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的一种能力的形成是需要一个有效学习的过程。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形成,则是需要有较高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广阔的知识面,具有较好的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语文综合学习活动来进一步完成。语文活动课决不是教师的讲解课,而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的操作。在活动中学生必须运用课内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获得对语文知识的直接经验,从而进一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熟练的基础上高度迁移,形成语文能力。
然而新课程改革又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打开了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
2.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确定。对于学生熟悉的体裁,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当的目标进行修改,或对目标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确定。对于新体裁或含有新知识点的文章应由教师确定。
确定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即体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
3.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个班,目标的设定也要有层次性。
三、展示风采,检查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要死板地去检查结果,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说、去做。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峡》第一课时时,作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三峡》的作者,我知道了三峡的位置,我领略了三峡的风光,我知道了生字的读音等。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发现质疑,感知内容
古人去:“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质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既要鼓励,又要适时指导,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质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应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五、探究交流,赏析语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赏析语段是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探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穿诵读
“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
2.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问题。
3.要有深度、广度
赏析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品味美点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个人喜好等各不相同,所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拓展延伸,迁移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的角度有:
1.从作者的角度拓展。
2.从文章主题处拓展。
3.从写作技巧上拓展。
4.从故事情节或悬念处拓展。
5.从文本的情感价值处拓展。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实践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语文教学就是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服务,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服务。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光荣任务。
然而新课程改革又为学校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打开了很大的空间。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求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
一、自主学习,预习课文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环节的准备,更是学习新知识的开始。叶圣陶先生提出:“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把自学引入教学之中,不但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
预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积累字词
字词积累是语文教学一个常抓不懈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既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帮助他们积累知识。
2.搜集资料
搜集的资料包括:作者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同类作品等。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拓展他们的阅读面,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阅读文本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理解文章内容的主要手段。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需要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这有助于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二、确定目标,明确要求
语文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明确提出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避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目标的确定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确定。对于学生熟悉的体裁,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但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对学生提出的不适当的目标进行修改,或对目标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确定。对于新体裁或含有新知识点的文章应由教师确定。
确定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要具有全面性,即体现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要求。
2.目标要具有明确性、具体性。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能含糊、笼统,应力求明确、具体。
3.目标要具有针对性。教师要认真分析不同班级和不同学生的情况,对不同的班级要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同一个班,目标的设定也要有层次性。
三、展示风采,检查预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要死板地去检查结果,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说、去做。此环节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比如,在教学《三峡》第一课时时,作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些什么?请赶快告诉大家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我知道了《三峡》的作者,我知道了三峡的位置,我领略了三峡的风光,我知道了生字的读音等。通过预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急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让所有学生对文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四、发现质疑,感知内容
古人去:“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对学生来说,既是刺激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
质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学生质疑。教师对于学生质疑既要鼓励,又要适时指导,必要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另一种是由教师质疑。教师应精心设计问题,抓住关键性的问题,突破一点,带动全局。问题应具有逻辑性、启发性、趣味性,应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五、探究交流,赏析语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探究的机会,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
赏析语段是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语段的品读、探究过程,对语言文字的涵咏、品味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语段的研读为宜。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要贯穿诵读
“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特别是文章的美点,教师更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他们在读中品味、感悟、积累。
2.要有趣味性
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根据他们的喜好去设计问题。
3.要有深度、广度
赏析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学生品味美点的过程。问题的设计应切入主题、升华主题、这样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就能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4.要有层次性、开放性
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阅历、个人喜好等各不相同,所以问题的设计还要具有层次性、开放性,使每位学生有事可干、有话可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拓展延伸,迁移升华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整合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通过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可见,课标对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设置拓展环节,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拓展的角度有:
1.从作者的角度拓展。
2.从文章主题处拓展。
3.从写作技巧上拓展。
4.从故事情节或悬念处拓展。
5.从文本的情感价值处拓展。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及时帮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发展。人的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学习、实践等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的整体系统。促进和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语文教学就是要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服务,进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服务。这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时代赋予初中语文教学的历史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应积极地承担起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光荣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