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全媒体在提供多元化信息、多维度渠道以及社会实践应用价值的同时,也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素养作为学生群体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提升社会化理念的条件,需要学生掌握更为系统全面的媒体分析研究、辨别与使用能力。学校作为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念的关键领域,需要充分发挥全媒体交互性在教学管理、信息流通以及资源共享方面的引领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深化校园舆论规范与模式构建路径。基于此,从学生媒介素养建构体系层面出发,对全媒体应用背景、现状以及革新路径进行探索。
[关 键 词] 全媒体;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34-03
一、全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多渠道媒介信息进行内涵解读、资源规整以及理念批判,以此来不断优化个人规划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从概念起源来看,“媒介素养”指以大众传媒的创建理念为出发点,通过倡导公民对其模式选择、运用掌握以及功能传递形成科学认知,以此来提升参与者的媒介产品创造与创新能力。媒介素养作为不断扩展的概念,对新时期下校内媒介素养培育与创新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般来说,学校层面的媒介素养培育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来深层次解读媒介素养等相关理念;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相关常规课程建设中。在新时期背景下,全媒体在学校领域的发展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因其将学生群体作为明确的施加对象,能够更高效地培育学生信息辨别、技术应用以及模式创新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作为公共课程,被纳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大体来看,学校层面的“媒介素养”培育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内容:(1)优化信息载体模式[1]。因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的模式差异性与信息互促性,部分新兴网络媒体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向、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审核评估体系的综合发展,通过探究新时期背景下媒体发展对学生心理活动状態、行为理念以及信息整合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期不断扩充信息载体模式种类与性能。(2)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作为媒介素养的主要面向群体,通过全媒体中的舆论监督、公共理念解读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来参与到社会潮流发展过程中来,从而为社会转型期的教学管理提供实践路径。然而,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部分学校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学管理队伍,授课教师未经历系统完整的培训过程,难以充分挖掘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传承思路。
二、全媒体背景下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媒介素养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介素养成为综合考量学生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群体优质的信息辨别筛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输出能力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和文明成果迅速转化的世界发展大潮流下,学生群体拥有吸收借鉴、传递分享大众传媒资源的渠道与能力,但同时部分道德失范、舆论偏差等问题逐渐滋生,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阻碍。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德育水平的培养有很大助益。一方面,可帮助受教群体建立“信息批判”的资源汲取模式,以此种模式为出发点,对大批量的信息进行筛查与归类,自动远离危险劣质信息,以审视的视角重新对自身综合水准进行定位,不断培育自身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判断意识,并借助全媒体信息资源的扩充性和多源性来获取多维度有益信息;另一方面,可促进国内外教育培养体系的交流共建。在常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可积极借鉴国外已有成熟的教育培养策略,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开展资源共享、考核评估等活动,鼓励学生群体自主参与到多元文化体系建设中来,将媒介知识内化为自身思维体系,以期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
(二)媒介素养的培育可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媒体作为小众化传播的典型模式,与社会媒体的发展方式、规划路径以及舆论导向有紧密的联系。从其功能特征来看,校园全媒体承接着校园新闻文化传播、政策沟通以及思潮引导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收集筛选、内容规制以及方案调整等手段,并借助全媒体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辅助完成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校园媒体作为新时期全媒体应用的重要方面,对学校党委文件的发放、受众理念宣传以及发展理念深化都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此种媒体传播模式在内容选择、传播方式以及信息调整区间上都有细微调整,是学校全面构建校园文化并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渠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能合理规制思维导向与价值观念。