是急切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他们对自我的信仰、对理想的追求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性,导致有的学生缺乏政治认同的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此时,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坚持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教育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胸有成竹地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意料之外的课堂生成更添灵动与活力。
(一)奠定基础——主题教学的设计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属于人生价值范畴,指向人的灵魂生命发展。学校是专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的场所,能更加明确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教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题教学指向人的生命成长,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直接的影响。
要进行主题教学,首先要设计教学主题。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更何况教学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主题教学的设计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前奏。主题教学具有整体性、简约性、生成性和实效性[3]。主题设计不是主题单元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学习的平推式前进,而是需要教师巧妙地整合教材,联系实际,结合学情,以三维目标为基础,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设计主题教学。 1.凝练主题线索
主题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主题实践活动、主题阅读等。贯穿的主线因学情和教学内容而动态变化,顺着主题线索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逐渐升华,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课时,教师结合创设情境和問题串,让学生合作模拟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换届选举的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围绕学科知识和政治认同,统领主题教学全程。
2.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有现实的教育指导性。因此,我们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进行整合。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的概念[4]。核心素养较多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情境表演和学科知识,可将目标表述为通过对人大代表产生的条件、方式和意义的解读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使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整合,于合作的情境体验中输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更能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3.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5]。这些具体条件不仅包括支撑人们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条件,还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情境带来的社会心理情感。情境源于生活而又不完全是生活,除了生活所具备的直观景象、生动描绘之外,还离不开学生的理性思维。由于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核心素养主要蕴藏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如何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表现出来,问题情境是关键。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创设,或者由师生共同创设,使学生能发挥创造性。
4.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和载体。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会促进素养的发展;素养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的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主题的设计贯穿其中,能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每一门学科都有隐形的思维逻辑。学生在宏观把握学科知识模块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以主题的方式进行串联,从其他模块的知识背景中挖掘与培养核心素养的有关知识,并且用思维导图贯穿主题教学,会更加清晰高效。例如必修课程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教师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主题,融入“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民如何当家做主—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科思维的完整性与发散性,发展知识背后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二)关键环节——主题教学实施
核心素养如同一棵小树苗,需要教师施肥精心护理,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1.在结构化的学术辩论中培养核心素养
在结构化的学术辩论学习中,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辩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可以以这个话题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具有争议性的主题为学生设计认知冲突。学生为了解决冲突而寻求一致性的理解,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围绕主题辩论时,学生并不需要关注谁能获得胜利,而是交换立场,相互妥协,尽量达成一致,获得多角度的认识。结构化的学术辩论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决策的技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围绕“论中国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引出相关的话题:① 改革开放之后价值观的变化;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联系;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讨(与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学生通过辨析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升认识,在探究中拓展视野[7]。教师引导学生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强化核心素养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有效地坚持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在主题教学中,由于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结合,学生的思维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碰撞,以“学生提出困惑—自我解决困惑”的形式贯穿主题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挖掘学科知识盲点—展示情感、态度取向—展现能力形成”的流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于学生的辩论中分清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并且根据学生所处的水平层次,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并在主题设计的环节中整体性地深化推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要在教育教学中落地,实践是有效的手段,而主题实践活动更具连贯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平台。例如,学生结合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有关知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展开课前或者课后调研活动,切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主体决策的个人影响力,感受主体参与意识,对主题实践活动进行自评与互评,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中实现情感升华。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升政治认同感。
六、小结
如果我们把教室当作一个真正的社区,一个让我们诚实面对彼此的社区,我们就必须在教学的核心中加入一个主题。教师和学生都关注和围绕这个主题,互相交流观点。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生围绕“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问题,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活动地带——实践,在培育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GNES H L.Unit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M].New York:Rinehart,1995.
[2]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董旺森.主题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8):2931.
[4]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5]夏章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关键词】主题教学;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离不开学校的课堂教学。主题教学以其整合性与灵活性的优势成为转变课程教学方式的重要议题。本研究探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题教学的概念内涵、理论特征、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实施路径,以促进主题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发展。
一、主题教学的概念与特征
1.主题教学的概念
主题教学最早产生于西方教育教学中教师对传统的知识教学和技能传授的教学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教学开始向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培养、课程整合方向转变,主题教学应运而生。主题教学最早在美国产生,1955年哈纳(L.A.Hanna)首次对主题教学进行概念界定,认为主题教学是聚焦对某一具有社会意义课题的理解而展开的有目的的学习体验,其中这种课题被视为一个横断各学科且基于儿童个体社会需求的意义整体[1]。也有研究者认为,主题教学是學生借助各类讨论策略、活动和与主题有关的各种资源,围绕某一主题,使认知发生迁移,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2]。
综上所述,主题教学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挖掘学科教材体系,立足教材又不完全依赖教材,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和价值确认的教学,具有整体性和灵活性。这里的主题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观、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发展特征密切相关。主题教学的主体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体现学生生活的完整性和学习的完整性。
2.主题教学的特征
主题教学具有整体性强、灵活度高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主题教学是教师对教材的融合运用,或者教师对学科知识和理念的融合运用,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出现,不再是一堆华丽的辞藻和理论概念的堆砌,而是借助文本词义,如马克思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念内核等,以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指导思想的价值取向,融合理论内核和学习结果。培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要求教师的主题教学设计更具有层次性和丰富性,或许在一开始,学生并没有预期中进步得那么快,但是随着主题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会在主题学习中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突破,主题教学逐步引领学生指向正确价值取向的确立和生命的成长。另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后的结果表现,或者说是学生具有的学科思想的体现,达到此学习结果的目的是为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而终身学习做准备,为学生能够在纷繁复杂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解决现实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自身建设法治社会,提高公共参与的能力做准备。因此,运用主题教学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应囿于一种固定的形式和方法,而是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灵活组织教学,既能循序渐进升华主题,又可以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二、主题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
