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确立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对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研究生活化教学在实際应用中的必要性及其有效对策,以达到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的启发性作用。
  生活化教学方法的提出适应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对小学科学教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与小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脱离,小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后,并不能及时将其应用于具体实践。因此,教师在科学教育中应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将生活化教学融入科学课的积极意义
  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科学课程是启蒙性学科,该课程教学的前置条件为实验活动,更注重引导小学生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强化其科学素养。长期以来,国内各地区小学在开展科学教育时,不能将重点放置在课堂活动中,只是在封闭的环境与教学氛围中对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探讨。若教师能够将生活化教学方法应用到科学教育中,有效整合科学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得科学教育更贴近实际生活,将有助于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课堂氛围。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增强其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年,科技飞速发展,为日常生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知识内容,这都能为科学教育提供充足的素材,充分满足科学教育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根本教学要求。引入生活化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助于加强教师的教学主动性。简而言之,教师可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充分调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设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开展生活化教学评价活动,这将有助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效果。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科学课堂教学活动。教师在日常的科学课堂中,通常会创设紧密连接课程知识的教学情境,引导小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教学活动强化小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非常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小学教育体系中的科学课程内容更多源于生活实际,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方法的效能。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渗透生活化内容,有助于强化科学课程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进一步增强小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使其充分感知科学课程的魅力。
  (二)调动生活化资源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程的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教师应结合实际生活与学生特点,充分调动校方的生活化资源,在科学课程内容中选取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课程内容,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能够对科学课堂保持充足的欲望与热情。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全方位地掌握科学课程内容。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多样化的参考资料融入课堂教学,在科学课程教学进程中渗透生活化资源,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实操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身边材料进行观察,布置课前任务,促使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生活中的各类材料。围绕这些材料,引导小学生认知,结合材料属性进行搜集、分类、整理活动。此外,在实际教学进程中,教师还应注重生活化资源选择的多样性、丰富性,确保小学生能够将充足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增强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
  长期以来,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主要将答题等书写活动作为核心的作业模式,尽管该种作业方法有助于加深小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但不利于增强其实操能力。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环境下,教师在布置科学课程作业时,不应将作业目标局限于做题,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课后作业的生活化特点,以此为核心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围绕“种子萌发”单元进行教学时,教师布置种子种植作业,指导学生在正常完成课后作业的基础上,应用合理方法对种子种植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督促小学生记录实验活动中的各项数据,持续强化小学生的实操能力。
  (四)开展生活化评价活动
  过去一段时间,教师在评价小学生课堂表现时过于关注考试成绩,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检验标准,没有重视整体的教学评价。由于科学课程是小学教育体系中最具应用性特点的学科,教师应根据新课改提出的各项要求创新教育模式,优化评价方式。在评价标准中融入启发性、创新性标准,持续增强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合理性、新颖性,持续增强小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基于此,应将生活化评价方式融入科学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小学生的探究欲望与进取心,引导其更为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中,以实现综合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教育活动和科学紧密相连,脱离了生活的科学便不具有发展性,不能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在小学科学教育活动中,更应注重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在生活中走近科学、了解科学,从而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其他文献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侧重了解和识记概念知识的浅层学习模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提升知识应用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呼之欲出。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是应用“深度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平台。目前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呈现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课堂极为活跃、浅层学习明显的特点,导致了小学科学教学空有其表,学习缺乏思维内涵,学科
如今,新课改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小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多元化的教学,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进行科学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可以通过差异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方式。差异教学是多元化教学手段中的重要方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在科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兼顾了高校管理与学生权益保障,细化了学籍处理工作程序,是实现学籍处理法治化的基础,大大推动了高等教育法治建设的进程。与此同时,随着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分流淘汰力度逐步加大,研究生学籍处理事件急剧增加,但高校学籍处理工作尚存实体性标准模糊笼统、程序性规定细节缺失、责权边界不清、法治意识不强以及监督保障体系尚不完备等多重问题,致使学籍处理的实践工作在运用《规定》时显露出诸多问题和难点,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实践角度结合新时期研究生学籍管理工作的特点,就如何推进研究生学籍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明确了科学教学要与技术、社会、环境相联系。本文分析了科学教学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脱离的现状,突出了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渗透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应用于科学课堂的策略。  一、科学课教学分析  (一)学生特点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有些学生虽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尚未脱离具体事物的支持。  建构主
学生在生活中遇见的难以理解的现象,基本都可以用科学知识去解释,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科学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加入生活化元素,不但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魅力所在,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科学知识,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乐趣。本文从情境、活动以及器材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基于生活化教学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
“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高效整合学校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各种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它旨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并能对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做出洞察和预测。基于以上对“智慧校园”的理解,“智慧校园”的建设服务于小学科学教学时,具有便捷、开放、交互、共享、高效、创新、智慧个性化、大数据等特点,不
探究式学习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展开探究式学习。开展探究式学习有助于学生通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而在一堂科学课中,科学探究真的发生了吗?本文主要阐述对“真探究”与“伪探究”的思索,寻找“真探究”的教学策略,走出流于形式的探究教学。  科学探究是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等方式达成共识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有效开展教育工作。小学科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上的引路人,要在全面掌握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工作,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够以良好的学习状态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有效性,为他们的学习进步做好铺垫。  一、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习欲望  从小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想要让他们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促使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个知识范围非常广的学科,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忽视章节之间的关联和深度融合,知识非常碎片化,学生学习结束后能知道许多“常识”,但仅仅浮于表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以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一课《什么叫机械》为例,谈谈系统思维在小学科学教学
张立新:正高级教师,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现任莒县青岛路小学副校长。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齐鲁名师称号。曾获优质课评选省一等奖、国家二等奖,全国说课一等奖;执教公开课100余节次,从省定贫困村到西藏日喀则送教,足迹遍布祖国东西。主持的课题获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成果二等奖;有15篇论文发表;出版教育专著《与爱同行》;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科学重点作者