作为学校管理育人的一种辅助手段,加强校园媒体建设有助于建构多维全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对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教育理念都有很大的助益。此外,全媒体因具有信息传播广泛、占有率高以及分散方式立体等特点,能够与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构更为紧密有效的连结点,并以此为核心发展点向其余层面进行辐射性扩散,促进受教者对网络媒体等渠道的再认识、对社会信息发展与传播规律的多维度认知[3]。另一方面,全媒体在校园内的传播普及能够在优化校园文化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对媒体运行流程的认知以及对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同全媒体形式的选择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的同时,也在逐渐作为学生媒介素养锻炼与完善的平台,来阶段性地实现资源审核、传播规律探索与思维发散等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与道德意识水平。
三、全媒体时代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个人层面
1.将“媒介启蒙”纳入正轨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媒介启蒙”教育已经成为综合教育测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传媒本质特征来看,媒体提供的多渠道信息在反映现实事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思维发展潮流,受教群体的综合认知结果取决于媒介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市场需求以及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因此,学生群体应对全媒体带来的多维知识、信息渠道、文化形态以及职能权责进行明确定位,提高自身合理利用全媒体的能力、审核判断水准以及思考能力,在充分挖掘媒体信息的理论实践契合点的同时,保证自身应用水平的完善度。为有效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学生群体应该明确自身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定位和权责意识,积极参与到媒体建设与革新过程中来,促进自身理解阐述媒体信息相关能力的提高,同时可充分挖掘自身创新创造意识,独立制作相关媒介产品以期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努力使全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日常劳动、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来,争做媒介信息的主动驾驭者,避免被过量的信息牵引思想,力争成为积极主动、权责明确、实践导向的社会公民。 2.深入学习媒介体系
媒介素养的优质培育需要以体系构建为依托,以受众群体对全媒体信息传输途径、教育影响为出发点,全方位地打造契合度高、成效明显的媒体发展体系。在全媒体时代,学生作为接触媒体的重要群体,需要在提升自身基础认知的前期下,深入了解媒体传播的常规机制,以期来优化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此为基础,学生群体应该努力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即学习多类大众媒体的信息符号系统、挖掘媒体产制信息模式、明确媒体技术与媒介素养培育的联结关系、学习媒体制作过程的技术体系与设计方案、明确使用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力职责等,此过程大体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挖掘掌握媒体符号系统,优化媒介素养培育模式。为建构清晰理解、网络分析以及信息自主制造的综合能力,学生群体可主动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来重新审视媒体信息传输以及符号系统构建现状,以此来对不同媒体类型与媒介素养理念的构成要素与施行规律形成系统的思维构图。为提高信息获取与知识覆盖范围,应着重区分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的不同传输途径与表示方法,涵盖文字和静态图像表达模式、口语声音表达模式以及影音动画传输模式等,以此来扩充自身媒介素养。二是学习掌握媒体制作技巧与革新理念。媒介素养的综合提升在需要受众群体提升自身信息思辨能力的同时,强化媒体资讯产制能力,力争以两类发展机制为依托,借助媒体制作技巧与信息传播技术对相关热点进行阐述与反馈收集[4]。在新时期大背景下,学生群体应努力挖掘常规教学课程与媒介素养培养之间的协同关系,不断提升自身对媒体语言特性、媒介素养种类、叙事文本类型以及传输对象覆盖技巧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学校层面
1.全面建构“开放式合作”体系
学校领域全媒体综合效能的发挥,需要调节教学管理人员方案制定与学生认知需求之间的协同关系。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的教学资源选择能力、信息筛查能力以及传播方式选择能力均对学校全媒体的优化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培养需要有更为系统成熟的媒体队伍作为支撑,并借助专业媒体传播途径作为发展引导,以此来保证全媒体的综合施用效果。学校应着重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思维特征、教学手段以及学科交流沟通等层面出发,打造专业度高、指向性明显的媒体教学与创新运用队伍,加强“开放式教学”,阶段性引入外界媒体教学资源,更有计划性地选取教学管理人才担任总方案制定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中来。此外,可不断吸取外界专业媒体传播人员的有益管理经验,使其定期为本校媒体管理工作作出专业性调整并交流媒体传播经验,或是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汲取外界媒体发展理念与社会人员需要等信息,深入到传播平台上进行理念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以此来促进学校校园媒体文化的时效性与综合性。
2.扩充学生全媒体“受益面”