我国的基础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能力和参与能力。主题教学并不否定学科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够灵活掌握学科思维,融会贯通,更好地处理学科教学与学科思维的关系,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
三、主题教学的基本思路
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基本点”的思路。“一条主线”是指以培育和发展核心素养为主线,将其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培根在《习惯论》里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教师以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思想来指导教学,而不是以应试教育思想为指导,能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的培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两个基本点”是指坚持主题教学设计和主题教学实施,原则是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四、“一条主线”思想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为重视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青少年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发展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他们在此阶段会思考“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我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对自我认识既是模糊的,又是急切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动荡性,他们对自我的信仰、对理想的追求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以及青少年对事物认识的不全面性,导致有的学生缺乏政治认同的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此时,教师应当通过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五、坚持贯彻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
教育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过程。教师胸有成竹地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基础,意料之外的课堂生成更添灵动与活力。
(一)奠定基础——主题教学的设计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属于人生价值范畴,指向人的灵魂生命发展。学校是专门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教育的场所,能更加明确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教育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题教学指向人的生命成长,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直接的影响。
要进行主题教学,首先要设计教学主题。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更何况教学就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主题教学的设计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前奏。主题教学具有整体性、简约性、生成性和实效性[3]。主题设计不是主题单元的简单组合,也不是学习的平推式前进,而是需要教师巧妙地整合教材,联系实际,结合学情,以三维目标为基础,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来设计主题教学。 1.凝练主题线索
主题设计的类型多种多样,有主题实践活动、主题阅读等。贯穿的主线因学情和教学内容而动态变化,顺着主题线索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深入、逐渐升华,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课时,教师结合创设情境和問题串,让学生合作模拟2018年全国“两会”代表换届选举的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围绕学科知识和政治认同,统领主题教学全程。
2.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有现实的教育指导性。因此,我们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进行整合。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多功能的概念[4]。核心素养较多涉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呢?例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围绕学生情境表演和学科知识,可将目标表述为通过对人大代表产生的条件、方式和意义的解读分析,提高学生的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使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整合,于合作的情境体验中输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更能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导向。
3.创设问题情境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人们社会行为产生的具体条件[5]。这些具体条件不仅包括支撑人们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的条件,还包括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情境带来的社会心理情感。情境源于生活而又不完全是生活,除了生活所具备的直观景象、生动描绘之外,还离不开学生的理性思维。由于青少年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核心素养主要蕴藏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如何将抽象的理想信念表现出来,问题情境是关键。问题情境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创设,或者由师生共同创设,使学生能发挥创造性。
4.构建知识体系
知识是培养核心素养的前提和载体。素养不是知识,知识的积累会促进素养的发展;素养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的素养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6]。知识体系的构建,以主题的设计贯穿其中,能帮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逐步发展核心素养。每一门学科都有隐形的思维逻辑。学生在宏观把握学科知识模块的基础上,用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以主题的方式进行串联,从其他模块的知识背景中挖掘与培养核心素养的有关知识,并且用思维导图贯穿主题教学,会更加清晰高效。例如必修课程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帮助学生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教师可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个主题,融入“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民如何当家做主—探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科思维的完整性与发散性,发展知识背后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二)关键环节——主题教学实施
核心素养如同一棵小树苗,需要教师施肥精心护理,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
1.在结构化的学术辩论中培养核心素养
在结构化的学术辩论学习中,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辩论一个有争议性的话题。教师可以以这个话题为一个主题,然后围绕这个具有争议性的主题为学生设计认知冲突。学生为了解决冲突而寻求一致性的理解,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围绕主题辩论时,学生并不需要关注谁能获得胜利,而是交换立场,相互妥协,尽量达成一致,获得多角度的认识。结构化的学术辩论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决策的技能,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围绕“论中国改革开放”这个主题,学生可以引出相关的话题:① 改革开放之后价值观的变化;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改革开放之间的联系;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④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讨(与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学生通过辨析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升认识,在探究中拓展视野[7]。教师引导学生坚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培养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科学合理的评价强化核心素养
“世界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师有效地坚持导向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的生命价值,能够使学生获得自我成长的动力。在主题教学中,由于不同模块知识之间的结合,学生的思维也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碰撞,以“学生提出困惑—自我解决困惑”的形式贯穿主题教学,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挖掘学科知识盲点—展示情感、态度取向—展现能力形成”的流程,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教师于学生的辩论中分清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水平层次,并且根据学生所处的水平层次,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评价,并在主题设计的环节中整体性地深化推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3.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培育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要在教育教学中落地,实践是有效的手段,而主题实践活动更具连贯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多渠道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喜闻乐见的网络形式,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平台。例如,学生结合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有关知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展开课前或者课后调研活动,切实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主体决策的个人影响力,感受主体参与意识,对主题实践活动进行自评与互评,在教师的启发指引中实现情感升华。主题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我们党和国家政治体制的认同感,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升政治认同感。
六、小结
如果我们把教室当作一个真正的社区,一个让我们诚实面对彼此的社区,我们就必须在教学的核心中加入一个主题。教师和学生都关注和围绕这个主题,互相交流观点。在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学生围绕“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的问题,开创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的活动地带——实践,在培育发展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AGNES H L.Unit teach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M].New York:Rinehart,1995.
[2]肖平.基于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董旺森.主题教学: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模式[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28):2931.
[4]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5]夏章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6]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