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初中语文学科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何站在创新的高度进行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当今初中语文教师重点面对的课题之一。本文从课堂教学观念、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三方面入手阐述了创新教学。
【关键词】创新 思维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课堂创新呢?愚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摒弃传统固有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可当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构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要变口若悬河忙不迭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新氛围。
二、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圍
把鲜活的生命视为一架靠教师操作的机器,显然是一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守旧的教学行为,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身为教师,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教学经验表明,良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肥田沃土,是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首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时间的不胫而走,鲜活的体会面前,学生真正懂得了时间的“逝者如斯夫”,珍惜时光、发奋学习的情愫便油然而生。由此引入朱自清对时间的感叹——《匆匆》,这样,学生就带着对时间的惋惜、珍爱走进教材,边读边悟,于心于情自然地与作者、编者契合,实现了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碰撞,只争朝夕的信心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燃烧。课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感悟时光的读后感,并自觉积累了大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效果显而易见。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知识传授、教法改进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和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为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彼此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2.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创新火花。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正所谓学以致用。 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块肥田沃土中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彻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这个时代和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春有.浅谈中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研).2010(02).
[2]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方瑞兰.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8).
【关键词】创新 思维 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将创新教育渗透到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做才是真正的课堂创新呢?愚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摒弃传统固有模式,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都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满堂灌”,进行繁琐的课文分析。可当下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较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就要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发现和肯定学生的哪怕是一丁点的优点和成绩。在教学环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逐步消除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适时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进行探索。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很大程度来源于开放的课堂构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学观念,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课堂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就要变口若悬河忙不迭的讲授者为教学活动的有序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创设语文课堂教学应有的新氛围。
二、努力创设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圍
把鲜活的生命视为一架靠教师操作的机器,显然是一种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守旧的教学行为,这种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身为教师,课堂上,当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教学的实效性便成了现实。教学经验表明,良好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刻意营造一种民主、和谐、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肥田沃土,是由“要我学”变“我要学”的质的飞跃。如在教学《匆匆》一文时,首先引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悟时间的不胫而走,鲜活的体会面前,学生真正懂得了时间的“逝者如斯夫”,珍惜时光、发奋学习的情愫便油然而生。由此引入朱自清对时间的感叹——《匆匆》,这样,学生就带着对时间的惋惜、珍爱走进教材,边读边悟,于心于情自然地与作者、编者契合,实现了心与心的对话,情与情的碰撞,只争朝夕的信心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燃烧。课后每个学生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感悟时光的读后感,并自觉积累了大量有关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效果显而易见。
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在优化教学过程中,激起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知识传授、教法改进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观点和态度进行定向迁移,诱发创新思维。 要培养创新思维,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思维活动为双向互动,在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的同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思维的真实过程,彼此相互交互,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思维的训练。
2.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创新火花。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不能抽象地传授学科有关的知识、法规、原则,而必须加强教学的直观性、活动性,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中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正所谓学以致用。 所以,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实践中激发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在课堂教学这块肥田沃土中发挥语文学科的特殊功能,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彻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这个时代和国家所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包春有.浅谈中学语文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新课程(教研).2010(02).
[2]段克丽.语文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探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3]方瑞兰.构建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