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健全“融合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选择特定的主题表达与审核评估模式,力争建构理性、承载度高的媒介表达平台。与传统媒体传播与作用方式相比,全媒体时代中大量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的传输扩散模式与传受关系,通过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对接机制来有效发挥全媒体对学校常规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从各阶段学生课程学习与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对授课教师网络媒体应用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反馈,以此来指导新时期的教学[5]。同时,为保证学生群体能够更大范围地接触全媒体传播模式,学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本校的软、硬件资源水准,并采用微课等新型媒体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教学,全面完善传统的学生期末考核测评标准,力争在保证学生资源接触面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新时期学校教学理念的革新。
(三)社会层面
1.营造多维“全媒体”发展环境
从多个层面出发,构建以“政府领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维护体系。政府适度干预是建设立体化、科学化全媒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对市场经营制度的阶段性管理与调控是管辖权力、优化创新的重要举措,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是政府媒介管控的间接产物,政府部门对相关制度的修订与资源的整合对学校领域的学制计划调整、培育目标以及理论实践协同活动的开展都有直接影响。为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优质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到制度保障和市场调控的综合考量,努力实现三个阶段的跨越。第一阶段是明确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对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进行严格管制,以此来提升全媒体市场的规范度与平衡度;第二阶段是积极扮演好新闻传播的“引路人”,协调管控市场资源。政府应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义务,设置“阶梯形”的监管队伍,定期组织其对市场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与反馈汇总,努力发挥其“过滤网”的功能,促进媒介环境的净化与有效管理;第三阶段为支持学校层面的媒介教育。在全媒体快速更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社会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基础,政府应注重教育理念的有效建设,鼓励学校层面针对媒体环境的具体特征追踪与审视青少年群体的思维理念波动与发展诉求等情况,规劝并引领信息辨别能力差、抵御能力不足的青少年,积极鼓励教育领域的机制创新与深化改革,以期促进青少年群体科学的媒介素养框架的有效构建。
2.媒体人应做好“信息把关”工作
媒体工作者作为信息获取与传播的实施主体,对新闻信息的辨别筛选、联结传播以及反馈评估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在新闻资讯编辑与整合的过程中会结合自身定向思维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最終信息形式会对青少年等接触群体的思维培养和资质优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6]。以此为基础,相关媒体工作者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大原则,一是确保信息真实度,面对大量的信息,应努力对信息渠道来源的正规性、可追踪性进行全面考量,严格抵制虚假劣质信息进入校园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对存在疑问的不明确信息进行二次审查与评估,尽可能在保证传媒信息的精确度与实效度的前提下,优化原信息的客观率与覆盖率,以此来保证社会传媒信息与学校受众群体的思维对接与互促提升;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媒体人作为社会信息的汇总编辑者,对社会文化文明和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担负着一定的义务,从工作性质上看,媒体工作者应该从信息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两方面角度综合出发,抵制低俗信息的滋生与传播,做好传媒行业的牵头人;三是保证业务质量,受众群体优质媒介素养的形成需要有科学有效、合理健全的信息源保障,传媒人员应该在保证所传播信息广泛性的同时,明确媒体信息的现实导向性和探讨价值性,自觉规避“假大空”的内容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源知识储备,维持媒体行业的整体素质与优质发展势头,以此来为培育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提供现实社会基础。
综合来看,在知识、信息和媒介不断优化完善的全媒体时代,应该重新审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模式,全方位分析全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国内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为借鉴资源,坚持本土化研究和理论实践综合探索,全面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以保证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适度性与革新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对传媒行业发展导向进行一定的管理与调控,鼓励建立健全媒介素养组织、团体或相关协会部门,以期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创建优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春年.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47-48.
[2]赵阿锋,杨露.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2):72-75.
[3]杨静.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干媒介素养水平与提升路径[J].大众文艺,2016(11):225-226.
[4]李潇.浅析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7(10):15-16.
[5]张鹏,蔡清田.核心素养”在追求共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差异:基于差异视角的“核心素养”实现策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8):49-54.
[6]刘蓉.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纳税,2017(27):176.
