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素材来源于生活实际,是鲜活的生活信息,是数学教学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倡导算用结合的同时,我们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的原则,注意数学素材选用的实践性与操作性、科学性与客观性、生活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关键词】算用 数学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教学应当正确地选用数学教材,但事实上有些教师选用数学教材往往只忠实于教材,缺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出发,应引起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实践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大千世界,身边事物处处皆素材。小学素材的引用更是广泛,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人本回归,实现实践性与操作性完美和谐。
数学素材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学生往往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容易感兴趣。如:运动会上,各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获奖情况,学校操场的大小,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因此我在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活动情景,帮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如例3的教学中,呈现了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如何能使学生体会到位置的相对性呢?我根据上课师生的位置关系创设了简单的情景:“老师在大家的前面,大家在老师的后面。”然后同桌两个同学、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对方的什么位置,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到位置的相对性。的确,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起来轻松,用起来也明白。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我们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出示一根绳子:我们来做个游戏,猜猜这根绳子有多长?
生1:1米。
生2:80厘米。
生3:75厘米。
生4:0.8米。……
師:到底我们猜得有多准呢?老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量一量有多长?
学生量出长度80厘米。
师:你猜对了么?
生:也可以用0.8米表示!
师:你说得真棒!在生活当中,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我们的小数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选用从学生生活的小事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验证,使学生在“算”和“用”中了明白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素材常常是虚拟的场景,忽视让学生亲手操作。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编写的意图,提供一定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这有时比任何一种方法来得直接明白。如: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如: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例4及做一做,我首先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白确定单位长度,出发点的位置等等,然后通过学生画一画,并学生自己介绍画法,从而得出在画出路线示意图应该注意的地方。例如:东偏北30度与北偏东30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算当中要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选取数学素材的时候要科学严谨,符合客观现实。如:
李老师去商店买奖品,请你帮李老师算一算:(1)15个书包和28个茶杯需要多少钱?(2)买12个篮球比买18个铅笔盒多多少钱?这道题目信息很多,为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题目设计成数图结合,把四个信息分别跟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计算时学生解法出现了多样化:
方法1:第一题:第二题:
48×15+15×2838×12-12×18
=720+420=456-216
=1140(元) =240(元)
以上这种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步就般地解决了问题,会“算”但是没有把简便计算“用”起来。
方法2:第一题:第二题:
(48+28)×15 (38-18)×12
=76×15 =20×12
=1140(元) =240(元)
方法2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但是违背了一般应用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加以纠正,鼓励其简便的应用的方法。
方法3:第一题:第二题:
48×15+15×2838×12-12×18
= (48+28)×15 =(38-18)×12
=76×15 =20×12
=1140(元) =240(元)
【关键词】算用 数学素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数学教学应当正确地选用数学教材,但事实上有些教师选用数学教材往往只忠实于教材,缺乏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为了避免这些问题,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知识背景和认知特点出发,应引起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实践性与操作性相结合
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实践的,而又应用于实际生活。大千世界,身边事物处处皆素材。小学素材的引用更是广泛,而不应局限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人本回归,实现实践性与操作性完美和谐。
数学素材应该是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学生往往对自己比较熟悉的东西容易感兴趣。如:运动会上,各班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和获奖情况,学校操场的大小,自己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等。因此我在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的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位置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活动情景,帮助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如例3的教学中,呈现了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如何能使学生体会到位置的相对性呢?我根据上课师生的位置关系创设了简单的情景:“老师在大家的前面,大家在老师的后面。”然后同桌两个同学、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在对方的什么位置,形象地让学生体验到位置的相对性。的确,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起来轻松,用起来也明白。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时我们创设这样的情景:
师出示一根绳子:我们来做个游戏,猜猜这根绳子有多长?
生1:1米。
生2:80厘米。
生3:75厘米。
生4:0.8米。……
師:到底我们猜得有多准呢?老师请一位同学帮老师量一量有多长?
学生量出长度80厘米。
师:你猜对了么?
生:也可以用0.8米表示!
师:你说得真棒!在生活当中,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这时候就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我们的小数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选用从学生生活的小事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然后进行测量验证,使学生在“算”和“用”中了明白小数是怎样产生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数学素材常常是虚拟的场景,忽视让学生亲手操作。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编写的意图,提供一定的操作可以让学生感悟数学,这有时比任何一种方法来得直接明白。如: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等。如:人教版四下第二单元例4及做一做,我首先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白确定单位长度,出发点的位置等等,然后通过学生画一画,并学生自己介绍画法,从而得出在画出路线示意图应该注意的地方。例如:东偏北30度与北偏东30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因此在算当中要考虑到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在选取数学素材的时候要科学严谨,符合客观现实。如:
李老师去商店买奖品,请你帮李老师算一算:(1)15个书包和28个茶杯需要多少钱?(2)买12个篮球比买18个铅笔盒多多少钱?这道题目信息很多,为更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题目设计成数图结合,把四个信息分别跟图形结合起来,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计算时学生解法出现了多样化:
方法1:第一题:第二题:
48×15+15×2838×12-12×18
=720+420=456-216
=1140(元) =240(元)
以上这种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按步就般地解决了问题,会“算”但是没有把简便计算“用”起来。
方法2:第一题:第二题:
(48+28)×15 (38-18)×12
=76×15 =20×12
=1140(元) =240(元)
方法2学生的思维比较敏捷,但是违背了一般应用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加以纠正,鼓励其简便的应用的方法。
方法3:第一题:第二题:
48×15+15×2838×12-12×18
= (48+28)×15 =(38-18)×12
=76×15 =20×12
=1140(元) =2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