编辑 武生智
[关 键 词] 全媒体;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路径构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1-0234-03
一、全媒体背景下“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
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多渠道媒介信息进行内涵解读、资源规整以及理念批判,以此来不断优化个人规划发展以及社会科技文化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从概念起源来看,“媒介素养”指以大众传媒的创建理念为出发点,通过倡导公民对其模式选择、运用掌握以及功能传递形成科学认知,以此来提升参与者的媒介产品创造与创新能力。媒介素养作为不断扩展的概念,对新时期下校内媒介素养培育与创新有重要的指向作用。
一般来说,学校层面的媒介素养培育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开设相对独立的课程来深层次解读媒介素养等相关理念;二是将媒介素养教育的部分内容融入相关常规课程建设中。在新时期背景下,全媒体在学校领域的发展具有更为鲜明的时代内涵,因其将学生群体作为明确的施加对象,能够更高效地培育学生信息辨别、技术应用以及模式创新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作为公共课程,被纳入越来越多的学校教学管理体系中。大体来看,学校层面的“媒介素养”培育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内容:(1)优化信息载体模式[1]。因网络媒体与大众传媒的模式差异性与信息互促性,部分新兴网络媒体的使用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向、教学管理模式以及审核评估体系的综合发展,通过探究新时期背景下媒体发展对学生心理活动状態、行为理念以及信息整合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以期不断扩充信息载体模式种类与性能。(2)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作为媒介素养的主要面向群体,通过全媒体中的舆论监督、公共理念解读以及社会资源整合等来参与到社会潮流发展过程中来,从而为社会转型期的教学管理提供实践路径。然而,部分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部分学校尚未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学管理队伍,授课教师未经历系统完整的培训过程,难以充分挖掘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传承思路。
二、全媒体背景下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媒介素养是加强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全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下,媒介素养成为综合考量学生水平的重要因素,学生群体优质的信息辨别筛查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知识转化输出能力成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和文明成果迅速转化的世界发展大潮流下,学生群体拥有吸收借鉴、传递分享大众传媒资源的渠道与能力,但同时部分道德失范、舆论偏差等问题逐渐滋生,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一定阻碍。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对学生群体德育水平的培养有很大助益。一方面,可帮助受教群体建立“信息批判”的资源汲取模式,以此种模式为出发点,对大批量的信息进行筛查与归类,自动远离危险劣质信息,以审视的视角重新对自身综合水准进行定位,不断培育自身主体意识与独立思考判断意识,并借助全媒体信息资源的扩充性和多源性来获取多维度有益信息;另一方面,可促进国内外教育培养体系的交流共建。在常规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管理人员可积极借鉴国外已有成熟的教育培养策略,通过网络等信息平台开展资源共享、考核评估等活动,鼓励学生群体自主参与到多元文化体系建设中来,将媒介知识内化为自身思维体系,以期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安全[2]。
(二)媒介素养的培育可优化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媒体作为小众化传播的典型模式,与社会媒体的发展方式、规划路径以及舆论导向有紧密的联系。从其功能特征来看,校园全媒体承接着校园新闻文化传播、政策沟通以及思潮引导的主阵地作用,通过收集筛选、内容规制以及方案调整等手段,并借助全媒体构建的信息交流平台辅助完成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校园媒体作为新时期全媒体应用的重要方面,对学校党委文件的发放、受众理念宣传以及发展理念深化都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此种媒体传播模式在内容选择、传播方式以及信息调整区间上都有细微调整,是学校全面构建校园文化并调整教学模式的重要渠道,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能合理规制思维导向与价值观念。作为学校管理育人的一种辅助手段,加强校园媒体建设有助于建构多维全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明,对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教育理念都有很大的助益。此外,全媒体因具有信息传播广泛、占有率高以及分散方式立体等特点,能够与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构更为紧密有效的连结点,并以此为核心发展点向其余层面进行辐射性扩散,促进受教者对网络媒体等渠道的再认识、对社会信息发展与传播规律的多维度认知[3]。另一方面,全媒体在校园内的传播普及能够在优化校园文化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能锻炼学生对媒体运行流程的认知以及对信息整合与分析能力的培养。不同全媒体形式的选择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出了较大挑战的同时,也在逐渐作为学生媒介素养锻炼与完善的平台,来阶段性地实现资源审核、传播规律探索与思维发散等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技术与道德意识水平。
三、全媒体时代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个人层面
1.将“媒介启蒙”纳入正轨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学生群体的“媒介启蒙”教育已经成为综合教育测评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传媒本质特征来看,媒体提供的多渠道信息在反映现实事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思维发展潮流,受教群体的综合认知结果取决于媒介体制、主流意识形态、市场需求以及媒体信息传播方式等多种因素,因此,学生群体应对全媒体带来的多维知识、信息渠道、文化形态以及职能权责进行明确定位,提高自身合理利用全媒体的能力、审核判断水准以及思考能力,在充分挖掘媒体信息的理论实践契合点的同时,保证自身应用水平的完善度。为有效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学生群体应该明确自身作为媒介消费者的定位和权责意识,积极参与到媒体建设与革新过程中来,促进自身理解阐述媒体信息相关能力的提高,同时可充分挖掘自身创新创造意识,独立制作相关媒介产品以期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努力使全媒体更好地服务于日常劳动、生活以及学习工作中来,争做媒介信息的主动驾驭者,避免被过量的信息牵引思想,力争成为积极主动、权责明确、实践导向的社会公民。 2.深入学习媒介体系
媒介素养的优质培育需要以体系构建为依托,以受众群体对全媒体信息传输途径、教育影响为出发点,全方位地打造契合度高、成效明显的媒体发展体系。在全媒体时代,学生作为接触媒体的重要群体,需要在提升自身基础认知的前期下,深入了解媒体传播的常规机制,以期来优化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此为基础,学生群体应该努力完善以下几方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即学习多类大众媒体的信息符号系统、挖掘媒体产制信息模式、明确媒体技术与媒介素养培育的联结关系、学习媒体制作过程的技术体系与设计方案、明确使用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力职责等,此过程大体分成两个阶段:一是挖掘掌握媒体符号系统,优化媒介素养培育模式。为建构清晰理解、网络分析以及信息自主制造的综合能力,学生群体可主动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来重新审视媒体信息传输以及符号系统构建现状,以此来对不同媒体类型与媒介素养理念的构成要素与施行规律形成系统的思维构图。为提高信息获取与知识覆盖范围,应着重区分平面媒体与立体媒体的不同传输途径与表示方法,涵盖文字和静态图像表达模式、口语声音表达模式以及影音动画传输模式等,以此来扩充自身媒介素养。二是学习掌握媒体制作技巧与革新理念。媒介素养的综合提升在需要受众群体提升自身信息思辨能力的同时,强化媒体资讯产制能力,力争以两类发展机制为依托,借助媒体制作技巧与信息传播技术对相关热点进行阐述与反馈收集[4]。在新时期大背景下,学生群体应努力挖掘常规教学课程与媒介素养培养之间的协同关系,不断提升自身对媒体语言特性、媒介素养种类、叙事文本类型以及传输对象覆盖技巧之间关系等方面的理解,以此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学校层面
1.全面建构“开放式合作”体系
学校领域全媒体综合效能的发挥,需要调节教学管理人员方案制定与学生认知需求之间的协同关系。教学管理人员作为整个教育教学体系的主要引导者,其自身的教学资源选择能力、信息筛查能力以及传播方式选择能力均对学校全媒体的优化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媒介素养的综合培养需要有更为系统成熟的媒体队伍作为支撑,并借助专业媒体传播途径作为发展引导,以此来保证全媒体的综合施用效果。学校应着重从教学管理人员的思维特征、教学手段以及学科交流沟通等层面出发,打造专业度高、指向性明显的媒体教学与创新运用队伍,加强“开放式教学”,阶段性引入外界媒体教学资源,更有计划性地选取教学管理人才担任总方案制定和人员培训等工作中来。此外,可不断吸取外界专业媒体传播人员的有益管理经验,使其定期为本校媒体管理工作作出专业性调整并交流媒体传播经验,或是积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汲取外界媒体发展理念与社会人员需要等信息,深入到传播平台上进行理念学习与实践技能培养,以此来促进学校校园媒体文化的时效性与综合性。
2.扩充学生全媒体“受益面”
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健全“融合式”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受教群体选择特定的主题表达与审核评估模式,力争建构理性、承载度高的媒介表达平台。与传统媒体传播与作用方式相比,全媒体时代中大量新兴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体的传输扩散模式与传受关系,通过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对接机制来有效发挥全媒体对学校常规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应该从各阶段学生课程学习与思维发展特点出发,加强对授课教师网络媒体应用能力的考核与培养,定期收集学生意见反馈,以此来指导新时期的教学[5]。同时,为保证学生群体能够更大范围地接触全媒体传播模式,学校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培养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本校的软、硬件资源水准,并采用微课等新型媒体教学模式进行综合教学,全面完善传统的学生期末考核测评标准,力争在保证学生资源接触面的同时,更好地引导新时期学校教学理念的革新。
(三)社会层面
1.营造多维“全媒体”发展环境
从多个层面出发,构建以“政府领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维护体系。政府适度干预是建设立体化、科学化全媒发展的关键环节,其对市场经营制度的阶段性管理与调控是管辖权力、优化创新的重要举措,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水平是政府媒介管控的间接产物,政府部门对相关制度的修订与资源的整合对学校领域的学制计划调整、培育目标以及理论实践协同活动的开展都有直接影响。为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优质贯彻落实,政府部门应努力做到制度保障和市场调控的综合考量,努力实现三个阶段的跨越。第一阶段是明确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对制造与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进行严格管制,以此来提升全媒体市场的规范度与平衡度;第二阶段是积极扮演好新闻传播的“引路人”,协调管控市场资源。政府应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义务,设置“阶梯形”的监管队伍,定期组织其对市场资源配置情况进行调查与反馈汇总,努力发挥其“过滤网”的功能,促进媒介环境的净化与有效管理;第三阶段为支持学校层面的媒介教育。在全媒体快速更新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培育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社会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以此为基础,政府应注重教育理念的有效建设,鼓励学校层面针对媒体环境的具体特征追踪与审视青少年群体的思维理念波动与发展诉求等情况,规劝并引领信息辨别能力差、抵御能力不足的青少年,积极鼓励教育领域的机制创新与深化改革,以期促进青少年群体科学的媒介素养框架的有效构建。
2.媒体人应做好“信息把关”工作
媒体工作者作为信息获取与传播的实施主体,对新闻信息的辨别筛选、联结传播以及反馈评估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在新闻资讯编辑与整合的过程中会结合自身定向思维对其进行“二次加工”,最終信息形式会对青少年等接触群体的思维培养和资质优化产生多方面的影响[6]。以此为基础,相关媒体工作者应该着重把握以下几大原则,一是确保信息真实度,面对大量的信息,应努力对信息渠道来源的正规性、可追踪性进行全面考量,严格抵制虚假劣质信息进入校园媒介素养教学过程中,对存在疑问的不明确信息进行二次审查与评估,尽可能在保证传媒信息的精确度与实效度的前提下,优化原信息的客观率与覆盖率,以此来保证社会传媒信息与学校受众群体的思维对接与互促提升;二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媒体人作为社会信息的汇总编辑者,对社会文化文明和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担负着一定的义务,从工作性质上看,媒体工作者应该从信息的普适性和科学性两方面角度综合出发,抵制低俗信息的滋生与传播,做好传媒行业的牵头人;三是保证业务质量,受众群体优质媒介素养的形成需要有科学有效、合理健全的信息源保障,传媒人员应该在保证所传播信息广泛性的同时,明确媒体信息的现实导向性和探讨价值性,自觉规避“假大空”的内容信息,增强自身的信息源知识储备,维持媒体行业的整体素质与优质发展势头,以此来为培育学生群体媒介素养提供现实社会基础。
综合来看,在知识、信息和媒介不断优化完善的全媒体时代,应该重新审视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模式,全方位分析全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国内外先进教学管理经验为借鉴资源,坚持本土化研究和理论实践综合探索,全面分析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需求,以保证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适度性与革新性。同时,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也应对传媒行业发展导向进行一定的管理与调控,鼓励建立健全媒介素养组织、团体或相关协会部门,以期为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创建优质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春年.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2):47-48.
[2]赵阿锋,杨露.全媒体时代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思考[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8(2):72-75.
[3]杨静.全媒体背景下高校团干媒介素养水平与提升路径[J].大众文艺,2016(11):225-226.
[4]李潇.浅析全媒体时代下网络暴力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J].新闻传播,2017(10):15-16.
[5]张鹏,蔡清田.核心素养”在追求共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差异:基于差异视角的“核心素养”实现策略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8):49-54.
[6]刘蓉.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思考[J].纳税,2017(27):176.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